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度更是连结内地和海外贸易的唯一枢纽,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澳门是中华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重要文化交汇处,不论是在城市肌理、建筑遗存,或是族群构成与生活习俗等方面,都留存著不同文明交流互惠的鲜活印迹。在这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亚洲文化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独特人文风景线。
文|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 梁惠敏
澳门回归24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和祖国的支持下,澳门文化事业取得不断发展。“澳门历史城区”在 2005年7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9月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由文化局澳门档案馆和葡萄牙东波塔国家档案馆联合申报的“汉文文书”(“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一六九三──一八八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级别的《世界记忆名录》。此外,截至目前,澳门共有1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众多亮丽的文化名片,为澳门的城市精神和社会发展注入坚实的动力。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下简称“一基地”)的发展定位,既肯定了澳门的历史作用,更赋予了澳门新的时代使命。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成立促进“一基地”建设联合工作委员会,在这一机制下,国家将支持澳门举办、参加更多国家级、区域性及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协助澳门在文化艺术、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为澳门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善用历史文化资源
创新文化旅游体验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的工作范畴广泛,涵盖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艺文节庆、演艺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学术出版等不同领域。为使澳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得以永续传承,文化局一直从不同方面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澳门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指引》,截至目前,澳门共有159项被评定的不动产,同时拥有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项目,其中11项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为落实“一基地”的建设工作,主动对接“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特区政府加大力度促进本澳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与综合旅游休闲企业联手,进一步扩大活化历史片区的规划,拓展更多活化项目,包括福隆新街步行区,妈阁塘片区,内港 23及 25号码头,大炮台及周边空间,新马路片区,荔枝碗船厂片区,益隆炮竹厂及周边区域,永福围、草堆街及周边区域,更有效发挥“文化+”的作用。透过政府的政策主导,由具丰富营运经验的企业带领构思及注入带动元素,并通过市场参与,合力推动片区活化,进一步活络城市文化气氛。
今年中秋节当晚,文化局于澳门著名世遗景点大三巴牌坊前地举办两场《月满三巴夜》中秋音乐会,以音乐宣扬澳门世界遗产魅力,透过历史建筑与文化艺术的创新融合,打造独特的文旅体验。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2022年文化局以“文化+科技”的形式,推出了“时空穿梭.游历三巴”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数字体验展,首次在澳门世遗景点综合运用裸眼3D、VR及AR等拟真技术,让观众以崭新方式体验世界遗产建筑大三巴牌坊的立体视觉乐趣,感受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桥头堡的辉煌历史。
扩大艺文节庆影响力
打造文化艺术之都
让文化连结更多领域,让艺术启发更多人,是展示文化创意,彰显文化生命力的最好的方式。文化局主办的澳门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城市艺穗节、中葡文化艺术节及“hush! 音乐会”等,为本澳演艺界创造更多参演机会,并推出“百老汇式演出季”,不断引进更多高素质节目,提升国际影响力。今年暑假期间在澳门上演了16场著名经典音乐剧《仙乐飘飘处处闻》,带来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出票率高达92%,广获澳门及来自大湾区其他城市观众的支持。此外,文化局以委约创作方式,重点支持艺文界打造更多本地文化艺术精品,推动本地艺团走向专业化,并鼓励与外地艺术家及艺团进行更广泛交流创作,用文化滋养精神文明,用文化丰富人们内心,构建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局亦全力推进多项文化设施的建设,今年7月正式启用“澳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透过专业演出空间加强澳门剧场创作创新,推进演艺领域在文化产业中的融合发展。
国家艺术基金连续三年开放给澳门艺术项目作申报,并逐步增加资助项目和金额,文化局持续鼓励和推动澳门业界的创作、创新,善用这份珍贵的国家资源,更好服务“一基地”建设。
影视产业发展方面,文化局将与综合度假休闲企业合办“澳门国际短片节",向外推介本澳影视作品,带动本澳影视界及关联行业的发展;而文化发展基金则推出“澳门取景"影视拍摄、“澳门元素"影视宣发两项新的资金补助计划,支持业界生产更多以澳门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提升境外拍摄团队到澳门取景及拍摄影视项目的吸引力。
发挥艺术交流窗口作用
塑造“文化澳门”形象
文化局结合澳门综合度假休闲企业的优势和力量,自2019年起共同举办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3年度“艺文荟澳”共设有八大板块,包涵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高等院校艺术展与平行展,汇聚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百多名艺术家的极具活力与代表性的现当代杰作,琳瑯满目、精彩纷呈的30项展览遍布全澳各区,让澳门成为一座由审美与哲思交织而成的艺术百花园。这一大型国际文化艺术盛会,为澳门文化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构筑扎实根基,让市民和游客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助力推动产业多元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局通过推进“一基地”的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提升澳门居民的家国情怀,加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世界遗产漫步.澳门篇》和《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篇),向内地和国际观众展现澳门历史城区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展示“文化澳门”形象。