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千年山川滋养、雨露点染,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诞生,为茶文化历史刻下隽永一笔。当地时间2023年9月17日,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文| 北京 刘可文
填补世界文化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
在世界遗产领域,文化景观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1992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成为全球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新热点。其中,农业遗产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有机演进型活态文化景观,对它的价值研究、认定和保护促进了全人类对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考。
茶与葡萄酒、咖啡并称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三大饮品。1999年,法国圣艾米伦葡萄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三大饮品中首个实现主题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项目。此后,多处位于美洲地区的咖啡种植园文化景观获得“世界遗产”称号。这使得由咖啡、葡萄酒所引领的独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对而言,由于亚洲地区茶文化景观的研究与保护起步较晚,茶相关的代表项目在《世界遗产名录》中长期存在空白。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文化和自然遗产分布极为丰富,同时也是中国的茶叶主产区之一。普洱市历史上更是以茶闻名于世,茶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世界遗产名录》一直没有列入茶相关项目这一情况,为巩固我国在茶和茶文化起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彰显我国对世界茶文化历史与现实的贡献,国家文物局2010年首次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作出部署,并于2012年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国务院将“景迈山古茶园”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国务院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过去几年,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系统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展示水平,使古茶林及村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新冠疫情期间,采取超常规、闭环方式,顺利通过国际组织现场技术评估,最终确保申遗成功。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
独特景观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海拔1,140-1,600米之间,包括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千年万亩古茶林,分布其中的9个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
约公元10至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相继迁徙于此,觅得森林中的野生茶树群落,决定建寨定居。经过长期摸索,他们逐步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发现在森林中间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可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森林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能为茶树防止病虫害,还能提供天然养分,从而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古老先民探索出的这一林间开垦、林下种植技术,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逐渐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木隐于森林中,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的人们陆续因茶结缘、相聚于此,使这片高山茶林发展成为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的语言、音乐、风俗、节庆等文化传统,又为古茶林增添了更多独特魅力。
在景迈山上的村村寨寨,孩子们传唱著“茶林养育了我们”的歌谣,布朗族民居屋顶上带有“一芽两叶”标识,家家户户必备煮茶工具……他们敬畏自然的馈赠,制定了一系列乡规民约珍惜每一寸土地、守护每一株茶树。他们还有著独特的“茶祖信仰”,无论是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还是傣族的泼水节,人们都会在重要的日子里感恩茶树,祈求茶族保佑茶林和村寨。
千百年来,世居居民与古老茶林在景迈山上开枝散叶,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在景迈山现场进行技术评估的国际组织专家感慨“非常难得,可作为典范带给全世界希望与借鉴”,这亦是该新晋世界遗产项目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ⅲ和标准v,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将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遗产还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而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多元文化传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感谢,表达中国人民对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喜悦和振奋。他指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体现尊重自然、保护山林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传统农耕知识体系,承载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多民族社会治理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它连绵千年、延续不断,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进的种茶技艺,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古迹景观,兼融中原与西南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云南边疆的辐射和影响,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景迈山上及周边地区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汉族等各民族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里所产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走出国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为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积累新经验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涵盖了农业、生态、环境、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领域,跨越人类学、考古学、建筑景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技术史等学术主题。这一片小小的茶叶,向世人展示著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讲述著中国文化自东方向西方传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国在茶树发现、栽培,茶叶贸易、运输,以及茶文化形成、传播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为我国申遗工作树立了新的尺规,为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发展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
茶林、古村寨、茶产业和茶文化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载体。国家文物局始终坚持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原则,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一方面建立古茶林监测体系,指导村民完善古茶林保护村规民约,形成“市、县、镇、村”四级、“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善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确保古茶林安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现代科技与当地传统理念结合,加强古村寨风貌管控,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展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建筑有机更新、环境风貌整治。
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方面,根据其现状评估结论进行分级分类,并予以挂牌保护,推动传统工艺修缮与适应性改造相结合,兼顾真实性保护与民生改善需求。在具体实施中,优先使用村民传统工匠,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延续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风貌,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护传承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同时,使得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当地民众。
此外,秉持新发展理念,将提高文明程度、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种茶、人工采茶、手工制茶传统业态价值,提升古茶林品质和经济价值,实现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一份荣誉,同时也意味著更大的保护责任和更高的保护标准。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指导云南省、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贺信精神,“本著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加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鼓励村民参与、规范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确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永续传承,打造“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向世界讲好茶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3/58zk2TtZqM3xIWBO6sQCS0HcrgDy38xL0w1.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历千年山川滋养、雨露点染,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诞生,为茶文化历史刻下隽永一笔。当地时间2023年9月17日,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文| 北京 刘可文
