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港
今天,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我认为,新一份《施政报告》“以民为本,汇聚人才,拥抱国家发展机遇”,颇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应有施政作风,我们欢迎行政长官采纳多项对香港发展影响深远的建议。
8月,我向行政长官提交了10个主要的政策范畴、共91条具体建议,其中包括“放宽二手居屋按揭保证期至‘60年减楼龄’ ”、“建设国际教育枢纽,尽快分阶段全面撤销资助院校额外2成、自资院校额外1成的非本地学生收生限制”等多项重点建议。我乐见,新一份《施政报告》作出了正面回应。
“延长居屋按揭贷款保证期至50年”
首先,欢迎《施政报告》基本接纳G19于7月14日发表“延长居屋保证期”的政策倡议书,宣布延长居屋按揭贷款保证期至50年,以促进二手居屋成交。以截至2022年9月底、未补地价的居屋或绿置居单位共有约27.1万个来推算,相信可释放当中超过20万个居屋单位,每年可帮助至少近4,500名“白居二”买家、不计其数的公屋“绿表”买家一圆置业梦,可望达致立竿见影、促进二手居屋交投的成效。
而青年和苦苦挣扎的“夹心阶层”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物业资产,又能提高社会整体的向上流动动力,这既有助于促进香港繁荣稳定,也确保他们愿意留港发展、甚或是提高生育意愿,可望达致“增强香港发展动能”、“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等政策目标。
当然,有需要再强调一个关键点,目前全港约35.2万个居屋单位中,除了9成居屋楼龄达20年或以上,更有4成居屋单位的楼龄达31年或以上;如果再仔细翻查房屋局另一项关键数据,原来“楼龄逾40年、但不足50年”的居屋大厦达120幢(以每幢大厦约400个单位计,这里有约4至5万个单位)。换句话说,延长居屋按揭贷款保证期至50年、即“50年减楼龄”下,仍有大约4至5万个单位未能受惠,依旧会“冰封”,难以获得买家承接。我认为,特区政府有需要在措施落实后一年,尽快检视其实际成效,以适时考虑延长至“60年减楼龄”。加上,G19议员已仔细分析金管局“住宅按揭统计调查”等数据,强调这并不涉及重大财务风险,反而可大大减轻特区政府不断大幅度觅地兴建公营房屋的压力和成本。所以,建议特区政府大刀阔斧、更快进一步解决香港房屋“老大难”问题,避免留下尾巴。
“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其次,《施政报告》展示出特区政府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决心,包括将八大非本地生限额,由现有资助学额的额外20%增至40%,循序渐进吸引更多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内地学生来港升学,以高质量教学和配套,让专上院校扩容提质。就任立法会议员以来,我主动揭示本港高校对招收非本地生的不合理限制,并多次透过议会发言解说,提出放宽限额的建议;更于8月下旬联同多个智库机构发表《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配合特区政府以至最新国家政策,务求在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方面作出贡献。对是次取得初步成果,我表示欢迎,感谢特首及教育局局长在这方面展现出特区政府前所未有的决心。
展望将来,教育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等机构,应当协助香港教育界面向海外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由官方直接或委托本地大型商会、教育团体等,定期组织香港教育界在内地及海外举办大型教育展览和升学讲座,集中介绍香港教育特色和资讯;长远亦可透过成立如英国文化协会、留学澳门等国际教育专门部门,吸引发展中国家的顶尖或中产背景学生来港。而且,特区政府亦须构思和设计更加丰富的文化政策,缔造更为包容且有更大凝聚力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香港成为宜居、宜业、具吸引力的城市,提高非本地生的归属感;又或者是透过完善的营商支援政策、个人及家庭在生活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动香港产业发展,以此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和人才发展前景,借此“留住人才”。院校方面,则需要于配套措施上适时作出配合,例如增加支援学生事务工作的人手、扩建图书馆、设立更多教学中心等学生设施,打好扎实基础,为下一阶段进一步放宽限额做好准备工作。
可惜的是,今次自资院校并未有受惠。目前大部分自资专上院校取录副学位及学士学位(包括衔接学位)课程的内地、澳门、台湾学生人数,仍不能多于上学年相关课程总学生人数的额外10%。8所资助大学、14所自资院校,在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道路上“一所都不能少”,建议特区政府未来尽快提供更多适切的政策扶持给所有院校,包括切实摒除保护主义;全面撤销公立两成、私立一成的相关收生限;善用宝贵、高质素的教育资源,借此吸纳更多人才来港,补足香港人才及人力资源配备。
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为楼市“减辣”、下调股票印花税
《施政报告》宣布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支援重点企业在港发展,协助制造业利用创科升级转型,并设立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和创新活动最活跃的经济领域,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载体。我相信,“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有助强化主管工业发展的政府架构,为“工业专员”提供更足够的人手及资源配套,配合特区政府“抢企业”的措施,共同推动策略性工业的发展,并借此加快产业多元化,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我建议,新成立的办公室应尽快咨询相关业界的意见,牵头制定具香港特色和符合业界所盼望的“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蓝图”。同时,特区政府日后还可考虑进一步理顺主管工业发展的政府架构,将工业贸易署转移给创科及工业局,由单一的政策局来统领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施政报告》宣布为楼市“减辣”,包括新来港专才置业缴税时由“先缴后退”的做法,改为“先免后征”,以及调低港人购买第二层住宅物业的新住宅印花税税率至7.5%。特区政府当年引入楼市“辣招”的初心,是为打击短期炒卖活动、遏抑外来投资需求。近年,本港楼市的短期炒卖大为减少,住宅物业成交低迷,楼价正加速下跌;如果该趋势得不到适时扭转的话,不仅对金融体系稳定的潜在风险趋于上升,同时还会透过负面财富效应,打击市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欲。
