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德平
这个专栏叫“文自由戏”,开栏时,我的想法是让我的文字在栏中自由地游戏着。起初,我还摸索要写什么,因为一直都是“命题写作”,突然有了自由,反而好像不习惯。写着写着读者应该发现了,我都在写饮、写食—的确,我不讳言我是一个吃货,甚至我更喜欢视自己为厨师多于老师。
不过,既然我又是老师,又是厨师,那么我的饮食专栏必须要有点特色。于是,我决定要学周星驰《少林足球》“功夫+足球”的概念,要做到“饮食+文化”。老实说,更多的是借饮食去写历史、写文化,或者离题正是我这个“典型双子座”的特色。
闽南家常食物:面猴制“面猴”有家传秘方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有潮州网友提及,他小时候有一种家常小吃,叫做“面猴”,用闽南语发音就是“mīkâu”。
我父母都是福建南安人,面猴也是我小时候常吃到的闽南小吃,我家的做法是这样的:把面粉、番薯粉、水、盐按比例拌匀,然后不断地抻拉,使面团的筋度抻出来。接着,把提前准备好的江瑶柱、虾米、香菇(我个人比较喜欢花菇)、乾䓤头放到猪油中爆香,然后加入水,煮成典型的闽南汤头。
这种汤底,大概就是有浓浓的红葱酥的香气,也带着江瑶柱、虾米、香菇调和的鲜甜味。待汤头渐渐被大火撞成浑浊的颜色时,就用手把面团捏成一小团一小团的“面猴”,然后慢慢放进汤里面去。
我问妈妈,这些面团有没有大小要求。她说没有,就是要大小一致,因为这才能确保面猴能够在同一时间煮熟。对,在下“面猴”时,我们要同时放入预先腌好的“赤肉”(即瘦肉。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三分肥七分瘦的脢头肉)到汤中。
最后,在上菜前,必须撒一大把青葱(我妈比较喜欢撒唐芹,但我不喜欢),再滴上几滴芝麻油,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那为什么要加入番薯粉?妈妈说,因为这才有“QQ”(大概就是粤语「弹牙」)的口感,不至于“死实”。大概这是我家做法的独到之处,在别处应该是没有的,我在网上看到的也大都是纯面粉,没有加入番薯粉。我猜是因为我家没有“醒面”的过程,所以用番薯粉去补足这口感。又或者,是因为以前家乡生活条件并不好,面粉不似番薯粉般常见,所以掺杂一点,正好可以减低成本。
“面猴”还是“面饺”?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面猴”。我妈说应该是“面饺”,因为“饺”的闽南语发音是“kiáu”,是“猴”的近音,然后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饺”成了“猴”。不过,作为学者,我总爱多想一下,这会不会真叫“面猴”呢?
“猴”,在闽南语中用作形容词时是说人的外貌长得“又瘦又黑、十分难看,就像猴子一样”。所以,说不定就是指这种随意捏成的面食外表长得难看。
(作者为叶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高级讲师,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历史、文化专著。原文载于《文汇网》“文自由戏”教育专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