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4日上午7时,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持续一个多月的新一轮巴以冲突是否迎来了曙光?

根据协议,哈马斯将释放至少50名妇女和儿童,以换取以军在加沙地带停火4天。所以,以色列政府同意临时停火,并未意味著其将结束对加沙的军事行动。以总理内塔尼亚胡21日已明言,一旦停火结束,战争还将继续,“直到以方实现所有目标”。
旅法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表示,巴以问题存在数十年之久,比俄乌冲突更复杂,涉及到主权、安全等问题,难以妥协。加沙地带短暂停火,距冲突结束仍远。
宋鲁郑又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向记者进一步阐述:“目前国际秩序仍是实力决定一切。以色列有美国支持,其实力很强,相比之下,巴勒斯坦以至整个穆斯林世界都显得较弱。弱就等于没有话语权,难得到公正的处理,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巴以问题很难解决,再加上现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不是化解这个矛盾,反而是让矛盾不断地激化。”
由此看来,停火关键在于以色列和背后的美国。这次能达成短暂停火,释放以方人质固然是主要因素之一,但背后也有以色列自身的原因。
其一,以色列因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灾难而面临的舆论压力倍增。国际社会呼吁停火止战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同时以色列国内反对派和被扣押人员家属不断向政府施压。本月18日,数万人在耶路撒冷游行,要求政府推动被扣押人员的释放。
其二,本轮冲突严重冲击以色列国民经济。以方数据显示,以色列在本轮冲突中的日均成本超过2亿美元。此外,以色列国内近五分之一劳动力以及绝大多数持在以工作许可的巴勒斯坦人处于“不在岗”状态,累计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为缓解劳动力不足带来的经济压力,以色列近日疏散部分动员的预备役人员。
所以,本轮冲突中遭受重创的并非只是哈马斯,以色列面临的压力同样越来越大。美媒分析称,以色列和哈马斯都将利用停火为下一阶段的战争做准备。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日对以色列的态度出现了微妙变化,或许会是本轮巴以冲突的一个转折点。
自本轮巴以冲突以来,美国虽然一直毫不含糊地宣布支持以色列,但随著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加剧,美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一个节点在当地时间1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就马耳他提出的巴以局势决议投票,并以12票同意、3票弃权通过决议,要求在加沙地带实施“人道主义暂停”。在这次表决中,除英国外,美国罕见地和俄罗斯一同投了弃权票。
虽然美国总统拜登一直支持巴以并存的“两国方案”,但随著局势发展,其公开表态支持“两国方案”的频率越来越高,并在报章撰文。拜登还强调“两国方案”是最终唯一的解决方案,反映出态度转趋强硬,跟内塔尼亚胡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来源:香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