填补世界文化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
在世界遗产领域,文化景观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1992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成为全球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新热点。其中,农业遗产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有机演进型活态文化景观,对它的价值研究、认定和保护促进了全人类对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考。
茶与葡萄酒、咖啡并称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三大饮品。1999年,法国圣艾米伦葡萄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三大饮品中首个实现主题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项目。此后,多处位于美洲地区的咖啡种植园文化景观获得“世界遗产”称号。这使得由咖啡、葡萄酒所引领的独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对而言,由于亚洲地区茶文化景观的研究与保护起步较晚,茶相关的代表项目在《世界遗产名录》中长期存在空白。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文化和自然遗产分布极为丰富,同时也是中国的茶叶主产区之一。普洱市历史上更是以茶闻名于世,茶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世界遗产名录》一直没有列入茶相关项目这一情况,为巩固我国在茶和茶文化起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彰显我国对世界茶文化历史与现实的贡献,国家文物局2010年首次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作出部署,并于2012年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国务院将“景迈山古茶园”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国务院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过去几年,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系统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展示水平,使古茶林及村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新冠疫情期间,采取超常规、闭环方式,顺利通过国际组织现场技术评估,最终确保申遗成功。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
独特景观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海拔1,140-1,600米之间,包括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千年万亩古茶林,分布其中的9个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
约公元10至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相继迁徙于此,觅得森林中的野生茶树群落,决定建寨定居。经过长期摸索,他们逐步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发现在森林中间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可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森林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能为茶树防止病虫害,还能提供天然养分,从而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古老先民探索出的这一林间开垦、林下种植技术,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逐渐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木隐于森林中,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的人们陆续因茶结缘、相聚于此,使这片高山茶林发展成为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的语言、音乐、风俗、节庆等文化传统,又为古茶林增添了更多独特魅力。
在景迈山上的村村寨寨,孩子们传唱著“茶林养育了我们”的歌谣,布朗族民居屋顶上带有“一芽两叶”标识,家家户户必备煮茶工具……他们敬畏自然的馈赠,制定了一系列乡规民约珍惜每一寸土地、守护每一株茶树。他们还有著独特的“茶祖信仰”,无论是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还是傣族的泼水节,人们都会在重要的日子里感恩茶树,祈求茶族保佑茶林和村寨。
千百年来,世居居民与古老茶林在景迈山上开枝散叶,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在景迈山现场进行技术评估的国际组织专家感慨“非常难得,可作为典范带给全世界希望与借鉴”,这亦是该新晋世界遗产项目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ⅲ和标准v,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将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遗产还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而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多元文化传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感谢,表达中国人民对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喜悦和振奋。他指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体现尊重自然、保护山林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传统农耕知识体系,承载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多民族社会治理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它连绵千年、延续不断,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进的种茶技艺,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古迹景观,兼融中原与西南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云南边疆的辐射和影响,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景迈山上及周边地区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汉族等各民族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里所产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走出国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为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积累新经验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涵盖了农业、生态、环境、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领域,跨越人类学、考古学、建筑景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技术史等学术主题。这一片小小的茶叶,向世人展示著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讲述著中国文化自东方向西方传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国在茶树发现、栽培,茶叶贸易、运输,以及茶文化形成、传播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为我国申遗工作树立了新的尺规,为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发展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
茶林、古村寨、茶产业和茶文化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载体。国家文物局始终坚持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原则,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一方面建立古茶林监测体系,指导村民完善古茶林保护村规民约,形成“市、县、镇、村”四级、“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善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确保古茶林安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现代科技与当地传统理念结合,加强古村寨风貌管控,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展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建筑有机更新、环境风貌整治。
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方面,根据其现状评估结论进行分级分类,并予以挂牌保护,推动传统工艺修缮与适应性改造相结合,兼顾真实性保护与民生改善需求。在具体实施中,优先使用村民传统工匠,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延续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风貌,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护传承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同时,使得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当地民众。
此外,秉持新发展理念,将提高文明程度、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种茶、人工采茶、手工制茶传统业态价值,提升古茶林品质和经济价值,实现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一份荣誉,同时也意味著更大的保护责任和更高的保护标准。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指导云南省、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贺信精神,“本著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加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鼓励村民参与、规范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确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永续传承,打造“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向世界讲好茶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3/58zk2TtZqM3xIWBO6sQCS0HcrgDy38xL0w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