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厚立
新一份施政报告广聚民意,采纳了大量议员提供的意见,这彰显完善选举制度后,行政立法良性交流的效果,为行政主导、「爱国者治港」创造了更大建设力量和价值。李家超到立法会出席施政报告答问会,回答十几位议员不同范畴的关注焦点,并铿锵有力地表示:「我写了在施政报告便会落实;我们是『以结果为目标』。」
这一份施政报告聚焦「拼经济」与「惠民生」,体现出「强化优势、把握机遇,补短板、化风险」的施政方向。施政报告推出多达六百多项政策措施,强调以产业导向、推动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动能,提出了一系列刺激香港经济增长、支援营商、为优势产业创造发展机会的措施。
施政报告以湾区思维注入发展新动能,加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发展,共同推进制度变革、管治创新,完善创新科技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生态机制,力拓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作优势互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利于香港的长远发展。
这是一份承先启后、守正创新的施政蓝图,凸显「以结果为目标」的实干底色,显示出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积极作为,推动香港发展,做到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特色和优势。
《施政报告》推出多项措施著力抢人才、留人才,其中包括发展「总部经济」,以及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支援重点企业在港发展。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深度对接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规划。并制订《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成立「文创产业发展处」推动文化艺术及创意业界产业化发展。
本届政府上任后,一直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著手,著力提高治理水准。为了在公务员团队建立「以结果为目标」的文化,2023 年《施政报告》订立共 150 个指标,其中 73 个是新 指标,其余 77 个是 2022 年《施政报告》订下、有效性超越一年而继续生效的指标。新指标包括:贯彻「一国两制」 维护国家安全,全力推展《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工作,提出有效的立法方案,在 2024 年内完成立法;在社区内推展爱国主义教育,于 2024 年内设立「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 馆」,以及于 2024 年第二季在康文署开设「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等等
综观整个施政报告,其实是一个整体。推动整体经济发展,政府有带头作用,所以出访时会建立政府和政府的关系「开大门」,但之后的工作就会政府和商界,或商界和商界的合作,政府带头「开大门」,大家「开小门」。《施政报告》努力摆脱传统自由放任的管治路径依赖,建构一个愿意承担、努力作为、加强治理的特区政府。为不同决策机构制订「关键绩效指标」(KPI),建设一套有担当、有目标、有成果的管治文化。
「以结果为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这不仅是新一届特区政府将付诸行动的目标,更是带领组织文化改变的重要元素。香港进入由乱及治的关键时刻,不能再蹉跎岁月,政府不能继续在缺乏KPI的情况施政。需要交出时间表、路线图及层层的KPI。
施政报告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增强融入意识,加强港深合作、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这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施政报告贯彻了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施政理念和作风,展示出管治有承担,发展有谋划,惠民有作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