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 紫荆杂志社主任编辑
香港,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的繁荣国际大都市。在摩天大楼、车水马龙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曾在这片土地上融合生长,形成了香港文化如今交错多元的气质。中华文化是香港建阜的根基,外来文化是香港历史的烙印。于世纪之交重回祖国怀抱的香港,将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吸收焕然一新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香港文化输入鲜活血液与旺盛活力。
香港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特别与岭南文化天然相亲。但因居于边陲之地,地远人稀,几千年来香港几乎都在被动接受中华文化影响,其文化难以开创自身气候。这一状况自1841年开埠后发生改变。随著内地战乱频仍人口南来,西方列强窥伺中国盘踞于此,东西文化一时间因缘际会交流碰撞,蔚然形成有别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风貌,并一度为内地民众所热捧,香港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地位逐步确立。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正是对香港文化独特地位的现实肯定及未来期许。
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文化优势
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文化优势来自其中西交融的特质。长期以来,这一特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观念被广受认可,以致其如何形成逐渐不再被深入探究。但这一问题却是关乎香港文化发展命脉的关键所在,也是香港能否发挥中外文化交流作用的关键所在。
具有中西融合特质的香港文化,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产物。自1842年脱离文化母体的那一刻起,她就不可选择地走上了形塑这一特质的道路。
1841年开埠之前,位处中国东南边陲的香港岛只有数千人居住,彼时的香港虽历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但文化氛围依旧稀薄。开埠之后,内地人口陆续来港,第一次人口大增长始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大量士绅商人为躲避战乱纷纷涌港。在太平天国由兴而衰的十几年间,香港人口增长了5倍之多,增至十几万人。内陆人口的大量迁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的传播逐渐变得广泛而深入。此后,伴随著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一次次动荡,这一人口和文化「南来」的模式一再上演,香港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色越加厚重。
与此同时,英国管治者也开始在此推行西方文化,并以管治阶层的身份优势将西方文化塑造成为「高等文化」,培植西方文化模式下的当地精英,形成极具现实实利的示范效应,深刻影响了香港社会的文化认知和文化选择。
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一小小的空间里碰撞、渗透、交融。居住其间的香港人多是为逃离动荡寻求安稳而移居于此,生存是最紧迫的现实,也因此在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时,往往选择一种退让调和的姿态以便安身立命。这种生存的权宜之计客观上带来了中西文化的某种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奠定了香港文化的特质。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随著香港经济的腾飞,社会各领域均获得发展,其中也包括文化。从七八十年代至今,香港中乐团、香港话剧团、香港芭蕾舞团等文化艺术团体仍是香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随著艺术机构陆续成立,香港影视产业也步入黄金期。一时间,香港文化传播所及,不仅覆盖了中国内地、台湾、澳门,还辐射至周边国家和地区,一些领域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在中国传统武侠故事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元素,开创出「新派武侠小说」的新路向;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以西方电影的叙事模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为香港打造「东方好莱坞」奠定了基础,更令以「功夫」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世界性的传播;吕寿琨、王无邪引领的「香港新水墨运动」,以「水墨」这一中国传统绘画为媒介,结合西方艺术精神,塑造了中国画的新面貌……凡此种种,无不带有鲜明的中西融合的印记。
正因为这一特质,香港成为东西方瞩目的文化交汇地与天然的中外文化交流地。香港特区政府也积极作为,发布一系列文化政策,举办多种文化活动,致力于把香港发展为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组织和机构交流及合作的中心,至今已经与20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不断加强文化联系、促进文化合作。特区政府近年最为人所关注的文化发展举措,当属兴建西九文化区。西九文化区集表演与展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志在打造一张最突出的香港文化名片。这些努力,立足于香港中西交融这一文化优势,顺应了国家政策与时代潮流,令人们对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充满期待。
香港保持文化优势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香港当前的文化影响力与其历史上一度辉煌的阶段难以比肩。每年备受世界瞩目的各大展览和拍卖,香港只不过是一个热闹的卖场——这是展览业的成功,却不尽是香港文化的成功。西九文化区直至今日的表现仍然未能达至人们对它期许。究其根源,在于当前香港文化自身的发展后继乏力,它似乎逐渐失去了融汇中西的能力,变得单薄苍白,缺乏生气。在这个热闹的文化卖场中,香港文化不是主人,而是一个落寞的看客。文化优势的消退,令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一愿景,变得艰难被动,处处掣肘,缺乏主动的战略和坚实的基础。
这一困境是如何出现的,要从历史中去找根源。香港文化在历史上盛极一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胜利。但所谓融合的成功范例,其内核根本上仍是「南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以中国文化为内核、吸收西方文化的方式,无论最终所达至的形态如何,其质地还是中国式的。形式上脱离母体,不能改变其实质仍然是母体文化的衍生。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彼时「南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只是中华文化在过去时代的结晶。被迫脱离母体后,香港文化与中国持续发展的文化割裂开来,失去了供血的脐带。在一段时间的消耗之后,渐渐显示出成长的乏力,难以继续发展。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文化便已难维持之前的盛况。香港作家西西将香港命名为「浮城」,表达的正是香港文化界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和断根之感。随著香港一代文化大师的逝去,香港文化骤然黯淡,香港文化的现实困境愈发明显。文化大师的逝去似乎也是一种象征,是香港文化寻找新出路的开端。只有寻找新出路,才能突破自身困局。