我认为,在外围环境不明朗下,香港在疫后振兴经济,刺激本地消费需求尤其重要。楼市“减辣”有助稳定楼价,进而恢复经济动力;同时,还有助吸引外来人才来港置业,减轻他们的税务负担,并让他们透过购置物业长期留港,进一步加强香港的人才竞争力。
不仅如此,《施政报告》亦针对本港股市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宣布了一系列长短兼顾的新措施,包括将股票印花税税率由现时买卖双方各按交易金额支付0.13%,下调至0.1%,以及为香港金融市场引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我支持特区政府多管齐下推出刺激股市交投的“组合拳”,有助香港继续扮演好国家的“境外首要投融资中心”的角色。特区政府未来应加快检讨及优化港股上市规则等改革措施,并尽快实施,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性与增加市场灵活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从而有助香港更好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动能。
就文港之前提出的建议,欢迎行政长官及各政策局同时采纳以下多项主张:
1. 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打造“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节点;
2. 在洪水桥及新界北新市镇等地预留用地作专上院校发展,打造“北都大学教育城”;
3. 为外来人才的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在购入物业时先暂免征收相关税项,成为永久性居民后直接免征,如未能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须缴付;
4. 加强跨境资历互认,与内地当局合作推进两地相互承认副学位程度学历,包括高级文凭学历,并以试点方式试行资历互认工作;
5. 推出“新生婴儿奖励金”,向每名于今日起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婴儿发放一笔过2万元现金奖励,为期3年;
6. 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11月起,合资格大学名单会增加八间顶尖内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间。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5/kF3poq48ZjYFH4wVuTHBpnB1QGHvqHYB1Vf.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周文港
今天,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我认为,新一份《施政报告》“以民为本,汇聚人才,拥抱国家发展机遇”,颇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应有施政作风,我们欢迎行政长官采纳多项对香港发展影响深远的建议。
8月,我向行政长官提交了10个主要的政策范畴、共91条具体建议,其中包括“放宽二手居屋按揭保证期至‘60年减楼龄’ ”、“建设国际教育枢纽,尽快分阶段全面撤销资助院校额外2成、自资院校额外1成的非本地学生收生限制”等多项重点建议。我乐见,新一份《施政报告》作出了正面回应。
“延长居屋按揭贷款保证期至50年”
首先,欢迎《施政报告》基本接纳G19于7月14日发表“延长居屋保证期”的政策倡议书,宣布延长居屋按揭贷款保证期至50年,以促进二手居屋成交。以截至2022年9月底、未补地价的居屋或绿置居单位共有约27.1万个来推算,相信可释放当中超过20万个居屋单位,每年可帮助至少近4,500名“白居二”买家、不计其数的公屋“绿表”买家一圆置业梦,可望达致立竿见影、促进二手居屋交投的成效。
而青年和苦苦挣扎的“夹心阶层”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物业资产,又能提高社会整体的向上流动动力,这既有助于促进香港繁荣稳定,也确保他们愿意留港发展、甚或是提高生育意愿,可望达致“增强香港发展动能”、“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等政策目标。
当然,有需要再强调一个关键点,目前全港约35.2万个居屋单位中,除了9成居屋楼龄达20年或以上,更有4成居屋单位的楼龄达31年或以上;如果再仔细翻查房屋局另一项关键数据,原来“楼龄逾40年、但不足50年”的居屋大厦达120幢(以每幢大厦约400个单位计,这里有约4至5万个单位)。换句话说,延长居屋按揭贷款保证期至50年、即“50年减楼龄”下,仍有大约4至5万个单位未能受惠,依旧会“冰封”,难以获得买家承接。我认为,特区政府有需要在措施落实后一年,尽快检视其实际成效,以适时考虑延长至“60年减楼龄”。加上,G19议员已仔细分析金管局“住宅按揭统计调查”等数据,强调这并不涉及重大财务风险,反而可大大减轻特区政府不断大幅度觅地兴建公营房屋的压力和成本。所以,建议特区政府大刀阔斧、更快进一步解决香港房屋“老大难”问题,避免留下尾巴。
“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其次,《施政报告》展示出特区政府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决心,包括将八大非本地生限额,由现有资助学额的额外20%增至40%,循序渐进吸引更多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内地学生来港升学,以高质量教学和配套,让专上院校扩容提质。就任立法会议员以来,我主动揭示本港高校对招收非本地生的不合理限制,并多次透过议会发言解说,提出放宽限额的建议;更于8月下旬联同多个智库机构发表《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配合特区政府以至最新国家政策,务求在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方面作出贡献。对是次取得初步成果,我表示欢迎,感谢特首及教育局局长在这方面展现出特区政府前所未有的决心。
