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下称《行动纲领》),勾划北都发展规划及时间表,点出未来3年的发展重点,以及10年的里程碑。民建联发展事务发言人、立法会发展事委员会副主席刘国勋议员表示欢迎。

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会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把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的双城三圈,进一步提升至四大区域,对接深圳规划,加强双城的协同效应。刘国勋议员认为令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的功能及定位更清晰﹑更具体﹑更聚焦,象征北部都会区由构想期,进入推动期,发展亦由概念变成行动。
就《行动纲领》具体内容,刘国勋议员有下列意见:
1.产业带动,基建先行
《行动纲领》罗列一系列硬件建设时间表,刘国勋议员认为,要实现“产业带动”,必须有政策推动,《行动纲领》未见著墨。另外,要做到“基建先行”亦必须做到基建先于产业发展落成,期主政府可以有所承诺。
另外,北部都会区原本估计,完成发展后,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增加日50万新工作职位,但以产业带动为主轴,再结合人工岛发展等,按目前情况估计,人口数量或可减少,反而提升产业数量,住房的公私型比例亦应调整,以实现“产业主导”,令职住更均衡。
刘国勋议员认为,北部都会区主轴为“产业带动”,要检视成效,必须著眼于能带动几多新产业,创造多少经济增长的角度去衡量,同时亦要向中央争取有利产业发展的措施。
2.增强北都办编制及功能
特区政府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北都办),统筹、倡导及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刘国勋议员支持及肯定特区政府设立一个高层次的政府专责机构;然而北都以“产业主导”,故除规划、工程专业外,办事处应加入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及品牌推广的专才,制定北都发展计划时,加入产业思维,以丰富及提升执行机构的统筹、倡导及推动能力。
3.促进型﹑服务型政府
过去特区政府部门主要担任审批及把关者,而北都的发展是产业带动,角色需有所改变,转为服务型政府,并以推动北都的发展为主轴。事实上,发展局为加快房屋供应,亦设立“项目促进办事处”促进较大规模私人发展住宅项目在动工前的发展审批申请,同样在北都的发展中,刘国勋议员建议引入“项目管家”的概念,以协助企业处理竞投用地、工程审批、人才签证、申请政府资助等等。
4.持续扩展规划
随著经济产业发展、基建先行及居住空间的需要,特区政府应持续更新空间规划,以产生更大的区域协同效应,过去特区政府曾扩大洪水桥 / 厦村新发展区范围至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带、扩大古洞北新发展区至马草垄;而今次亦将新田科技城的规划范围扩展至牛潭尾,故我们希望特区政府能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包括规划北环线沿线的用地,如凹头、锦田北;毗邻古洞北的古洞南,以至八乡北等。此外,除了河套部分用地、新田科技城部分用地及沙岭外,特区政府亦应在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内,寻找一些较成熟的用地推出市场,以尽快建立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的桥头堡。
5.定期更新进度
2021年的《行动纲领》曾提及制订“滚动”的北部都会区“十年建设进度计划”,作为所有相关决策局和部门的基建发展和房屋供应工作目标,刘国勋议员期望特区政府能最快公布这份“滚动式”进度计划及报告,以让外界及议会掌握及监督《发展策略》的执行进度。
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要取得成功不但需要港深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更需要中央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特别是涉及人才、资金、数据及科研技术的双向流动,仍至税务及行业管理等法规的配合,这都需要中央特区政府鼎力支持,故特区政府亦要配置相关的人手及资源,以深入研究相关的中央政策并适时就寻求中央支持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