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碧娇
近年来,交通补贴计划在减轻市民出行负担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疫情期间,政府加推临时特别措施,将计划中的每月交通开支水平暂由400元放宽至200元,并把每月补贴上限暂由400元提高至500元。2023-2024年《财政预算案》将该措施特别延长半年至10月31日。随著截止日期将至,意味著补贴 计划将会被“打回原形”,不再提供临时特别补贴,市民坐车要回复至超过400元才获津贴。
根据媒体消息,现时政府并不打算延长临时特别措施。早前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交通补贴计划受惠人数众多,会谨慎平衡各项考虑因素决定。其实已经在为特别措施的退场给市民打预防针。政府的这一态度其实不难预料,年初宣布将有关措施延长半年,已带来了额外10.8亿港币的开支。疫情后经济反弹动力亦不足,截止8月底财政储备降至6,986.2亿元,此时政府当然不愿意再有任何额外开支。
审慎花钱当然没有错,财政储备的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但习主席也强调过:“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府应当为人民的生活安康托底。特别交通补贴在整个预算中是一笔直接关乎基层民生的“小钱”。因此,笔者呼吁政府考虑延长交通补贴计划,继续为饱受经济疲软冲击的基层市民减轻负担。
延长特别交通补贴主要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交通补贴计划在过去几年中证明了其对市民的实际益处。通过免入息审查的补贴,有效减轻了市民的交通负担,使他们能够更经济地出行。特别是对于住得远、交通费贵的打工仔来说,这一计划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面对目前的情况,延长交通补贴计划则更为必要。由于疫情三年以及后续复苏乏力,许多基层民众的经济状况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延长交通补贴计划将为这些市民提供更长期的支持,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另外,交通补贴计划不仅是一项经济支持措施,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补贴计划的存在可以帮助减少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化,确保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到公共交通的便利。如果政府不延长该计划,将会给低收入人群和远离市中心地区的居民带来更大的不公平待遇。
最后,政府应该认识到交通津贴是令市民最有获得感的措施之一。该计划虽增加数十亿开支,但能直接惠及过百万市民,属于“花小钱办大事”典型,亦是政府回应民生需求的重要手段。尽管特别交通补贴属疫情时期的特殊措施,但取消也应该谨慎考虑。特别是在目前经济环境恶化,整个香港社会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取消特别补贴虽能节约每年约20亿港币的公帑,但却会令市民产生极其不好的被剥夺感,属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作法,亦应当避免。
(作者系新社联(新界社团联会)副理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