展望将来,教育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等机构,应当协助香港教育界面向海外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由官方直接或委托本地大型商会、教育团体等,定期组织香港教育界在内地及海外举办大型教育展览和升学讲座,集中介绍香港教育特色和资讯;长远亦可透过成立如英国文化协会、留学澳门等国际教育专门部门,吸引发展中国家的顶尖或中产背景学生来港。而且,特区政府亦须构思和设计更加丰富的文化政策,缔造更为包容且有更大凝聚力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香港成为宜居、宜业、具吸引力的城市,提高非本地生的归属感;又或者是透过完善的营商支援政策、个人及家庭在生活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动香港产业发展,以此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和人才发展前景,借此“留住人才”。院校方面,则需要于配套措施上适时作出配合,例如增加支援学生事务工作的人手、扩建图书馆、设立更多教学中心等学生设施,打好扎实基础,为下一阶段进一步放宽限额做好准备工作。
可惜的是,今次自资院校并未有受惠。目前大部分自资专上院校取录副学位及学士学位(包括衔接学位)课程的内地、澳门、台湾学生人数,仍不能多于上学年相关课程总学生人数的额外10%。8所资助大学、14所自资院校,在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道路上“一所都不能少”,建议特区政府未来尽快提供更多适切的政策扶持给所有院校,包括切实摒除保护主义;全面撤销公立两成、私立一成的相关收生限;善用宝贵、高质素的教育资源,借此吸纳更多人才来港,补足香港人才及人力资源配备。
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为楼市“减辣”、下调股票印花税
《施政报告》宣布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支援重点企业在港发展,协助制造业利用创科升级转型,并设立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和创新活动最活跃的经济领域,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载体。我相信,“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有助强化主管工业发展的政府架构,为“工业专员”提供更足够的人手及资源配套,配合特区政府“抢企业”的措施,共同推动策略性工业的发展,并借此加快产业多元化,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我建议,新成立的办公室应尽快咨询相关业界的意见,牵头制定具香港特色和符合业界所盼望的“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蓝图”。同时,特区政府日后还可考虑进一步理顺主管工业发展的政府架构,将工业贸易署转移给创科及工业局,由单一的政策局来统领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施政报告》宣布为楼市“减辣”,包括新来港专才置业缴税时由“先缴后退”的做法,改为“先免后征”,以及调低港人购买第二层住宅物业的新住宅印花税税率至7.5%。特区政府当年引入楼市“辣招”的初心,是为打击短期炒卖活动、遏抑外来投资需求。近年,本港楼市的短期炒卖大为减少,住宅物业成交低迷,楼价正加速下跌;如果该趋势得不到适时扭转的话,不仅对金融体系稳定的潜在风险趋于上升,同时还会透过负面财富效应,打击市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欲。
我认为,在外围环境不明朗下,香港在疫后振兴经济,刺激本地消费需求尤其重要。楼市“减辣”有助稳定楼价,进而恢复经济动力;同时,还有助吸引外来人才来港置业,减轻他们的税务负担,并让他们透过购置物业长期留港,进一步加强香港的人才竞争力。
不仅如此,《施政报告》亦针对本港股市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宣布了一系列长短兼顾的新措施,包括将股票印花税税率由现时买卖双方各按交易金额支付0.13%,下调至0.1%,以及为香港金融市场引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我支持特区政府多管齐下推出刺激股市交投的“组合拳”,有助香港继续扮演好国家的“境外首要投融资中心”的角色。特区政府未来应加快检讨及优化港股上市规则等改革措施,并尽快实施,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性与增加市场灵活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从而有助香港更好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动能。
就文港之前提出的建议,欢迎行政长官及各政策局同时采纳以下多项主张:
1. 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打造“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节点;
2. 在洪水桥及新界北新市镇等地预留用地作专上院校发展,打造“北都大学教育城”;
3. 为外来人才的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在购入物业时先暂免征收相关税项,成为永久性居民后直接免征,如未能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须缴付;
4. 加强跨境资历互认,与内地当局合作推进两地相互承认副学位程度学历,包括高级文凭学历,并以试点方式试行资历互认工作;
5. 推出“新生婴儿奖励金”,向每名于今日起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婴儿发放一笔过2万元现金奖励,为期3年;
6. 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11月起,合资格大学名单会增加八间顶尖内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间。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5/kF3poq48ZjYFH4wVuTHBpnB1QGHvqHYB1Vf.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