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逾130年历史、以“高街鬼屋”之名广为人熟悉的西营盘旧精神病院于2001年改建为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并保留了极为罕有的原身花岗石立面及拱形游廊,花岗石立面更于2015年列为法定古迹。
为了使公众增加认识这个法定古迹,中西区民政事务处即日起全面开放立面及游廊,市民可于任何时候去参观“打卡”留念,费用全免。

极罕见早期巴洛克式地标建筑
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坐落于高街2号,最初于1892年落成,为国家医院人员住所而设计和建造,供副院长、政府化验师、药剂师和欧籍护士居住。其后于1939年改建为精神病院女病房,以纾缓邻近精神病院的挤迫情况。1961年随著青山医院启用,大楼改为日间精神科门诊部,1971至1998年间一度空置,政府于2001年重建为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
现时,旧精神病院立面呈L形,内有宽阔的游廊,较长的一边面向高街,较短的一边面向东边街。这座建筑大量采用早期巴洛克式细节,包括宽阔的拱形游廊和下方的粗琢花岗石块,予人刚健有力、坚不可摧之感。外墙的磨光琢石线脚、檐口、隅石、腰线精巧雅致,与厚重粗琢花岗石块对比鲜明。这类早期巴洛克式地标建筑,在香港非常罕见。更难得的是,它采用了本地物料兴建,而且造工精准。此外,山墙、小尖塔、装饰性的女儿墙和游廊的熟铁栏杆扶手装饰,使大楼更见优雅。
开放当日 即吸引一对“新人”拍婚照

开放当日,中西区民政事务处特意安排了一场导赏团,邀请了立法会议员姚柏良、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中西区民政事务专员梁子琪以及一众地区人士和区内学生一同参与。
带领导赏团的“街坊带路”社区教育主任陈芷盈表示,大楼建筑富有古典巴洛克风格,例如大楼立面是全港唯一纯用花岗石砌成的西式古建筑,游廊下面是以不规则花岗石砌成的护土墙,每一个绿色圆形的牛眼窗是为地库通风之用。至于立面内的拱形游廊,陈芷盈表示,如不少殖民时期的建筑物,游廊其中一个作用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室内,游廊一旁的每个房间皆设绿色的百叶门窗,百叶门窗的缝隙有通风作用。
陈芷盈又表示,除大楼立面外,西区还有许多与医疗相关的历史建筑,当中不少更是步行距离5至10分钟内,例如前身为赞育医院、属一级历史建筑的西区社区中心;曾为前华人精神病院的东边街美沙酮诊所(其立面列为法定古迹)等,如果市民有兴趣,也可以到中西区走走参观一下。

民建联中西区支部副主席叶亦楠和杨开永也有参与是次导赏团,他们接受《港纸》访问时均表示,非常高兴区内又有一个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标可以开放给市民参观。过去不时有市民向他们表示希望可以开放予他们参观,也知道过去曾有一些“新人”冒险爬上游廊拍摄结婚照,稍有不慎易生意外。现时全面开放,他们也不用再“偷偷摸摸”来拍婚照。而有趣的是,开放当日,随即也吸引了一对“新人”来此拍摄婚纱照。
来源:《港纸》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17/OASLls0dcWdYMIsbatxsZmReLxDlLjFyegz.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