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明明
10月2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今年《施政报告》的主题是“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蕴含著许多,一是《施政报告》的主线是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二是《施政报告》提出特区政府将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市民对国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遗余力建立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恰一天前于10月24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增强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的爱国精神,自觉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恰一个月于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三者形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普及爱国主义教育。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以及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风范品格、道德理念,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悠久历史的“文脉”,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的家教故事,无不体现著向上的家庭追求和高尚的家国情怀,彰显著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和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2015年春节前夕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人孟郊的名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露出深厚的家庭情结。
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启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的选拔人才理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而富有智慧的治国理政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也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过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强则文化兴,文化兴则民族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
什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有人说是儒家文化,有人说是道家文化,有人说是法家文化,有人说是农耕文化……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但都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入《宪法》。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迄今文脉没有中断。究其原因,有一股神奇的向心力、凝聚力存在,这股精神力量就是融入成为中国人基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这股精神力量的存在,每逢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总有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挽大厦之将倾,救苍生于苦海,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让中华文化绵延永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爱国”,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爱国主义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因此,也适用于“一国两制”。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凝聚港人共识
香港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既兼容外来文化,亦保留著不少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元素在香港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著重要的地位。包括有:中华传统节日、香港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农历新年)、中秋节和端午节,这些节日通常包括龙舞、舞狮、烟花、传统音乐和舞蹈等庆祝活动;中华传统庙宇。这些庙宇吸引了许多人前来祈福,是中国传统宗教和文化的一部分,包括有天后庙、黄大仙庙、大屿山天后宫、天坛大佛;中华美食。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提供各种中华传统菜肴,包括点心、烧腊、炖汤和各种面食。这些美食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烹饪传统;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在香港非常受欢迎,有很多画廊和文化中心展示和推广这些艺术形式。香港也有许多书法和绘画班,供人们学习和实践;中华武术与养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香港有许多武术学校和馆所,教授太极拳、功夫和其他传统武术;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香港有中医医院和诊所,提供中医疗法,如针灸、中药治疗等;传统音乐和戏剧。香港保留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和戏剧形式,如京剧和粤剧,以及古典音乐表演和乐器演奏。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了香港民间与社会生活中。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特区政府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市民对国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将凝聚港人共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以及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觉维护“一国两制”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爱国主义教育法》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增加对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国民身份的认同感。
三是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一国两制”教育紧密结合。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是《宪法》《基本法》《香港国安法》的共同要求,只有让香港的年轻人真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有效地构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港人的教育,同时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突出青少年,对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学校、家庭、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道理,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既需要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城市文明,深港合作,港澳台与国民教育;本文为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依托大湾区教育合作对港外溢效应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 2019GXJK230),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7/q3rmy6E5IYWDCTkN7ceGBmfrPnKt1i4Tp8N.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