面对这一情形,一些香港文化人试图在本土寻找摆脱困境的力量,制造某种进一步脱离中华文化母体的所谓「本土文化」的幻象,这种建立在虚妄之上的努力必然难以成功;还有一些人试图在西方文化中寻找出路,这一错搭血脉的做法,也必然归于失败。
香港文化如何解困?回顾香港文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能否在母体文化中获取滋养,才是它兴衰的关键。香港文化只有再一次从母体文化中获取滋养,才能走出困境。只不过,这一母体文化不仅是香港曾经熟悉的、蕴含深厚传统的中国文化,更是具有时代生命力的、鲜活的当代中国文化。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主席所说的这三种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当代中国文化,她在传统积累的基础上,经过当代变革的淘洗和浸染,既具有历史传承又饱含现实关怀,虽仍在继续成长完善,却因贴合中国实际而最具活力与前途。香港文化所需要的滋养,正蕴含其中。如果说曾经的香港文化,其形成有赖于陆续「南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今后的香港文化,其进一步发展则需要深入「北上」,去亲近、理解和吸收当代中国文化,这是大势所趋。香港文化只有整体逐渐向「北」,才能摆脱其局限于狭小空间、经营孤岛文化的困境,慢慢融入文化母体,成为文化母体的一个独特组成,持续不断从中汲取力量。

香港重建文化优势的未来路径与展望
一个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建立,首先需要这一地区有坚实而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依托,否则这一中心难以建立,或侥幸一时建立,但脆弱易逝,难以长久。香港要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目标尤其宏大艰巨,更加需要自身文化优势的重建与复兴。这种重建与复兴,正如前述所言,要回归融合于中华文化,回归融合于富有生命力的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中国文化。这并非是一个能够轻易达成的目标。文化的回归融合需要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现实推进中更需循序渐进,从情感共鸣点著手、从文化相通处突破、从潜移默化中培育,久久为功,才能获得整体性的进展与飞跃。
(一)在情感共鸣中寻求文化回归融合的基础。两地民众血脉相连,情感相通,尤其民间往来共鸣处甚多,其中尤以民俗为甚。民俗不仅统一著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维系著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承载著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连接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香港对中国民俗有良好的传承,虽历经百余年的港英管治依然完好留存,这是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础和天然桥梁。通过两地共庆节日,举办民俗活动,不仅令香港文化可以更深入地回归传统文化,而且借由与内地的交流互动,认识、接纳、吸收富含当代中国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从而令香港文化向中华文化的回归融合由传统连接到当代,成为香港文化向当代中国文化回归的重要接口。
(二)在文化相通处探索文化回归融合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三地要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岭南文化与香港文化有著天然的亲缘关系,借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建设人文湾区的契机,充分调动香港民众对岭南文化的深切记忆与历史纽带,进一步增强香港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循此路径进而上升为向当代中国文化的回归融合——将香港文化纳入到新中国伟大建设的历史格局,纳入到现代中国争取自由解放的历史进程,纳入到几千年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谱系,从而全方位、整体性地纳入当代中国文化之中。
(三)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化回归融合的土壤。文化回归融合需要文化认同的土壤。长期以来,受复杂因素影响,香港学校教育淡化中国历史,尤其是香港同胞与内地人民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近现代史,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独立的中国历史科,使得一些香港青年缺乏家国情怀意识与文化认同观念,这成为香港社会推动文化回归融合的巨大障碍与潜在隐患。在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转变后,香港特区政府著力推动改变香港青少年历史教育,多所学校开始推行国安教育,新增国安必修课程,同时以促进学生交流为契机,组织学生到内地参观访问、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创业就业,加深香港青年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在这一转变中,尤其要注重近现代以至当代的国情教育,不仅要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更要特别增强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在香港社会逐渐培养文化回归融合的土壤,通过对一代新人潜移默化的薰陶培育,推动香港文化的回归融合,已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意义重大,不仅事关香港自身发展,更事关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在这一进程中,香港不应甘于做一个单纯的文化交流场地,这难以支撑起持久而稳固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之地位。香港需要在新时代再次回归融合到当代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以更平等、更从容的姿态与西方文化对话交流,创造出中西融合的新境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凝结出新的文化结晶,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不竭的力量。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9-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0/2BD4jMFxbkLSsFAjFRYtmb0vVNoAFURcqKg.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