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黄金周历时8天,被称为“超级黄金周”,也是疫情过后最具含金量的一个黄金周。
10月7日,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9月29日至10月6日期间,内地访港游客人次达110万,平均每日约14万,较今年五一黄金周高约1成;与疫前比较,约为2017至2019年国庆黄金周的约85%。
据旅发局统计资料,访港内地旅客中约45%为过夜旅客,与2017年至2018年的十一黄金周假期相近。长假期间,本港酒店整体入住率达90%,达到预期。
香港各界十分看重此次黄金周。黄金周期间,本港的大型活动和特色景点成为吸引内地游客的新亮点,零售有增长,但弱于预期,折射出内地游客“口味”的变化。总体来看,香港的节庆活动和消费复苏释放出和谐发展的积极讯号,令人欣慰!
节庆活动“吸睛” 政府运筹成功
本次黄金周,香港的大型活动尤其引人注目——10月1日,在维多利亚港举办的国庆烟花汇演吸引约43万人次欣赏。璀璨的烟火,照亮了维港两岸;绽放的笑脸,释放出内心的喜悦;涌动的人潮,展现出香港的魅力。那个世人熟知的盛事之都、好客之城又回来了!
在黄金周前就已启动的两大活动同样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9月23日至10月2日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的“癸卯年中秋彩灯会”吸引约20万人次参观;9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大坑舞火龙吸引约4.8万人次参与。
此前,特区政府提出振兴“夜经济”。笔者曾记得,今年8月13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其网络随笔中指出,私人消费和访港旅游业预计仍是下半年的主要增长动力,短期还要与业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保持复苏动力。
笔者非常认同财爷的观点,曾经撰文表示:“香港欲搞活搞好夜市,亦须为夜市注入文化因子。应该把各种高端的会展、文化巡游、大型演唱会等活动,与发展夜市结合起来,经济搭台,文化赋能,令香港夜市更具“国际范”和“香港味”。”
许多人把“夜经济”理解为“食”,其实,“食”仅是载体之一,应该透过表演、文创、体验、展览等诸多活动和载体,把香港文化特色展现出来。文化才是“夜经济”的魂。只要我们找到“魂”,“夜经济”就能兴旺、持久。
文化体验变热 “买买买”降温
从这次黄金周来看,大型节庆活动成功吸引游客,证明特区政府几个月来运筹成功。这启示我们,香港应在做大做靓“盛事之都”品牌上持续用力。明年香港将举办演艺博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特区政府应以此为契机,提升大型文化活动对旅游的带动力,吸引更多游客“踩”着大型活动的“节奏”前来香港。
本次黄金周,香港的文化景点成为内地游客趋之若鹜的“打卡地”。在西九文化区、海洋公园、香港迪士尼乐园等地,游客排起长龙。体现出香港的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除了景区,本港的有些街区同样令内地游客迷恋。这些街区的名字,曾出现在香港电影当中,成龙、刘德华、周润发、梅艳芳等影星的名字也与某些街区联系在一起,早就被内地游客熟知。这说明,“香港故事”其实在内地有很大影响力,盘活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也是打好“文化牌”的一个出路。
在“文化游”热起来的同时,“购物游”却在降温,那种名店门前排队、商城里面“血拼”的火爆场景已经不再。变化的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内地游客购物的渠道多元,而且由于网络支付和物流配送发展很快,内地购物便利化优于香港,加上内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得愈来愈好,购物环境大大改善,香港作为“购物天堂”对内地游客的吸引力在衰减。其二,内地来港游客结构发生了变化。据旅监局登记资料显示,国庆黄金周共有约780个内地入境旅行团到港,涉及旅客人次约26,800,人数占2%。“跟团游”的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自由行”大多是年轻人。可见,来港游客中的年轻人愈来愈多。
年轻人更喜欢沉浸式的体验游、深度游,感受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这提醒我们,应该瞄准年轻人的兴趣设计更多新的旅游产品。
特区政府发言人介绍,黄金周期间,旅监局没有收到任何有关威逼购物的投诉,本港也没有发现对内地游客不友好的新闻。由于人手紧缺,本港确有一些食肆、酒店有服务不周到的情况,但整体来看,社会和谐有序。
回首疫情之前,由于反中乱港势力搅局,内地人来港旅游经常受到歧视,有些负面事件被无限放大,严重影响香港和内地民众之间的感情。201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正值香港“黑暴”肆虐,原本来港的内地游客就大幅下降,即使冒险而来的,也处处受到不友好待遇,说普通话都变得非常危险,还出现暴徒当街追打内地游客的恶性事件。
来港游客如潮 社会秩序井然
香港地域狭小,短短几天接待这么多游客,城市变得异常拥挤,部分市民出现不满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不能两全,既想赚钱,又要清静,世上哪有这等好事?再看看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对待中国游客的热情,香港要与其他地区竞争内地客源,不转变态度怎么行呢?
