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谋 |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教授
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饱经洗礼与考验,沉淀出今日的熠熠光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新一代的香港青年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懂其内涵、爱其精神——中国语文教学自然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香港的中国语文教学,一向较为强调语文能力训练而忽视中华文化传承。直至1990年的《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始正式要求「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所认识」。2002年的课程指引,将语文学习分为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及语文自学等九个范畴,目标才算较为完整。
2002年,中国语文新课程颁布后,怎样系统地把繁富的中华文化结合「中文教学」「品德情意」和「从生活中去体现」的教学目标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至于如何制订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大纲,编订合适教材,以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感情,建立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关心的重要议题。
编定适用于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教学教材
2003年,为落实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关于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教学的宗旨,本人开始在香港大学组建研究团队,以全面建构渐进式和系统化的文化学习模式为目标,为各学习阶段制订学习大纲,然后依此编订合适教材,并组织学校进行教学实验。
中华文化的范围非常广阔,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亦各异,我们需制订一套配合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大纲。中华文化教学在中、小学不独立设科,而是作为中文科的一个学习范畴,因此教学大纲可配合中文课程的实施。
(一)初小阶段
《中华经典启蒙》的选材经过广泛咨询,最终选定82篇代表性篇章。研究人员选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治家格言》等启蒙书籍以及一些千古传诵的诗文,并配备名家的朗诵示范。从教学角度而言,小学的基础教育,影响学生最为深远。从小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对提高文化感悟和语文能力,至为重要。生动的诵读,可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还有陶冶品德的作用。
(二)高小阶段
本阶段采用「诵读经典原文」的模式,依据文化内涵丰富、思想内容健康、语言精炼优美、易读易诵易记、联系生活实践等五项原则,摘录经典原文中的片段和选取诗词名篇,并配合朗诵示范。我们选材时,尽量涵盖经、史、子、集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然后分门别类,加入注释、语译,提取文化要点。教材通过深入浅出的评析及点拨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图文并茂,以增强学生自学兴趣;并以选择、判断、填充、配对等命题方式,进行阶段性的评估。
《中华经典导读》的选材经过详细讨论,最终选定100篇代表性篇章,各按作者或作品时序排列。经典及散文多为节录,诗词亦以简短为主。入选的篇章,力求语言精炼生动,声调铿锵优美,宜于诵读。所有资料全部上载于网站。
(三)初中阶段
初中中华文化教学大纲参照初中中文科课程纲要,并参考其他有关文献,《中华文化承传》订定24个范畴,共222篇文章。现表列如下:
1. 神话故事 | 2. 民间传说 | 3. 社会习俗 | 4. 传统节日 |
5. 河山风貌 | 6. 名胜古迹 | 7. 情操礼仪 | 8. 康乐文娱 |
9. 饮食文化 | 10. 工艺服饰 | 11. 语言文字 | 12. 修辞语汇 |
13. 伦理道德 | 14. 经济贸易 | 15. 交通传讯 | 16. 科学技术 |
17. 文学作家 | 18. 名篇佳作 | 19. 艺术欣赏 | 20. 人文教化 |
21. 治乱兴衰 | 22. 历史人物 | 23. 学术思想 | 24. 宗教信仰 |
我们采用「知识小品文」的模式,透过轻松活泼的叙述笔调介绍文化知识,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与现实性兼具。「趣味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性」用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并掌握其精华;「文学性」是指善用诗词韵文、警语名句贯穿文章,以富有文学色彩的笔墨感染学生,引起共鸣;「现实性」则用来拉近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体现、践行优秀的中华文化。
(四)高中阶段
参照香港新高中中国语文科与通识科课程大纲,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中华文化撷英》订定8个研习专题共154篇文章。兹表列如下:
1. 政治与发展 | 2. 经济与生活 |
3. 文学与人生 | 4. 艺术与审美 |
5. 科技与文明 | 6. 伦理与教化 |
7. 思想与社会 | 8. 传承与交流 |
文章体式采用「评论式小品文」,透过具思辨性的、深入浅出的笔触评介文化知识,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网站教材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学术观点都是在经过编者一定的理解和消化后,将文化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带给读者,它没有学术论文的晦涩和繁冗,尽量避免注脚和征引原文,偶然引用原典,都尽可能清晰交代。此外,我们对各种材料都尝试在归纳整理后,力求以浅白的语言带出,与读者建立沟通的桥梁,而不会使人望而生畏。
多年来,研究团队得到优质教育基金的支持,在相关研究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基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教育界和社会广泛的认同。研究人员成功举办了系列大型文化讲座及工作坊,吸引了近万名师生参加,在香港、内地、台湾等地的研讨会上作了多次学术报告,收到热烈回响。研究成果《中华文化承传》《中华文化撷英》《中华经典导读》《中华经典启蒙》四套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香港传统文化》一书,则由中华书局出版,深获各界肯定。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内地陆续出版简体版丛书,风行全国,并远播欧美。其中《中华文化承传》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为「全国青少年百种优秀图书」之一。同时,「中华文化教与学」网站亦已成功构建(参见:https://www.eduhk.hk/chineseculture/),以期为莘莘学子及热心中华文化人士提供网上学习资源。
关于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在现代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在优质教育基金的支持下,移师香港教育大学,进行了以下三项研究计划:
(一)《论语》与现代社会教学实验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国学,国学的精华在经典。《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结集。《论语》成书距今虽然已经两千多年,但书中蕴含了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是中学生的理想德育教材。本计划撷取《论语》的精髓,按内容主题编成共12个单元的教材。教材内容广泛,由浅入深,并于香港17所中学进行教学实验。