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协力共建人文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澳门列为大湾区发展建设的四个“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并明确赋予澳门“一基地”的新时代使命。为做好“一基地”建设,澳门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分享、传承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与湾区其他城市联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好大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演艺及文创人才的交流互动,如今年2月组织澳门乐队参演“横琴天沐河草地音乐节”、3月举办“澳门.横琴艺墟”、“艺墟走进大湾区”活动、“澳门艺墟@佛山岭南天地”等,推广本澳文创产品;积极参与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文艺精品,丰富大湾区文化生活;大力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近几年来,粤港澳三地成功合作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节、粤港澳粤剧群星汇、“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巡回展览、“粤港澳当代水墨艺术谱系”展览、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世界阅读日创作比赛”“共读半小时”“品读湾区”9+2城市悦读之旅等活动,为提升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魅力,扩大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文化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著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公布,粤港澳三地更加具体地制定了一系列合作方向与行动目标,在加强文博策展合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扩大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都为澳门的“一基地”建设和未来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铺就了多元立体的平台。
展望
文化是通向世界的钥匙,也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一基地”作为国家赋予澳门未来发展的重要定位和方向之一,特区政府文化局将继续深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善用中西文化荟萃特色,著力联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澳门综合度假休闲企业的优势和力量,结合“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澳门文化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不断提升澳门文化软实力,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致力促进文化、文产、文旅的融合发展,提升澳门作为世遗名城的文化地位,在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的战略部署作出应有的贡献。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4/jF6vpeKVvQbike5iUuKI1a0kF5z5w9Cbixr.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澳门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度更是连结内地和海外贸易的唯一枢纽,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澳门是中华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重要文化交汇处,不论是在城市肌理、建筑遗存,或是族群构成与生活习俗等方面,都留存著不同文明交流互惠的鲜活印迹。在这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亚洲文化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独特人文风景线。
文|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 梁惠敏
澳门回归24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和祖国的支持下,澳门文化事业取得不断发展。“澳门历史城区”在 2005年7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9月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由文化局澳门档案馆和葡萄牙东波塔国家档案馆联合申报的“汉文文书”(“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一六九三──一八八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级别的《世界记忆名录》。此外,截至目前,澳门共有1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众多亮丽的文化名片,为澳门的城市精神和社会发展注入坚实的动力。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下简称“一基地”)的发展定位,既肯定了澳门的历史作用,更赋予了澳门新的时代使命。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成立促进“一基地”建设联合工作委员会,在这一机制下,国家将支持澳门举办、参加更多国家级、区域性及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协助澳门在文化艺术、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为澳门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善用历史文化资源
创新文化旅游体验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的工作范畴广泛,涵盖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艺文节庆、演艺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学术出版等不同领域。为使澳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得以永续传承,文化局一直从不同方面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澳门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指引》,截至目前,澳门共有159项被评定的不动产,同时拥有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项目,其中11项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为落实“一基地”的建设工作,主动对接“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特区政府加大力度促进本澳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与综合旅游休闲企业联手,进一步扩大活化历史片区的规划,拓展更多活化项目,包括福隆新街步行区,妈阁塘片区,内港 23及 25号码头,大炮台及周边空间,新马路片区,荔枝碗船厂片区,益隆炮竹厂及周边区域,永福围、草堆街及周边区域,更有效发挥“文化+”的作用。透过政府的政策主导,由具丰富营运经验的企业带领构思及注入带动元素,并通过市场参与,合力推动片区活化,进一步活络城市文化气氛。
