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志斌
2023年区议会选举将在12月10日举行,这是特区政府完善选举制度之后的首次区议会选举。选举事务处一共收到399份提名表格,其中包括171份区议会地方选区及228份地区委员会界别的提名表格。11月13日,选举管理委员会举行区议会候选人简介会,选管会主席陆启康向候选人讲解选举安排、活动指引内容以及进行竞选活动时应注意的重要事项。与此同时,廉政公署亦展开一系列以“守法规 重廉洁”为主题的教育及宣传活动,希望加强选举人和选民对选举法例的认识,呼吁共建及维护廉洁选举文化。
在完善选举制之后产生的新一届区议会,议席与现届相若,为了加强地区事务调度的统一性和落地的执行力,区议会主席将由当区民政事务专员担任,且不设立副主席席位。其中,地方选区选举方面,首先是将全港十八区共452个小选区,重新合并为44个较大选区,88席地区直选议席,将采取双议席单票制,选民一人一票投出,当区得票最高的两名候选人将会当选。
为民纾困解难的“风向标”
其次,为了彰显候选人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针对直选参选人的提名门槛也有了更高要求即须取得“三会”(即是分区、防火和灭罪委员会)各3名委员提名,及当区至少50名选民提名,再经过区议会资格审查委员会确认提名有效,方能成功“入闸”。此外,地区委员会界别选举和委任的议席将各占约40%,其中委任议席有179个,由行政长官李家超委任。
今年的区议会选举之所以“万众瞩目”,这与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完善选举制度后,社会整体对于基层治理新气象的期待密不可分,这也是掀开了香港基层民主实践的新篇章。如今香港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政治上消除“泛政治化”歪风与“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互为表里,都使得市民对于区议会候选人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判标准不断提高,候选人能不能真心实意地关注民声与民情,是否可以上传下达地实现市民与政府的有效互动,是否可以真正地为民纾困解难,将会进一步地成为今次选举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然而,部分境外媒体也早已准备好“脏水”,肆意抹黑攻击新选举制度。其中,自由亚洲电台早前刊发一篇题为“2023香港区议会选举更‘多元’和‘立体’了吗?”的文章,藉“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的所谓“客观数据”,宣称新选制下产生的区议会“以往地方性、社区性的政治连线或倡议,也在新规则下几乎被消灭殆尽”。美国之音也借两名不寻求连任的区议员之口,抹黑新选举的“三会”成员提名和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质疑“爱国者”难有划一标准,认为新选举不公平云云。
一些人面对“爱国爱港”为底色的政治环境而感到“大失所望”,是意料之中的反应。尤其是区议会资格审查的设立,进一步净化了地区治理层次的政治环境,更是给予那些试图浑水摸鱼,混进地区治理架构的反中乱港分子的一记重击,令到他们的图谋幻灭。
其次,我们必须意识到,“西方式民主”不是检验基层治理的唯一标准,而唯有建立在爱国爱港底色上的民主,才能真正实现政治光谱的“五光十色”,实现基层建设的良性发展的关键核心。一些人以“民主”作幌子,为了一己私利而与境外反华势力沆瀣一气带来的惨重教训,香港市民不会忘记。
为繁荣稳定注入“心”力量
区议会作为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是香港民主政治的一个独特环节,也是香港特色民主制度的一个表现形式,但要进入地区治理架构服务市民,建设香港,首先要做到有底线有原则。市民所期待的选举,不仅要去检验候选人的真能力,更是要去审视他们服务社区的真心意。而区议会所实践的民主,不仅要检验服务是否真正地为民谋幸福,深入民情,向上传民心,向下解民惑,更是要塑造和建设纯正积极、正向良性的选举的新文化,弥合人心,修复社会撕裂带来的“看不见”的“伤口”,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注入“民”之“心”力量。
香港特色民主制度从来都不是一小撮人的“利益筹码”,是代表最广泛市民诉求,建构香港故事的重要一环,是实现选举人和选民共赢共建的有机互动。
只有怀揣为民谋利,为港服务的一颗真心,区议会才会成为连接民声与政府的桥梁,只有将爱国爱港作为不容置喙的出发点,全心全意地服务市民,香港特色民主制度建设才会生生不息,真正实现民治、民享与民乐。
(作者系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原刊于《大公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1/MSLhFU377AMszkl6Ku1sXdc9rB1IQR36dA3.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