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山 |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
贯彻落实《香港基本法》是香港「由乱及治」的关键,继续深入推广宣传基本法、宪法与国安法,则是达至「由治及兴」的重要而必须的途径。香港激发新动能需从拓展新领域、保持并加强自身原有优势两方面入手,政府当前在创新科技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未来香港更应运用好自身良好的学科资源等优势,推动学科研究创新型转化,激发科研活力。
经历过去几年的社会动荡和暴乱后,香港完成了「由乱及治」的过程,开始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追源溯始,香港之所以能「由乱及治」,关键在于贯彻落实《香港基本法》,发挥其定海神针的威力。同样重要的是中央正确的方针和果断的意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加上立法制订了《香港国安法》、以及后来的完善选举制度等措施,及时而有效地粉碎了「黑暴」祸港,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反华势力,令香港社会恢复有效管治。可以说,没有基本法这一根定海神针,以及一连串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贯彻和落实,就没有今天「治」的局面。归根结底,继续坚持和落实《香港基本法》是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否则也就谈不上「由治及兴」。与此同时,要在社会上继续推动《香港基本法》《宪法》《香港国安法》的宣传教育,举办各种相关课程,深入大中院校,广办活动,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采用新颖、具吸引力的方式方法去推广、宣传,这是达至「由治及兴」的重要而必须的途径。如果说「治」是初步目的,那么「兴」才是最终目的。激发香港发展新动能,要靠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去实现,否则就无从产生新动能,并通过它去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提升新的管治水平和促进新的社会和谐局面。本次研讨会「激发香港发展新动能」的主题概念非常及时和有见地,与10月25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发表的《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的方向非常吻合。特首提出了一系列「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的新策略、新措施。政府将设立各种新的办公室以推动新策略,包括引入龙头外资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创造创科生态圈、推动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北部都会区、开发新型文创企业、巩固原有金融优势、发展知识产权贸易、推动发展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等,这些都是「激发香港发展新动能」的新举措。
「激发新动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拓展新领域,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造新引擎,这包括发展新的产业领域,例如创新科技、新型工业化等,以及对于创新的文化、艺术领域等的探索;二是在香港一贯成功的传统领域上更新换代,推陈出新,将原有的优势通过新政策、新措施、新科技和新方法等进一步加强。政府也应该在施政理念、管治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多作新尝试。金融、营销等服务行业更要开拓新思路,激发新动能,开创一番新局面。
过去一段时间里,大家有目共睹的是特区政府在创新科技领域作出的巨大努力,例如2022年12月发表香港历来第一份《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下简称「《创科蓝图》」),勾画香港未来发展方向。政府以空前大手笔,累计投放近二千亿巨资于大学、各种科技机构和科学园等创科设施,更锐意建立创科生态圈,从海内外吸引全球人才。包括本人在内,各界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并得到采纳,政府积极邀请中外龙头创科企业落户香港,建立研发基地和相关实验平台,助力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创科蓝图》也明确指出香港发展的短板,例如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里,科技工业只占 1%,而毗邻的深圳是40%,新加坡也有20%。毫无疑问,这是巨大的落差,但也显示着巨大的进步空间,更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动能。事实上,特区政府已尽力鼓励及资助初创企业,包括鼓励年轻人创业并且推行许多奖励计划。这些措施产生了一些作用,只是这些小型初创企业的成功率不高,而且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最近成功邀请龙头企业落户香港,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向,值得肯定,这将成为创科企业的新动能。香港科研力量雄厚,人才辈出。在一个城市里,就有五所大学高居世界顶尖大学一百强,确实是非常骄人的成绩。大学的使命是着重于探索性、前沿性的基础科学研究。目前,香港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精英主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几个主要大学院校,而大学基本政策是只鼓励基础研究,不甚奖励应用研究和具有商业价值的开发性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个短板。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许多院校的精英科学人才未能发挥他们在商业、应用方面的价值和才能,希望能尽快改变这个局面。
政府及大学领导层也要开放思想,使大学在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制定新的政策,鼓励应用科研,确定一个较务实又行得通的比例,例如容许院校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学者教授可以参与具商业价值的应用性研究,其成果也同样获得大学认可,予以奖励和晋升。这样将有利于调动香港科研界本身的积极因素,发挥香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新动能,有效改变长期存在的只重基础科研、忽视应用科研和商业转化的局面。值得欣喜的是,特区政府刚引进的30家中外创科龙头企业,将在香港成立研发基地和实验室,不但以此引进大量外来人才,同时容许大学制定政策,给予一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教授和科研人员投身应用研究及具实用价值的研究,并且创造多元化、多形式的渠道,让这些学者教授参加企业研发平台的工作。相信这些政策可以使香港的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在科创生态圈、本地生产总值的份额和版图上,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和效益,也为香港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11-12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黄玉山 |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
