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长峰医生(中)、阮子瀚博士(右二)与学生展示崭新“AI虚拟病人”问诊应用程式,从此医科训练可以打破时间及地域限制。医科训练打破时间地域限制 促进国际医学教育交流
随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急速发展及应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许长峰医生与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阮子瀚博士携手研发全港首个问诊应用程式供医科生作培训用途。团队参考真实病例,设计出不同性格和病历的病人案例,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研发“人性化”的“AI虚拟病人”,供医科学生模拟诊症时与病人互动,大大提升医科学生问诊采集病史的专业技巧和准确性。早前港大医学院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将跨地域的病例纳入问诊应用程式,革新了传统医科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临床学习机会。未来亦已计划与海外不同医学院合作 。
关于“AI虚拟病人”问诊应用程式
许长峰医生(左)阐述“AI虚拟病人”问诊应用程式可以让医科学生在多样化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虚拟临床教学模式能够为医科学生提供度身订造的教学个案。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许长峰医生与港大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阮子瀚博士,在2020年开始研发智能聊天机械人,旨在帮助当时因新冠疫情而未能到医院上课的港大医科学生。部分港大医科学生在2021年起试用这系统。老师按照学生程度设计合适的虚拟病人供学生问诊,学生在整理病历后,与医学院老师进行个案讨论与分析。这种崭新教学模式的成效已于2022年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港大团队持续研究改良聊天机械人,最近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成功研发出全港首个“AI虚拟病人”,令过往单一的机械人模式回应变得更生动,即使是同一个病历个案,“AI虚拟病人”的回应都有分别,同时能够像真实病人般“有个性”地与学生交谈。
意义和影响
这种全新的虚拟临床教学模式,除了能为医科学生度身订造合适及统一的教学个案,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许长峰医生表示:“传统的临床教学较常依赖与实际病人的实时互动,过往碍于种种原因,如安排面诊时间上的困难,未必全部医科学生都能够亲身与病人交谈问诊;‘AI虚拟病人’则克服有关障碍,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甚至可接触过往难遇上的罕见病例,让医科学生获得更多宝贵的临床实践机会,在广泛和多样化的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和改进问诊技巧,大大提升学生临床判断能力和准确性。”
港大计算机科学系阮子瀚博士指出:“‘AI虚拟病人’程式具有累积资讯的功能,因此每次回应使用的口吻和措词都会稍微有所不同,甚至可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让医‘患’互动更像真。同时,教师也能够透过系统收集的数据,深入分析评估学生的表现并提供针对性的指 导,提高临床教学的效率。 ”
虚拟临床教学突破时间地域,促进国际之间的医学教育交流。许长峰医生今年10月初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外科专科医生吴思宁医生合作,推行全球首个跨地区虚拟临床教学项目,两位医生相互设计不同的病例个案,供两地医科学生通过“AI虚拟病人”应用程式问诊,并共同参与在线个案讨论,一同分析病人的影像检查、内视镜图片和病理切片等资料。
许长峰医生补充:“透过与其他地区医学院之间的交流,有助医科生相互学习优点,进一步扩阔视野及见识,促进国际间的医学教育合作和发展,为未来的无界限的教育创新奠定基础。”
这次香港与新加坡的跨地区虚拟临床教学成为国际医科教学的先例,英国爱丁堡大学西区综合医院外科部亦表示希望参与将来的虚拟外科临床教学。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8/0CSeIISE536XhNr787PmwteWtPJFvaZRyQ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