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之“行走中国.2023海外华文媒体河北行”活动,10月30日走进雄安新区,近距离触摸雄安发展脉搏,感受雄安创新魅力,见证这座“未来之城”在科学规划引领下,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 本刊记者 魏东升
千年大计与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新区设立以来,先后有60多位院士、国内外200多个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新区规划体系编制。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形成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等4个基础性规划及20多个专项规划。在片区开发和重要单体建筑中,借助先进科技手段的支撑,融入智能管理、数字城市、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努力打造细致严谨的城市规划设计,确保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到2035年,雄安将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城市功能趋于完善,新区交通网络便捷高效,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完备,高端高新产业引领发展,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白洋淀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现代化。
新区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了“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步行5分钟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未来在新区,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
六年建设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谋定而后动!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六周年,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启动区综合服务中心和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里,超前的城市规划和靓丽的城市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初现雏形、熠熠生辉。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机器轰鸣,建设者充满憧憬地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不断刷新中国质量与中国速度。走进位于雄县昝岗组团的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一座座标准厂房已经建成,可满足企业研发、中试、成果转化需求。在悦享雄安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条生产线已安装完成,从这里组装的智能车辆将应用到雄安多个智能场景中。放眼望去,如今的雄安新区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
六年来,新区重大项目和重点片区加快建设,启动区主要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累计实施292个重点项目,开发面积近17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100多万平方米,3,8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671公里,地下管廊136公里。
亚洲最大的高铁枢纽站——雄安高铁站2020年底建成投用,从北京西站出发,高铁一小时到达雄安站。据介绍,京雄城际、荣乌新线、京德一期高速公路和容易线、安大线已建成投用,500多公里的区域交通大动脉已经打通。
六年时间,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逐渐形成,“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初具雏形,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的田园城市风光和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按照规划,新区安全便捷的三级道路系统基本建成,推窗见绿、开门入园的景观环境再也不是奢望。目前已经建成的雄安重点居住片区,1,500栋住宅陆续投入使用,近12万群众喜迁新居,学校、医院、超市、公园、养老驿站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15分钟生活圈”加快形成。
注重地下管网建设。坚持地上地下同步规划、先地下后地上进行建设,雄安新区首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水、电、暖、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推进,共享统一的地下空间。
在这里,现代化不再被高楼大厦所定义,雄安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新区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方面形成一批智能交通技术示范应用成果。目前,雄安新区已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基础框架,小到智慧路灯、智能井盖,大到智慧工地、智慧交通等,实体建筑与虚拟数据正在实现同生共长。
2022年底,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雄安新区“城市大脑”开始运转,为“数字雄安”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网络、计算和存储服务,为打造“云上雄安”提供重要支撑。此外,雄安新区是全国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布局的城市,每平方公里就有约20万个传感器,初始建造的5G互联网现在又在酝酿升级之中。
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在科学规划引领下,正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见成效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前已初见成效,首批央企总部、高校、医院和一批产业集群、市场化疏解项目落地建设,一批办公、公服设施建成使用,城市功能、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正以一流标准加快建设和配置。
为加快项目落地实施,雄安新区设立承接企业总部、高校、医院三个专班,采用“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跟到底”服务工作机制。科学的调配带来了可观的工作成效。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将牢牢把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全面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据介绍,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40多家,其中二三级子公司90多家,新区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
总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承担著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新区雏形展现的重任。在启动区企业总部区,作为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总部大楼项目主体结构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于今年底竣工;中国华能总部加快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确定选址。距此几公里外,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北京第四中学雄安校区项目已经交付,雄安宣武医院一期工程基本结束,雄安体育中心、大学园图书馆都在建拔地而起。
根据计划,2023年,雄安新区全面落实中央疏解清单,推动央企总部、4所高校、2所医院加快建设。六年多时间,未来之城,正快步走向未来。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有著“华北明珠”“华北之肾”之美誉。当年,伴随著《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一起公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是为白洋淀生态建设专门立规,从此也能看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当地环境保护。依据规划纲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坚守的底色。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白洋淀淀区面积将由目前171平方公里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至7米,水质更清澈,白洋淀生态环境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成效明显。水质大幅提升并稳定在Ⅲ类,野生鸟类达263种,“淀泊风光、华北水乡”正在加快呈现。这也应和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的,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良性的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到本世纪中叶,淀区的水质功能稳定达标,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全,能展现出“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
新区的“千年秀林”工程累计造林47.2万亩,绿化面积达73.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4.6%。该工程已经成为展示雄安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生态环境的重要窗口。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未来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雄安,六年。见证了日新月异,真正实现了从一张图纸到一座城市的华丽蝶变。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9/uN30WPsBciGPtIOcLjePwQMtKIGNtVd67fg.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之“行走中国.2023海外华文媒体河北行”活动,10月30日走进雄安新区,近距离触摸雄安发展脉搏,感受雄安创新魅力,见证这座“未来之城”在科学规划引领下,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 本刊记者 魏东升
