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建宗
2023年10月25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新一份施政报告,主题为“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这是一份“守正创新”的施政报告。在“守正”方面,施政报告跟往年一样,以贯彻“一国两制”,维护国家安全,还有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希望”加上“青年兴则国家兴”为主标题,反映管治团队锐意落实习主席讲话精神的决心。报告内提到有关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内容,既回应了人大常委会刚通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法》,也是李家超政纲的积极落实。在超额完成去年“抢人才和留人才”目标的基础上,新提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放宽个别国家来港签证等措施,巩固了抢人才的政策成果。
在“创新”方面,报告回应了香港、内地和国际间急速变化的复杂形势。为了刺激香港居民的买房需求,提出了额外印花税减半、而“先免后征”的措施,为非永久居民在港置业扫除障碍。面对民生问题,李家超成立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要求十个月内提交规管和取缔㓥房的相关建议,并设立最低标准,这积极回应了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2021年提出取缔㓥房笼屋的要求。
笔者长期关心并研究众多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今年施政报告的内容非常丰富,甚至有点眼花缭乱,但从促进全方位融入大湾区的角度看,各项措施反映了特区政府思维的重大突破。
“大湾区”在去年的施政报告出现了45次,今年出现了62次。今年除了提及的次数增加,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公务人员交流、到金融投资、到应急能力、数据流动到跨境医疗和养老;其中跨境医疗和养老的落实非常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强调“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而当中最重要的是人流。而要香港人拥抱“一小时生活圈”,人流最关键的是跨境福利的提供。虽然长者医疗券已经可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而“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也容许特区政府资助在深圳和肇庆两家香港赛马会资助的安老院,但对于更大规模的跨境福利使用仍然裹足不前。
今年施政报告提出长者医疗券可以在大湾区内“合适医疗机构”使用,并涵盖个别地区的牙科服务;而养老方面,特区政府愿意支持由内地营办的指定安老院,实在是思维上的一大突破。过去特区政府对于跨境提供福利服务和支援有诸多顾虑,关键是对于内地专业资格和质素的不认同(因此只愿意资助港大深圳医院和香港NGO在广东举办的安老院)。事实上,内地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质素近年已经显著提升,“一国两制”青年论坛于2020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保障跨境可携性研究》已经提出“钱跟病人走”的概念,把长者医疗券使用扩展到广东省所有三甲医院。因此,我们对这些措施表示欢迎。
令人欣慰的是,施政报告提到的大湾区措施还包括药物临床试验,医院认证、公务人员交流、应急处理能力等范畴,反映大湾区已经不只是港人或者香港青年的“选择”,而是特区政府更深更广地推动全方位融合,互补优势,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值得支持。
(作者系“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