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区议会选举将于12月10日举行。这些天来,候选人纷纷落区宣传各自的政纲,不少市民也乐意与候选人交流,听听他们有什么为民办事的实招,虽然气氛没有往届那样紧张,但平和更显理性。
“入闸”的候选人均符合“爱国者治港”要求,但应看到这仅是底线;仅符合底线要求是不够的,选民须“好中选优”。从这个角度讲,本届区选对选民的要求更高,需要选民仔细甄别、认真挑选。
那么,香港需要什么样的区议员呢?依笔者之见,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爱国爱港有担当
候选人均符合“爱国爱港”要求,但是否得分完全一样呢?当然不是!假如及格线是60分,有人刚好达到60分,也有人会达到70分、80分、90分。“好中选优”是要选那些在“爱国爱港”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怎样才算优秀呢?不妨看看候选人过往有什么做法?现在有什么想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特区回归祖国25周年暨第六届特区政府就职典礼讲话中指出:“希望全体香港同胞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拚敢赢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香港社会价值观多元;愈是价值观多元的社会,愈需要主流价值观引领;否则,难以形成“最大公约数”,什么事情也办不好。香港发展愈是艰难的时候,愈需要发扬优良传统;否则,难以形成合力,什么机遇也抓不到。
那么,主流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如何融合在基层治理之中?候选人当中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为此,又有什么样的想法?仅此一个“考题”就可以甄别出优劣高下。
我们再看,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这主要是指《基本法》“23条立法”。“23条立法”既体现了“爱国”,不允许任何势力和个人危害国家安全;也体现了“爱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必须充分保障基本法赋予香港居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2024年内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体现出“当家人”的责任担当和坚定信念。
现在,香港需要继续凝聚“23条立法”的共识,共识愈大,立法就愈容易。那么,候选人如何与市民沟通交流、推动形成最大共识呢?这道“考题”也可测试出候选人“爱国爱港”的成色。
为民办事有真心
区议员不是“官”;最令人担心的是成了“官”,甚至“官油子”。因此,选民应该睁大眼睛看看,是不是所有候选人都会全心全意地为民办实事。
第一,看经历。候选人当中有许多熟面孔,他们深耕社区多年,他们平时对居民关照如何,他们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如何。比如,第五波疫情刚爆发之初,居民缺医少药,他们是否积极筹集物资、送需上门;又比如,今年的“9.7”暴雨令许多地区浸水,他们是否奋战一线、保居民平安。事实最能检验人心,说一百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
第二,看作风。候选人落区宣传的作风各不相同,细细观察才能看出“门道”。比如,有的人对社区很熟,政纲所及,全是居民关心之事;有的人对社区生疏,泛泛而谈,无实质性内容;有的人事先认真做了“功课”,把本地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浮在面上,对本地区的民情一知半解;有的人滔滔不绝,却不接地气;有的人话虽不多,却直指要害。稍有社会经验的选民都可据此做出基本判断。
第三,看口碑。今次的候选人当中不乏“素人”,令人难以判断其优劣。但要相信,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当中,他们有工作圈、朋友圈,而圈子与圈子之间难免有交汇点,有心的选民可以透过各种管道,了解每位候选人的口碑,他走过的地方是骂声和嘲讽声一片,还是赞誉声和肯定声一片?口碑优劣,可知一二。
把握“大小”有分寸
新一届区议会重回《基本法》订明的“服务”和“咨询”职能。基于此,区议员是本地区居民的“服务员”,也是特区政府的“联络员”和“咨询员”。按照这个定位,区议员不能只顾本地区利益,还须顾及香港的整体利益。因此,处理好“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哪些候选人最善于把握分寸呢?选民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甄别。
第一,看格局。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大格局并非“大而空”,而是善于将自己的小事与一个地方的大事联系起来考虑问题,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这样更容易解决问题。比如,今年“9.7”暴雨暴露出本港排洪设施的薄弱环节,提升排洪能力既涉及到整个香港的安全,也是涉及浸水严重的地区的安全。区议员欲促成改善本地区排洪设施,就不能只看到本地区,还要看到全香港,要善于“于全局中观一域”、“以一域之力助全局”。
第二,看视野。凡事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则费时费力不讨好。区议员须有前瞻性思维,有捕捉先机的敏锐眼光。比如,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及“增加跨境安老的选择”。随着香港老龄化程度愈来愈严重,“北上广东养老”渐成趋势。区议员应具有前瞻视野,顺应政府新举措和长者意愿,办好这件实事。
第三,看人脉。凡是人脉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博采众长。人脉好,不仅是接触的人多、讯息来源广,更重要的是善于吸收意见,展现出开放的心态。这样的人善于找到“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平衡点,能办事、会办事、能办成事。
沟通协调有优势
按照区议会的定位,区议员手中并没有多少资源,但要善于整合资源,“协调人”的特征就会比较明显。因此,候选人的以下能力至关重要。选民应甄别哪些候选人更有优势呢?
