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香港的创科发展寄予厚望,不管是“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赋予香港新的发展定位;还是去年6月30日习主席视察香港科学园时,对香港科研人员、业界及青年朋友的勉励,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香港创科发展的重视和肯定,更为香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指明了发展方向。
今届特区政府一直大力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去年12月特区政府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并设立“创科产业发展委员会”,为创科产业发展订立规划纲领。日前,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引进办”)更带来了好消息,过去一年成功吸引了约30家来自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龙头企业进驻,助力创科生态圈的蓬勃发展。行政长官更表示在治理方面要“以结果为目标”,预计未来数年,将带来超过300亿元投资,有望创造上万个就业职位。
香港必须加速投资资金与《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的配合,全面提升香港的竞争力,为国家的科技建设贡献力量。就此,笔者有四大建议。
第一,高层统筹、创新体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其中一项重要目标,要求“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本届特区政府非常重视大湾区建设,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出台了多项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政策措施,包括特首任组长和三位司长担任副组长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以及驻粤办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推广中心”。不过,有关措施对于粤港两地政府的跨机构合作少有著墨,也没有把“促进大湾区规则衔接”作为工作重点。
因此,特区政府应设立主动对接的顶层设计机制,用好13个“粤港合作专班”和19个“深港合作专班”,协同推进创科发展。中央日前公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虽然《河套规划》主要针对深圳园区,但特区政府应把握此重大机遇,积极创新体制。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最近在河套访问时就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因此特区政府必须主动逐条对接《河套规划》,创新思路,包括研究让两家运营管理河套“一区两园”的政府控股公司互相持股或两园成立协议合作的可行性。同时,两地政府应按《河套规划》的要求完善合作机制,包括建立定期会晤制度和专题会商制度等,以实现园区管理体制的突破,强化“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统筹、开发、利用。
此外,特区政府也应尽快推进今年6月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网信办”)签署的《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跨境要素流动,全力发展香港成为国际数据港,推动大湾区和国家的数字经济和科研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以法赋能、保障安全
创科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因此保障数据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是推动创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随著国内外涉及数据安全的事件日益频发,与数据安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
自2021年起,国家便开始实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更形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而香港特区政府除了在回归前1996年制定了《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第486章)外,其他与数据管理相关的立法举措乏善可陈。
早前香港接连有公营机构包括数码港和消委会遭黑客入侵盗取大量机密资料,甚至被勒索巨款,影响外界对本港打造成为世界级创科枢纽的信心。因此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立法并持续完善,已经迫在眉睫,建议当局尽快就此订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定期进行突击演习,提升特区政府和公营机构防御和应对网络安全事故的能力。
第三,找准优势、用好人才
作为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其中珠三角地区更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工厂”;而香港的科研水平备受国际认可,拥有两所位列全球前四十名的顶尖医学院、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机构,因而与大湾区内的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和创新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习主席在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香港必须进一步发挥基础科研的优势,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及机械人、金融科技、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科技等五大领域。这些领域与“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笔者任职的机构连续第二年资助的奖项)不谋而合。期望特区政府和业界把握好新一轮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共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特区政府应加速壮大香港的创科人才库,建设国际人才聚集高地。除了加强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外(如特首早前提及的未来4年内让超过35%的大学生就读STEAM科目),在引进国内外的高端人才方面,特区政府必须强化相关的配套措施,提供广阔的平台让“高才通计划”的申请者能发挥所长,贡献香港创科发展所需,促成“企业找到高才,高才找到企业”。
第四,善用“产学研1+计划”
创新科技署的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计划)在财务委员会通过拨款后,将于今年十月中接受第一批申请。计划将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进一步完善创科生态圈,实现香港“再工业化”。
现时计划是以“资助”而非“投资”作为出发点,为了进一步释放大学科研成果的潜力,特区政府不打算持有股权,以加强科研团队的议价能力。这一点笔者是认同的。不过100亿元的大额资助涉及公帑的运用,特区政府应确保获资助团队的科研成果能造福本地经济,使公帑用得其所。
因此,笔者建议当局在制定计划申请细则时,要求项目成果商品化的利益必须造福香港发展及香港市民,比如项目成果在香港商品化、集资时以香港作为上市首选地或同步上市地,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优势,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新发展优势结合起来。
此外,笔者调研得知,业界希望特区政府从两方面提供助力,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
1.推动境外投资便利化
期望当局积极推动内地创投基金及科创业界资金“过河”,投资大学科研团队项目。
2.优化计划的商品化配套措施
由于科研团队一般不擅长做商品化,建议创新科技署多走一步,为大学科研团队提供支援服务平台,协助其与商品化顾问团队对接。
期望行政长官下星期的《施政报告》和当局的有关措施能采纳以上建议,积极贯彻落实习主席去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不断增强科技兴港的使命感,不断凝聚创科发展的力量,进一步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美好愿景。
https://minio.bau.com.hk/zjsp/3ninhZhRs0Ai9unmTbKAVLGm2d1r7P7w.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