千年大计与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新区设立以来,先后有60多位院士、国内外200多个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新区规划体系编制。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形成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等4个基础性规划及20多个专项规划。在片区开发和重要单体建筑中,借助先进科技手段的支撑,融入智能管理、数字城市、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努力打造细致严谨的城市规划设计,确保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到2035年,雄安将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城市功能趋于完善,新区交通网络便捷高效,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完备,高端高新产业引领发展,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白洋淀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现代化。
新区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了“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步行5分钟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未来在新区,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
六年建设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谋定而后动!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六周年,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启动区综合服务中心和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里,超前的城市规划和靓丽的城市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初现雏形、熠熠生辉。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机器轰鸣,建设者充满憧憬地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不断刷新中国质量与中国速度。走进位于雄县昝岗组团的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一座座标准厂房已经建成,可满足企业研发、中试、成果转化需求。在悦享雄安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条生产线已安装完成,从这里组装的智能车辆将应用到雄安多个智能场景中。放眼望去,如今的雄安新区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
六年来,新区重大项目和重点片区加快建设,启动区主要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累计实施292个重点项目,开发面积近17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100多万平方米,3,8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671公里,地下管廊136公里。
亚洲最大的高铁枢纽站——雄安高铁站2020年底建成投用,从北京西站出发,高铁一小时到达雄安站。据介绍,京雄城际、荣乌新线、京德一期高速公路和容易线、安大线已建成投用,500多公里的区域交通大动脉已经打通。
六年时间,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逐渐形成,“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初具雏形,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的田园城市风光和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按照规划,新区安全便捷的三级道路系统基本建成,推窗见绿、开门入园的景观环境再也不是奢望。目前已经建成的雄安重点居住片区,1,500栋住宅陆续投入使用,近12万群众喜迁新居,学校、医院、超市、公园、养老驿站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15分钟生活圈”加快形成。
注重地下管网建设。坚持地上地下同步规划、先地下后地上进行建设,雄安新区首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水、电、暖、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推进,共享统一的地下空间。
在这里,现代化不再被高楼大厦所定义,雄安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新区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方面形成一批智能交通技术示范应用成果。目前,雄安新区已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基础框架,小到智慧路灯、智能井盖,大到智慧工地、智慧交通等,实体建筑与虚拟数据正在实现同生共长。
2022年底,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雄安新区“城市大脑”开始运转,为“数字雄安”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网络、计算和存储服务,为打造“云上雄安”提供重要支撑。此外,雄安新区是全国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布局的城市,每平方公里就有约20万个传感器,初始建造的5G互联网现在又在酝酿升级之中。
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在科学规划引领下,正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见成效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前已初见成效,首批央企总部、高校、医院和一批产业集群、市场化疏解项目落地建设,一批办公、公服设施建成使用,城市功能、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正以一流标准加快建设和配置。
为加快项目落地实施,雄安新区设立承接企业总部、高校、医院三个专班,采用“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跟到底”服务工作机制。科学的调配带来了可观的工作成效。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将牢牢把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全面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据介绍,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40多家,其中二三级子公司90多家,新区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
总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承担著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新区雏形展现的重任。在启动区企业总部区,作为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总部大楼项目主体结构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于今年底竣工;中国华能总部加快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确定选址。距此几公里外,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北京第四中学雄安校区项目已经交付,雄安宣武医院一期工程基本结束,雄安体育中心、大学园图书馆都在建拔地而起。
根据计划,2023年,雄安新区全面落实中央疏解清单,推动央企总部、4所高校、2所医院加快建设。六年多时间,未来之城,正快步走向未来。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有著“华北明珠”“华北之肾”之美誉。当年,伴随著《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一起公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是为白洋淀生态建设专门立规,从此也能看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当地环境保护。依据规划纲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坚守的底色。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白洋淀淀区面积将由目前171平方公里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至7米,水质更清澈,白洋淀生态环境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成效明显。水质大幅提升并稳定在Ⅲ类,野生鸟类达263种,“淀泊风光、华北水乡”正在加快呈现。这也应和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的,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良性的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到本世纪中叶,淀区的水质功能稳定达标,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全,能展现出“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
新区的“千年秀林”工程累计造林47.2万亩,绿化面积达73.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4.6%。该工程已经成为展示雄安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生态环境的重要窗口。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未来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雄安,六年。见证了日新月异,真正实现了从一张图纸到一座城市的华丽蝶变。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9/uN30WPsBciGPtIOcLjePwQMtKIGNtVd67f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