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 庄蕾)11月14日北京报道:11月14日上午,应急管理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进展成效,发布《“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
《“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图:中国网)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刘为民在会上介绍,2021年11月,应急管理部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并发布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机制的愿景,以期共同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两年来,与各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合作机制“四梁八柱”基本搭建。以打造全球灾害治理新平台为目标,制定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章程,规划设置合作机制理事会、协调人会、秘书处和咨询委员会,启动合作网络建设,上线运行合作机制官方网站,组建“一带一路”国际灾害风险研究中心等6个支撑机构,初步形成以政府间合作为牵引、以合作网络和支撑机构为补充的平台体系,即将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目前,合作机制已经纳入中国政府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具体内容,合作机制章程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
二是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重大灾害多发频发,严重威胁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全球灾害治理,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及损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注重把合作机制与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国际倡议对接,得到联合国减轻灾害风险办公室、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国际劳工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共建国家的积极响应。今年2月,召开了协调人会议,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应急管理部门、驻华使馆和国际(区域)组织的代表参加,围绕合作机制建设进行了交流,并就合作机制章程达成一致。共建合作机制越来越多写入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双边合作文件。
三是务实合作不断深入。著力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深化合作,助力提升“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应急管理能力,切实维护共建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举办灾害管理、应急救援、地震监测等援外培训班10余期,培训各类应急管理和救援人才600余人次。不断深化同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持续参与引导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著力加强与共建国家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不断丰富双边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领域。积极构建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把周边作为合作优先方向。积极参与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派出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土耳其等国开展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合作机制的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的生动实践。
刘为民指出,今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提出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同共建各国加强减灾等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指引、新动能、新方向。为落实高峰论坛共识,应急管理部将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主题,于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届时将召开合作机制理事会首次会议,宣布正式建立“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
刘为民表示,作为部长论坛的重要成果,将正式发布《“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以公开的全球灾害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综合、系统分析灾种的变化趋势和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差异,并辨识主要灾种的风险特征和发展趋势。报告还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区域风险的差异性和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布情况,解析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所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旨在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提供灾害风险认知的关键信息。报告分析表明,共建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灾害损失最严重区域之一,呈现明显的多种灾害类型集中分布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因此更需要借助合作机制深化交流、拓展创新、提升能力、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