这个黄金周,无论是在风光如画的维港两岸,还是在尖沙咀、铜锣湾等熙熙攘攘的地段,香港市民的友好、包容的态度,与疫情之前的情形相比,天渊之别,是一个巨大进步,值得点赞!
这个黄金周,香港旅游市场的热度达到了预期,但若与内地旅游的火爆场景相比,仍可看到不小差距。长假期间,内地来港游客约2017至2019年国庆黄金周的约85%。而内地情况是:全国共有8.26亿人次出游,超过2019年的7.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1.5%。
港旅游空间大 湾区联手成出路
内地来港游客尚未恢复到疫情水平,消费更与疫前有较大差距,有人称“丁财未能同步”。而内地旅游市场“丁财两旺”,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原因何在?有人认为,香港航空运力不足、人手不足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对内地宣介不够等等。依笔者之见,这些原因都存在,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年来香港歧视内地人的事件不少,伤害内地民众的感情。是否安排“香港游”?许多人还处于观望之中。香港应想办法尽快消除这些不良印象,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内地民众看到真诚好客的香港。
此外,今年以来,香港市民北上深圳、广州消费成为潮流,这提示我们深圳、广州等地吸引游客有过人之处,值得香港学习借鉴。若从大湾区的大局看,香港应与大湾区城市联手做大旅游市场。
统计显示,黄金周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机场(含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香港机场、澳门机场)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2.7万班次,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长87%,但较2019年还是下降7%。
以上数据说明,大湾区旅游还未恢复到疫前水平,倘粤港澳三地联手,可把旅游市场的蛋糕做大。日前,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实施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容许在港澳地区的外国人组团免签入境广东省,最长可免签6天,香港应和大湾区城市一起研究做大旅游市场的策略,用好用足这一政策。
“超级黄金周”令香港总结和思考的不止以上内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香港的活力已经恢复,香港的“复常之旅”一路通畅。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4月来港考察调研时指出:“香港是孕育机遇与财富的热土和天堂,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对大家是最有利的,你们的付出必将得到丰厚回报。”这个黄金周,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安宁和谐的香港,已经体现出活力和魅力,这正是丰厚的回报。香港的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9/Z8p7qrXaYbQ4FIAo7GnLg9PvbBDRmMUe13V.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黄金周历时8天,被称为“超级黄金周”,也是疫情过后最具含金量的一个黄金周。
10月7日,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9月29日至10月6日期间,内地访港游客人次达110万,平均每日约14万,较今年五一黄金周高约1成;与疫前比较,约为2017至2019年国庆黄金周的约85%。
据旅发局统计资料,访港内地旅客中约45%为过夜旅客,与2017年至2018年的十一黄金周假期相近。长假期间,本港酒店整体入住率达90%,达到预期。
香港各界十分看重此次黄金周。黄金周期间,本港的大型活动和特色景点成为吸引内地游客的新亮点,零售有增长,但弱于预期,折射出内地游客“口味”的变化。总体来看,香港的节庆活动和消费复苏释放出和谐发展的积极讯号,令人欣慰!
节庆活动“吸睛” 政府运筹成功
本次黄金周,香港的大型活动尤其引人注目——10月1日,在维多利亚港举办的国庆烟花汇演吸引约43万人次欣赏。璀璨的烟火,照亮了维港两岸;绽放的笑脸,释放出内心的喜悦;涌动的人潮,展现出香港的魅力。那个世人熟知的盛事之都、好客之城又回来了!