第一,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区议会选举工作启动以来,民青局局长麦美娟几乎天天落区宣介区选方案,了解不同地区居民的诉求,还与民政专员、“三会”成员反复探讨基层治理事宜。政府官员频繁主动落区沟通,这提示区议员候选人也应有与政府沟通的能力,相互“听得见、听得懂”,为民办事才会“行得快、行得稳”。
第二,与“三会”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三会”成员长期与社区居民打交道,既熟悉社区事务,又在各自的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地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区议员须有包容之心,能与之和谐共事,又要有整合能力,善于汇聚众人之力办事。
第三,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协调能力。今年6月,本港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命案。一位印度裔女子用枕头闷死三个亲生女儿。据媒体报道,该女子与女儿同住在“㓥房”,平日行事较低调,加上言语不通,甚少与邻舍沟通。香港是国际大都会,社区各色人等杂居,区议员与社区居民的沟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残障人士、少数族裔、单亲家庭、失业者、居家长者等群体,更加需要关爱,需要区议员花更多精力去沟通协调相关事项。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4月来港考察调研,他在香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3”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讲到:“我们相信,香港是全体居民的共同家园,每位居民都是这个家园的持份者、建设者、受益者,都会为维护香港和谐稳定出一份力、作一份贡献。”
做好本届区议会选举,正是每位选民当好“这个家园的持份者、建设者、受益者”的一次机会,切勿认为选举与己无关,切勿认为候选人都是“爱国者”,选谁都一样,而是应从众多候选人当中选出最优者,这是造福社区的第一步,切不可轻视,不可草率,不可粗心大意!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4/ST69IDPCyEp4nHgTZGFoyJJ3ehwr1klGh9B.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新一届区议会选举将于12月10日举行。这些天来,候选人纷纷落区宣传各自的政纲,不少市民也乐意与候选人交流,听听他们有什么为民办事的实招,虽然气氛没有往届那样紧张,但平和更显理性。
“入闸”的候选人均符合“爱国者治港”要求,但应看到这仅是底线;仅符合底线要求是不够的,选民须“好中选优”。从这个角度讲,本届区选对选民的要求更高,需要选民仔细甄别、认真挑选。
那么,香港需要什么样的区议员呢?依笔者之见,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爱国爱港有担当
候选人均符合“爱国爱港”要求,但是否得分完全一样呢?当然不是!假如及格线是60分,有人刚好达到60分,也有人会达到70分、80分、90分。“好中选优”是要选那些在“爱国爱港”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怎样才算优秀呢?不妨看看候选人过往有什么做法?现在有什么想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特区回归祖国25周年暨第六届特区政府就职典礼讲话中指出:“希望全体香港同胞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拚敢赢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香港社会价值观多元;愈是价值观多元的社会,愈需要主流价值观引领;否则,难以形成“最大公约数”,什么事情也办不好。香港发展愈是艰难的时候,愈需要发扬优良传统;否则,难以形成合力,什么机遇也抓不到。
那么,主流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如何融合在基层治理之中?候选人当中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为此,又有什么样的想法?仅此一个“考题”就可以甄别出优劣高下。
我们再看,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这主要是指《基本法》“23条立法”。“23条立法”既体现了“爱国”,不允许任何势力和个人危害国家安全;也体现了“爱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必须充分保障基本法赋予香港居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2024年内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体现出“当家人”的责任担当和坚定信念。
现在,香港需要继续凝聚“23条立法”的共识,共识愈大,立法就愈容易。那么,候选人如何与市民沟通交流、推动形成最大共识呢?这道“考题”也可测试出候选人“爱国爱港”的成色。
为民办事有真心
区议员不是“官”;最令人担心的是成了“官”,甚至“官油子”。因此,选民应该睁大眼睛看看,是不是所有候选人都会全心全意地为民办实事。
第一,看经历。候选人当中有许多熟面孔,他们深耕社区多年,他们平时对居民关照如何,他们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如何。比如,第五波疫情刚爆发之初,居民缺医少药,他们是否积极筹集物资、送需上门;又比如,今年的“9.7”暴雨令许多地区浸水,他们是否奋战一线、保居民平安。事实最能检验人心,说一百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
