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文端
行政长官李家超新发表的施政报告以“拼经济谋发展 惠民生添幸福”为主题,笔者10月6日发表的“拼经济为民生是香港的施政重心”一文与之相契合。鉴于李家超的施政报告为历来最长,内容极之丰富具体,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有朋友建议笔者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施政报告所显示的施政思路和内在逻辑作进一步的分析,方便读者既深入且又能简要理解施政报告。笔者的基本看法是:施政报告以习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为引领,准确把握香港发展方向。具体分析主要有四点:
其一,正确把握“治”与“兴”的关系,致力于由治及兴,不断增强“兴”的动能;其二,具有“爱国者治港”的强烈责任感:爱国者治理的香港必须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生幸福的香港,绝不能是社会不安、经济萎缩、民生困顿的香港;其三,正确处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国际化的关系,构建对接国家战略和高度国际化大格局,彰显香港经济对于国家的最大战略价值;其四,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之后产生的李家超这一任行政长官及其领导的特区政府,最受中央信任,作为其施政纲领的施政报告,充分体现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准确把握香港发展方向,理所当然得到中央的全力支持。
爱国者治港须经济繁荣民生幸福
如何认识和处理“治”与“兴”的关系,是香港现在的主政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习主席的七一讲话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当前,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未来5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这个判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由治及兴”及“关键期”,表明了“治”与“兴”的关系:
第一,“治”是基础,“兴”是目标;巩固“治”的基础,追求“兴”的目标。
第二,今天,香港国安法一法定香江,香港已经实现了由乱转治,虽然“治”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绝不能麻痺大意,但工作的重心已经开始转向加强“兴”的动能,追求“兴”的目标,在“关键期”内争取“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这是实现由治及兴的必然要求。
那么,什么是“兴”呢?用习主席的话说就是“把香港特别行政区建设好、发展好”,让香港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李家超今年施政报告“拼经济谋发展 惠民生添幸福”的主题,正正体现了习主席的讲话精神。
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是“爱国者治港”必须履行的历史责任。习主席在七一讲话的“四点希望”中,特别指出了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的责任担当。他说:“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的当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李家超的施政报告不仅深入思考: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治”的基础够不够牢固,“兴”的动力够不够强劲,而且明确定出施政目标:要让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居住在更好的房屋,学生有更好的教育,青年有更好的发展,老人家有更好的照顾,社会关爱共融,经济发展蓬勃,市民安居乐业。整个施政报告显示了“爱国者治港”的强烈责任感。
构建大格局彰显香港经济价值
有人留意到,施政报告高度重视对接国家战略,以及开拓东盟、中东市场,对于香港与欧美的经贸关系则着墨很少。有人因此担心,这会不会弱化香港的国际化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这种担心不必要。
第一,施政报告不仅谈到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独特优势,保持高度国际化,拓展全球经贸网络,连接欧美市场,而且对接“十四五”规划强化“八大中心”,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以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其本身就是内通国家,外联世界,是香港国际化的充分展现。
第二,中央高度重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习主席的七一讲话两次提到保持普通法制度,就是希望香港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保持与发达国家法治市场体系独一无二的接口。近日,外交部驻港署理特派员李永胜参加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访港活动致辞时,也表示欢迎包括美国及加州在内的国际社会多到访及投资香港。
第三,行政长官李家超领导特区政府致力落实中央的要求,发挥香港高度国际化的优势。今年9月,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访问欧洲,到英国、法国和德国推介香港,了解到欧洲企业对前往香港发展有颇大兴趣,当地工商界认为与香港在金融、创新科技、绿色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有很大空间加强合作,更可联手进军内地和亚洲市场。最近,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专门撰文,强调要坚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李家超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论坛时表示,计划访问欧洲国家,并透露最近一年曾在不同场合与欧洲国家驻港总领事和欧盟代表沟通,双方有共同意愿发展经济和开拓贸易。
总之,香港构建对接国家战略和高度国际化大格局,既是“兴”的巨大动能,也是“兴”的重要指标,突显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对于国家的经济战略价值。
这任行政长官及团队最受中央信任
李家超去年发表施政报告,港澳办和中联办都及时发声赞好支持,这次施政报告则没见两办发表评论。有人揣测是不是中央对这个施政报告有什么不同看法。其实不然,这完全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香港回归以来,两办一般都不对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发表评论,只是在特殊的年份才表态支持。
笔者了解的真实情况是:李家超这一任行政长官及其执政团队,最受中央信任,得到中央全力支持:一方面,这是全面按照“爱国者治港”的原则和标准要求选拔的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不仅与中央有关部门保持密切畅顺有效的沟通,而且整份施政报告全面体现了习主席七一讲话的要求,其主要政策基本上都可以在习主席讲话中找到相关的论述。另一方面,中央非常希望把资本主义的香港建设好,在这一届特区政府5年任期的由治及兴关键期,取得好成绩,彰显“一国两制”的成功,给台湾同胞看,这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李家超新发表的施政报告有承担、有谋划、广纳众议、积极有为、造福香港、贡献国家、方向正确,中央怎么可能不全力支持?