在黄金周前就已启动的两大活动同样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9月23日至10月2日在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的“癸卯年中秋彩灯会”吸引约20万人次参观;9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大坑舞火龙吸引约4.8万人次参与。
此前,特区政府提出振兴“夜经济”。笔者曾记得,今年8月13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其网络随笔中指出,私人消费和访港旅游业预计仍是下半年的主要增长动力,短期还要与业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保持复苏动力。
笔者非常认同财爷的观点,曾经撰文表示:“香港欲搞活搞好夜市,亦须为夜市注入文化因子。应该把各种高端的会展、文化巡游、大型演唱会等活动,与发展夜市结合起来,经济搭台,文化赋能,令香港夜市更具“国际范”和“香港味”。”
许多人把“夜经济”理解为“食”,其实,“食”仅是载体之一,应该透过表演、文创、体验、展览等诸多活动和载体,把香港文化特色展现出来。文化才是“夜经济”的魂。只要我们找到“魂”,“夜经济”就能兴旺、持久。
文化体验变热 “买买买”降温
从这次黄金周来看,大型节庆活动成功吸引游客,证明特区政府几个月来运筹成功。这启示我们,香港应在做大做靓“盛事之都”品牌上持续用力。明年香港将举办演艺博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特区政府应以此为契机,提升大型文化活动对旅游的带动力,吸引更多游客“踩”着大型活动的“节奏”前来香港。
本次黄金周,香港的文化景点成为内地游客趋之若鹜的“打卡地”。在西九文化区、海洋公园、香港迪士尼乐园等地,游客排起长龙。体现出香港的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除了景区,本港的有些街区同样令内地游客迷恋。这些街区的名字,曾出现在香港电影当中,成龙、刘德华、周润发、梅艳芳等影星的名字也与某些街区联系在一起,早就被内地游客熟知。这说明,“香港故事”其实在内地有很大影响力,盘活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也是打好“文化牌”的一个出路。
在“文化游”热起来的同时,“购物游”却在降温,那种名店门前排队、商城里面“血拼”的火爆场景已经不再。变化的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内地游客购物的渠道多元,而且由于网络支付和物流配送发展很快,内地购物便利化优于香港,加上内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得愈来愈好,购物环境大大改善,香港作为“购物天堂”对内地游客的吸引力在衰减。其二,内地来港游客结构发生了变化。据旅监局登记资料显示,国庆黄金周共有约780个内地入境旅行团到港,涉及旅客人次约26,800,人数占2%。“跟团游”的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自由行”大多是年轻人。可见,来港游客中的年轻人愈来愈多。
年轻人更喜欢沉浸式的体验游、深度游,感受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这提醒我们,应该瞄准年轻人的兴趣设计更多新的旅游产品。
特区政府发言人介绍,黄金周期间,旅监局没有收到任何有关威逼购物的投诉,本港也没有发现对内地游客不友好的新闻。由于人手紧缺,本港确有一些食肆、酒店有服务不周到的情况,但整体来看,社会和谐有序。
回首疫情之前,由于反中乱港势力搅局,内地人来港旅游经常受到歧视,有些负面事件被无限放大,严重影响香港和内地民众之间的感情。201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正值香港“黑暴”肆虐,原本来港的内地游客就大幅下降,即使冒险而来的,也处处受到不友好待遇,说普通话都变得非常危险,还出现暴徒当街追打内地游客的恶性事件。
来港游客如潮 社会秩序井然
香港地域狭小,短短几天接待这么多游客,城市变得异常拥挤,部分市民出现不满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不能两全,既想赚钱,又要清静,世上哪有这等好事?再看看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对待中国游客的热情,香港要与其他地区竞争内地客源,不转变态度怎么行呢?
这个黄金周,无论是在风光如画的维港两岸,还是在尖沙咀、铜锣湾等熙熙攘攘的地段,香港市民的友好、包容的态度,与疫情之前的情形相比,天渊之别,是一个巨大进步,值得点赞!
这个黄金周,香港旅游市场的热度达到了预期,但若与内地旅游的火爆场景相比,仍可看到不小差距。长假期间,内地来港游客约2017至2019年国庆黄金周的约85%。而内地情况是:全国共有8.26亿人次出游,超过2019年的7.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1.5%。
港旅游空间大 湾区联手成出路
内地来港游客尚未恢复到疫情水平,消费更与疫前有较大差距,有人称“丁财未能同步”。而内地旅游市场“丁财两旺”,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原因何在?有人认为,香港航空运力不足、人手不足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对内地宣介不够等等。依笔者之见,这些原因都存在,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年来香港歧视内地人的事件不少,伤害内地民众的感情。是否安排“香港游”?许多人还处于观望之中。香港应想办法尽快消除这些不良印象,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内地民众看到真诚好客的香港。
此外,今年以来,香港市民北上深圳、广州消费成为潮流,这提示我们深圳、广州等地吸引游客有过人之处,值得香港学习借鉴。若从大湾区的大局看,香港应与大湾区城市联手做大旅游市场。
统计显示,黄金周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机场(含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香港机场、澳门机场)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2.7万班次,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长87%,但较2019年还是下降7%。
以上数据说明,大湾区旅游还未恢复到疫前水平,倘粤港澳三地联手,可把旅游市场的蛋糕做大。日前,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实施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容许在港澳地区的外国人组团免签入境广东省,最长可免签6天,香港应和大湾区城市一起研究做大旅游市场的策略,用好用足这一政策。
“超级黄金周”令香港总结和思考的不止以上内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香港的活力已经恢复,香港的“复常之旅”一路通畅。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4月来港考察调研时指出:“香港是孕育机遇与财富的热土和天堂,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对大家是最有利的,你们的付出必将得到丰厚回报。”这个黄金周,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安宁和谐的香港,已经体现出活力和魅力,这正是丰厚的回报。香港的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9/Z8p7qrXaYbQ4FIAo7GnLg9PvbBDRmMUe13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