今年中秋节当晚,文化局于澳门著名世遗景点大三巴牌坊前地举办两场《月满三巴夜》中秋音乐会,以音乐宣扬澳门世界遗产魅力,透过历史建筑与文化艺术的创新融合,打造独特的文旅体验。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2022年文化局以“文化+科技”的形式,推出了“时空穿梭.游历三巴”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数字体验展,首次在澳门世遗景点综合运用裸眼3D、VR及AR等拟真技术,让观众以崭新方式体验世界遗产建筑大三巴牌坊的立体视觉乐趣,感受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桥头堡的辉煌历史。
扩大艺文节庆影响力
打造文化艺术之都
让文化连结更多领域,让艺术启发更多人,是展示文化创意,彰显文化生命力的最好的方式。文化局主办的澳门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城市艺穗节、中葡文化艺术节及“hush! 音乐会”等,为本澳演艺界创造更多参演机会,并推出“百老汇式演出季”,不断引进更多高素质节目,提升国际影响力。今年暑假期间在澳门上演了16场著名经典音乐剧《仙乐飘飘处处闻》,带来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出票率高达92%,广获澳门及来自大湾区其他城市观众的支持。此外,文化局以委约创作方式,重点支持艺文界打造更多本地文化艺术精品,推动本地艺团走向专业化,并鼓励与外地艺术家及艺团进行更广泛交流创作,用文化滋养精神文明,用文化丰富人们内心,构建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局亦全力推进多项文化设施的建设,今年7月正式启用“澳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透过专业演出空间加强澳门剧场创作创新,推进演艺领域在文化产业中的融合发展。
国家艺术基金连续三年开放给澳门艺术项目作申报,并逐步增加资助项目和金额,文化局持续鼓励和推动澳门业界的创作、创新,善用这份珍贵的国家资源,更好服务“一基地”建设。
影视产业发展方面,文化局将与综合度假休闲企业合办“澳门国际短片节",向外推介本澳影视作品,带动本澳影视界及关联行业的发展;而文化发展基金则推出“澳门取景"影视拍摄、“澳门元素"影视宣发两项新的资金补助计划,支持业界生产更多以澳门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提升境外拍摄团队到澳门取景及拍摄影视项目的吸引力。
发挥艺术交流窗口作用
塑造“文化澳门”形象
文化局结合澳门综合度假休闲企业的优势和力量,自2019年起共同举办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3年度“艺文荟澳”共设有八大板块,包涵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高等院校艺术展与平行展,汇聚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百多名艺术家的极具活力与代表性的现当代杰作,琳瑯满目、精彩纷呈的30项展览遍布全澳各区,让澳门成为一座由审美与哲思交织而成的艺术百花园。这一大型国际文化艺术盛会,为澳门文化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构筑扎实根基,让市民和游客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助力推动产业多元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局通过推进“一基地”的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提升澳门居民的家国情怀,加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世界遗产漫步.澳门篇》和《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篇),向内地和国际观众展现澳门历史城区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展示“文化澳门”形象。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协力共建人文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澳门列为大湾区发展建设的四个“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并明确赋予澳门“一基地”的新时代使命。为做好“一基地”建设,澳门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分享、传承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与湾区其他城市联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好大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演艺及文创人才的交流互动,如今年2月组织澳门乐队参演“横琴天沐河草地音乐节”、3月举办“澳门.横琴艺墟”、“艺墟走进大湾区”活动、“澳门艺墟@佛山岭南天地”等,推广本澳文创产品;积极参与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文艺精品,丰富大湾区文化生活;大力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近几年来,粤港澳三地成功合作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节、粤港澳粤剧群星汇、“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巡回展览、“粤港澳当代水墨艺术谱系”展览、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世界阅读日创作比赛”“共读半小时”“品读湾区”9+2城市悦读之旅等活动,为提升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魅力,扩大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文化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著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公布,粤港澳三地更加具体地制定了一系列合作方向与行动目标,在加强文博策展合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扩大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都为澳门的“一基地”建设和未来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铺就了多元立体的平台。
展望
文化是通向世界的钥匙,也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一基地”作为国家赋予澳门未来发展的重要定位和方向之一,特区政府文化局将继续深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善用中西文化荟萃特色,著力联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澳门综合度假休闲企业的优势和力量,结合“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澳门文化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不断提升澳门文化软实力,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致力促进文化、文产、文旅的融合发展,提升澳门作为世遗名城的文化地位,在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的战略部署作出应有的贡献。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4/jF6vpeKVvQbike5iUuKI1a0kF5z5w9Cbix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