贯彻落实《香港基本法》是香港「由乱及治」的关键,继续深入推广宣传基本法、宪法与国安法,则是达至「由治及兴」的重要而必须的途径。香港激发新动能需从拓展新领域、保持并加强自身原有优势两方面入手,政府当前在创新科技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未来香港更应运用好自身良好的学科资源等优势,推动学科研究创新型转化,激发科研活力。
经历过去几年的社会动荡和暴乱后,香港完成了「由乱及治」的过程,开始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追源溯始,香港之所以能「由乱及治」,关键在于贯彻落实《香港基本法》,发挥其定海神针的威力。同样重要的是中央正确的方针和果断的意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加上立法制订了《香港国安法》、以及后来的完善选举制度等措施,及时而有效地粉碎了「黑暴」祸港,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反华势力,令香港社会恢复有效管治。可以说,没有基本法这一根定海神针,以及一连串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贯彻和落实,就没有今天「治」的局面。归根结底,继续坚持和落实《香港基本法》是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否则也就谈不上「由治及兴」。与此同时,要在社会上继续推动《香港基本法》《宪法》《香港国安法》的宣传教育,举办各种相关课程,深入大中院校,广办活动,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采用新颖、具吸引力的方式方法去推广、宣传,这是达至「由治及兴」的重要而必须的途径。如果说「治」是初步目的,那么「兴」才是最终目的。激发香港发展新动能,要靠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去实现,否则就无从产生新动能,并通过它去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提升新的管治水平和促进新的社会和谐局面。本次研讨会「激发香港发展新动能」的主题概念非常及时和有见地,与10月25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发表的《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的方向非常吻合。特首提出了一系列「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的新策略、新措施。政府将设立各种新的办公室以推动新策略,包括引入龙头外资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创造创科生态圈、推动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北部都会区、开发新型文创企业、巩固原有金融优势、发展知识产权贸易、推动发展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等,这些都是「激发香港发展新动能」的新举措。
「激发新动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拓展新领域,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造新引擎,这包括发展新的产业领域,例如创新科技、新型工业化等,以及对于创新的文化、艺术领域等的探索;二是在香港一贯成功的传统领域上更新换代,推陈出新,将原有的优势通过新政策、新措施、新科技和新方法等进一步加强。政府也应该在施政理念、管治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多作新尝试。金融、营销等服务行业更要开拓新思路,激发新动能,开创一番新局面。
过去一段时间里,大家有目共睹的是特区政府在创新科技领域作出的巨大努力,例如2022年12月发表香港历来第一份《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下简称「《创科蓝图》」),勾画香港未来发展方向。政府以空前大手笔,累计投放近二千亿巨资于大学、各种科技机构和科学园等创科设施,更锐意建立创科生态圈,从海内外吸引全球人才。包括本人在内,各界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并得到采纳,政府积极邀请中外龙头创科企业落户香港,建立研发基地和相关实验平台,助力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创科蓝图》也明确指出香港发展的短板,例如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里,科技工业只占 1%,而毗邻的深圳是40%,新加坡也有20%。毫无疑问,这是巨大的落差,但也显示着巨大的进步空间,更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动能。事实上,特区政府已尽力鼓励及资助初创企业,包括鼓励年轻人创业并且推行许多奖励计划。这些措施产生了一些作用,只是这些小型初创企业的成功率不高,而且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最近成功邀请龙头企业落户香港,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向,值得肯定,这将成为创科企业的新动能。香港科研力量雄厚,人才辈出。在一个城市里,就有五所大学高居世界顶尖大学一百强,确实是非常骄人的成绩。大学的使命是着重于探索性、前沿性的基础科学研究。目前,香港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精英主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几个主要大学院校,而大学基本政策是只鼓励基础研究,不甚奖励应用研究和具有商业价值的开发性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个短板。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许多院校的精英科学人才未能发挥他们在商业、应用方面的价值和才能,希望能尽快改变这个局面。
政府及大学领导层也要开放思想,使大学在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制定新的政策,鼓励应用科研,确定一个较务实又行得通的比例,例如容许院校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学者教授可以参与具商业价值的应用性研究,其成果也同样获得大学认可,予以奖励和晋升。这样将有利于调动香港科研界本身的积极因素,发挥香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新动能,有效改变长期存在的只重基础科研、忽视应用科研和商业转化的局面。值得欣喜的是,特区政府刚引进的30家中外创科龙头企业,将在香港成立研发基地和实验室,不但以此引进大量外来人才,同时容许大学制定政策,给予一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教授和科研人员投身应用研究及具实用价值的研究,并且创造多元化、多形式的渠道,让这些学者教授参加企业研发平台的工作。相信这些政策可以使香港的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在科创生态圈、本地生产总值的份额和版图上,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和效益,也为香港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11-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