第二,看作风。候选人落区宣传的作风各不相同,细细观察才能看出“门道”。比如,有的人对社区很熟,政纲所及,全是居民关心之事;有的人对社区生疏,泛泛而谈,无实质性内容;有的人事先认真做了“功课”,把本地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浮在面上,对本地区的民情一知半解;有的人滔滔不绝,却不接地气;有的人话虽不多,却直指要害。稍有社会经验的选民都可据此做出基本判断。
第三,看口碑。今次的候选人当中不乏“素人”,令人难以判断其优劣。但要相信,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当中,他们有工作圈、朋友圈,而圈子与圈子之间难免有交汇点,有心的选民可以透过各种管道,了解每位候选人的口碑,他走过的地方是骂声和嘲讽声一片,还是赞誉声和肯定声一片?口碑优劣,可知一二。
把握“大小”有分寸
新一届区议会重回《基本法》订明的“服务”和“咨询”职能。基于此,区议员是本地区居民的“服务员”,也是特区政府的“联络员”和“咨询员”。按照这个定位,区议员不能只顾本地区利益,还须顾及香港的整体利益。因此,处理好“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哪些候选人最善于把握分寸呢?选民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甄别。
第一,看格局。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大格局并非“大而空”,而是善于将自己的小事与一个地方的大事联系起来考虑问题,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这样更容易解决问题。比如,今年“9.7”暴雨暴露出本港排洪设施的薄弱环节,提升排洪能力既涉及到整个香港的安全,也是涉及浸水严重的地区的安全。区议员欲促成改善本地区排洪设施,就不能只看到本地区,还要看到全香港,要善于“于全局中观一域”、“以一域之力助全局”。
第二,看视野。凡事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则费时费力不讨好。区议员须有前瞻性思维,有捕捉先机的敏锐眼光。比如,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及“增加跨境安老的选择”。随着香港老龄化程度愈来愈严重,“北上广东养老”渐成趋势。区议员应具有前瞻视野,顺应政府新举措和长者意愿,办好这件实事。
第三,看人脉。凡是人脉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博采众长。人脉好,不仅是接触的人多、讯息来源广,更重要的是善于吸收意见,展现出开放的心态。这样的人善于找到“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平衡点,能办事、会办事、能办成事。
沟通协调有优势
按照区议会的定位,区议员手中并没有多少资源,但要善于整合资源,“协调人”的特征就会比较明显。因此,候选人的以下能力至关重要。选民应甄别哪些候选人更有优势呢?
第一,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区议会选举工作启动以来,民青局局长麦美娟几乎天天落区宣介区选方案,了解不同地区居民的诉求,还与民政专员、“三会”成员反复探讨基层治理事宜。政府官员频繁主动落区沟通,这提示区议员候选人也应有与政府沟通的能力,相互“听得见、听得懂”,为民办事才会“行得快、行得稳”。
第二,与“三会”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三会”成员长期与社区居民打交道,既熟悉社区事务,又在各自的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地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区议员须有包容之心,能与之和谐共事,又要有整合能力,善于汇聚众人之力办事。
第三,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协调能力。今年6月,本港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命案。一位印度裔女子用枕头闷死三个亲生女儿。据媒体报道,该女子与女儿同住在“㓥房”,平日行事较低调,加上言语不通,甚少与邻舍沟通。香港是国际大都会,社区各色人等杂居,区议员与社区居民的沟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残障人士、少数族裔、单亲家庭、失业者、居家长者等群体,更加需要关爱,需要区议员花更多精力去沟通协调相关事项。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4月来港考察调研,他在香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3”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讲到:“我们相信,香港是全体居民的共同家园,每位居民都是这个家园的持份者、建设者、受益者,都会为维护香港和谐稳定出一份力、作一份贡献。”
做好本届区议会选举,正是每位选民当好“这个家园的持份者、建设者、受益者”的一次机会,切勿认为选举与己无关,切勿认为候选人都是“爱国者”,选谁都一样,而是应从众多候选人当中选出最优者,这是造福社区的第一步,切不可轻视,不可草率,不可粗心大意!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4/ST69IDPCyEp4nHgTZGFoyJJ3ehwr1klGh9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