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 李博扬 赵欣 郭孟琦 罗立桓)11月16日香港报道:由福建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台港澳传播中心)和紫荆杂志社承办的“福·海”闽港海洋文化精品展,今日(16日)在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开展。
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本次展览设在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展览面积约600平方米,以大海的蓝色为主色调,通过“展览、展示、展演、展销”等方式,多维度全方面展示福建海洋文化资源,促进闽港两地海洋文化交流。
追溯悠久记忆,福建的海洋文化也流淌在香港的文化基因里。1867年船政学堂开创之期,香港是船政后学堂重要的生源地,如今的香港,依然有着大量的船政和近代海军后裔。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福建是海洋大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福建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次赴港展览的海丝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民俗文化等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杰出代表。
“福建海洋文化综述”展区,通过“福海福船、福建海洋文化繁荣发展、海洋文化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脉络,阐述福建海洋文化,讲述近年来福建如何通过深入挖掘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民俗、海洋商贸等文化资源,推进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编制工作,加强对海洋文化遗存遗迹的整体性保护和挖掘利用。
走进“福州-百年船政文化”展区,以拓扑图形式展现的福建船政文化引人入胜,藉助视频、灯光变化呈现的“甲型一号”水上飞机动画模型和古代军舰轨道动态效果更是令人惊叹。向海而生,辽阔的大海为福州的鼎盛历史人文敞开了壮丽的舞台。
在“泉州-海丝文化”展区,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和泉州宋元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建设尤为吸睛。泉州,古称“刺桐”。海洋,自古是泉州的生命线。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提供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范式,带来了百业俱兴、儒商并重、诸教共存的景象。
缓步来到“平潭-南岛语族文化”展区,壳丘头遗址出土的锐利石器、繁丽的陶器纹饰、贝壳上的原始雕琢等,无不勾勒出福建海洋文明的早期样态。平潭岛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是中国第五大岛,距台湾最近处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
在“厦门-鼓浪屿文物文创”展区,一张张老照片带人触摸厦门“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肌理。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海洋文化成为这里天然携带的文化基因,港口的发展,进一步打通厦门走向海洋的机遇。海洋文明包容、共进的价值观,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并深刻影响着整个厦门的文化品格。
“莆田-妈祖民俗文化”展区的妈祖文创产品和视频备受热捧。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以湄洲为起点,以海洋为舞台,不断拓展、持续演绎,从沿海到内陆,从中国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经由海洋联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形成“有海水的地方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有妈祖”的世界性文化现象。
在“南平-茶百戏展演”区,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共同体验中国人独特的浪漫茶趣。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是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用清水作画的艺术方式。茶百戏初见唐代、盛行宋代、衰落于元代,直到2009年,武夷茶人章志峰经系统研究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茶百戏于2010年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7年入选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在“茶文化体验”区,展示了福建茶文化的璀璨。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漳平水仙茶、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等6项为国家级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位居全国前列。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安溪铁观音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建人将勤劳、热忱、朴实寄予茶叶,漂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精品展设置了颇具心思的“福”文化趣味打卡点、集福明信片、洽谈休闲功能区设置,以及邀请现场观众体验拓“福”印、“簪花围”、木偶戏等福建特色文化,让展览不再局限于平面,更加生动立体。以先进技术为“引擎”,以人性化设计为“风帆”,助力此次精品展如远航之船,从福建驶向香港,驶入更多人的心中。
福建海洋文化精品“组团”亮相西九龙高铁站,让不少步履匆匆的市民、游客驻足欣赏。本次展览为闽港海洋文化周配套活动,展览为期一周,将持续到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