研究人员编著《论语与现代社会》一书,由中华书局印行;并建立网站(参见:https://www.eduhk.hk/analects),配备有声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多接触经典文言,以便认识、反思、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论语·做君子』生活营」于2016年复活节期间,假大埔的生活书院举行。生活营的对象为香港初中学生,主题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活动包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团队活动「挑战自我」
「不知其人可乎?」:趣谈文化──孔子知多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歌曲唱咏
「游于艺」:手工线装书工作坊
「人之初」:「我的蜕变」──团队活动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衣冠文物之「华服篇」
「圣之时者」:《论语》在现代社会
「再遇孔子」:参观香港教育大学博物馆
「吾日三省吾身」:总结分享
「生活营」藉系列多元活动、讲座,提升参加者对《论语》和国学的兴趣及认知,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华文化底蕴、品格良好的谦谦君子。
(二)《三字经》与现代社会教学实验计划
早在宋朝,《三字经》已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科书。《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可说是最浅显易懂的国学入门读本。对小学生而言,诵读《三字经》等于熟记了许多常识、掌故及历史故事,还可将学到的内容作为立身处世的典范,领会做人的道理,因此《三字经》一直以来都是儿童启蒙教材的首选。研究团队把《三字经》内容分成八大单元,每单元设若干课,共45课,供香港28所小学的老师在课堂施教。
香港教育大学作为教师摇篮,一贯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为增进师生交流协作及丰富学生实践体验,灵活运用资源,同学参与了插图及录制有声书。我们编订《三字经与现代社会》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并设置教学网站(参见:https://www.eduhk.hk/analects)可方便同学全天候学习。
计划配套活动多元化,当中以「三字经亲子营」最具特色。亲子营于2019年复活节,假沙田慈航学校举行,参加对象为香港高小的学生和家长。主题为「孝道、文化与教育」,活动包括孝道(亲子课堂)、文化与教育(家教、师教)、礼仪工作坊、歌曲欣赏(说唱艺术工作坊)、《三字经》定静练习、德育故事分享(孔子、颜渊)、手语带动《孝顺不能等》、亲子关系文化讲座、夫妇关系文化讲座、《三字经》知识大赛、扇面制作工作坊(孩子制作礼物送给家长)以及心得分享(反思和感想)等环节。亲子营藉多元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对《三字经》的认识,强化参与家庭的亲子关系,并推广中华传统家庭伦理。
(三)从诗词欣赏到品德情意教育实验计划
为落实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初中阶段中文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教研团队聚焦研究中华古典诗词欣赏,结合学生生活,探讨文学作品的品德情意教育功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在28所中学进行实验教学,编写《诗词欣赏与品德情意》一书,送赠全港中小学及公共图书馆。研究人员建立网站(参见:https://www.eduhk.hk/poetry/),研发手机流动应用程式「诗赏品德」,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基础教育影响学生一生最为深远。培养学生从小的朗诵兴趣,是提高学生文化感悟和语文能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至于朗诵的内容,优秀的古典诗词正是最佳的学习材料。所谓「声入心通」「口诵心惟」,通过生动而有感情的朗诵,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美德,如尊重、诚实、勤奋、坚毅、谦厚、礼让,更是重中之重,是教学上最难处理的问题。应该从小培养,以达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根据中华诗词的常见主题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品德情意条目,把教材分作八大单元,内容如下:
单元一:家庭伦理。本单元选材以家庭伦理为主,展现亲子之情、夫妻之情、手足之情,作品包括《诗经·小雅·蓼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植《七步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木兰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单元二:待人交友。本单元选材以友谊为主,展现待人之道、友侪之情,作品包括陶潜《移居》(其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渭城曲》、杜甫《客至》、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单元三:端正品德。本单元选材以道德品格为主,展现诗人高尚的品德情操,作品包括张孝祥《念奴娇》、文天祥《过零丁洋》、王冕《墨梅》、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单元四:拥抱自然。本单元选材以山川风物为主,展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趣,作品包括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望岳》、杨巨源《城东早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单元五:知识学习。本单元选材以学习为主,展现好学精神、学习之道,并劝勉读者爱惜时光,作品包括杜秋娘《金缕衣》、颜真卿《劝学》、苏轼《题西林壁》、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陆九渊《读书》、朱熹《观书有感》、钱福《明日歌》。
单元六:人生态度。本单元选材以各种人生观为主,展现诗人悲天悯人、关爱众生之情,胸襟豁达、逍遥自在之意,作品包括王维《终南别业》、李白《将进酒》、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单元七:家国情怀。本单元选材以爱国精神为主,展现诗人忠心为国、胸怀天下之情,作品包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翰《凉州词》(其一)、陈陶《陇西行》(其二)、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其五)、杜甫《春望》、李煜《虞美人》。
单元八:生活情趣。本单元选材以琴、棋、书、画、酒为主,展现诗人陶冶性情、游心于艺的雅趣,作品包括韩愈《听颖师弹琴》、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苏轼《石苍舒醉墨堂》、杜甫《画鹰》、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结 语
研究人员编写专书,建立网站,设置应用程式,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大家提升语文水平,加强文化素养。除了以制订文化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实验作为重点项目外,我们还举办了教师工作坊、文化讲座、微电影创作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鼓励老师、学生与家长主动参与,从活动中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并著重启导和反思。
研究团队期望能引起海内外文化教育界先进者的注意,进一步就每个阶段的文化教学做深入探讨,以促进21世纪中华文化教学的全面推进,并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9-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0/b2e79xdvvEVOLWaTu6rTTuE35pU0tfiHhzw.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