(作者系第十届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文章原刊于《明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0/Ph0cPDrvCfvymX0F2xg2GzGZPpZCywbtGFV.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卢文端
行政长官李家超新发表的施政报告以“拼经济谋发展 惠民生添幸福”为主题,笔者10月6日发表的“拼经济为民生是香港的施政重心”一文与之相契合。鉴于李家超的施政报告为历来最长,内容极之丰富具体,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有朋友建议笔者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施政报告所显示的施政思路和内在逻辑作进一步的分析,方便读者既深入且又能简要理解施政报告。笔者的基本看法是:施政报告以习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为引领,准确把握香港发展方向。具体分析主要有四点:
其一,正确把握“治”与“兴”的关系,致力于由治及兴,不断增强“兴”的动能;其二,具有“爱国者治港”的强烈责任感:爱国者治理的香港必须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生幸福的香港,绝不能是社会不安、经济萎缩、民生困顿的香港;其三,正确处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国际化的关系,构建对接国家战略和高度国际化大格局,彰显香港经济对于国家的最大战略价值;其四,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之后产生的李家超这一任行政长官及其领导的特区政府,最受中央信任,作为其施政纲领的施政报告,充分体现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准确把握香港发展方向,理所当然得到中央的全力支持。
爱国者治港须经济繁荣民生幸福
如何认识和处理“治”与“兴”的关系,是香港现在的主政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习主席的七一讲话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当前,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未来5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这个判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由治及兴”及“关键期”,表明了“治”与“兴”的关系:
第一,“治”是基础,“兴”是目标;巩固“治”的基础,追求“兴”的目标。
第二,今天,香港国安法一法定香江,香港已经实现了由乱转治,虽然“治”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绝不能麻痺大意,但工作的重心已经开始转向加强“兴”的动能,追求“兴”的目标,在“关键期”内争取“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这是实现由治及兴的必然要求。
那么,什么是“兴”呢?用习主席的话说就是“把香港特别行政区建设好、发展好”,让香港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李家超今年施政报告“拼经济谋发展 惠民生添幸福”的主题,正正体现了习主席的讲话精神。
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是“爱国者治港”必须履行的历史责任。习主席在七一讲话的“四点希望”中,特别指出了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的责任担当。他说:“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的当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李家超的施政报告不仅深入思考:香港实现由治及兴,“治”的基础够不够牢固,“兴”的动力够不够强劲,而且明确定出施政目标:要让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居住在更好的房屋,学生有更好的教育,青年有更好的发展,老人家有更好的照顾,社会关爱共融,经济发展蓬勃,市民安居乐业。整个施政报告显示了“爱国者治港”的强烈责任感。
构建大格局彰显香港经济价值
有人留意到,施政报告高度重视对接国家战略,以及开拓东盟、中东市场,对于香港与欧美的经贸关系则着墨很少。有人因此担心,这会不会弱化香港的国际化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这种担心不必要。
第一,施政报告不仅谈到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独特优势,保持高度国际化,拓展全球经贸网络,连接欧美市场,而且对接“十四五”规划强化“八大中心”,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以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其本身就是内通国家,外联世界,是香港国际化的充分展现。
第二,中央高度重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习主席的七一讲话两次提到保持普通法制度,就是希望香港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保持与发达国家法治市场体系独一无二的接口。近日,外交部驻港署理特派员李永胜参加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访港活动致辞时,也表示欢迎包括美国及加州在内的国际社会多到访及投资香港。
第三,行政长官李家超领导特区政府致力落实中央的要求,发挥香港高度国际化的优势。今年9月,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访问欧洲,到英国、法国和德国推介香港,了解到欧洲企业对前往香港发展有颇大兴趣,当地工商界认为与香港在金融、创新科技、绿色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有很大空间加强合作,更可联手进军内地和亚洲市场。最近,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专门撰文,强调要坚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李家超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论坛时表示,计划访问欧洲国家,并透露最近一年曾在不同场合与欧洲国家驻港总领事和欧盟代表沟通,双方有共同意愿发展经济和开拓贸易。
总之,香港构建对接国家战略和高度国际化大格局,既是“兴”的巨大动能,也是“兴”的重要指标,突显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对于国家的经济战略价值。
这任行政长官及团队最受中央信任
李家超去年发表施政报告,港澳办和中联办都及时发声赞好支持,这次施政报告则没见两办发表评论。有人揣测是不是中央对这个施政报告有什么不同看法。其实不然,这完全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香港回归以来,两办一般都不对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发表评论,只是在特殊的年份才表态支持。
笔者了解的真实情况是:李家超这一任行政长官及其执政团队,最受中央信任,得到中央全力支持:一方面,这是全面按照“爱国者治港”的原则和标准要求选拔的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不仅与中央有关部门保持密切畅顺有效的沟通,而且整份施政报告全面体现了习主席七一讲话的要求,其主要政策基本上都可以在习主席讲话中找到相关的论述。另一方面,中央非常希望把资本主义的香港建设好,在这一届特区政府5年任期的由治及兴关键期,取得好成绩,彰显“一国两制”的成功,给台湾同胞看,这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李家超新发表的施政报告有承担、有谋划、广纳众议、积极有为、造福香港、贡献国家、方向正确,中央怎么可能不全力支持?
(作者系第十届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文章原刊于《明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0/Ph0cPDrvCfvymX0F2xg2GzGZPpZCywbtGF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