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呆 」进入人们生活的视野,成为一种境界,且成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大海边咖啡屋外廊道上,面向大海专门设有「发呆椅 」,山川民宿的招牌,居然标明是「发呆的好地方 」,社会上出现流行语:今天,你发呆了吗?
发呆是汉语词语, 意思是指呈现出呆相、发愣、走神。其实发呆是人的大脑对于外界事物进行调节的 一种应激反应。这种大脑思维的放空,呈现出发呆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智游移。」有研究发现,人在发呆、放空时大脑并没有闲著,此时,大脑内默认网络、执行网络都会被启动,进入一种默认模式。这种默认模式神经网络是一组相互协作的脑区,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大脑活动。当我们仍然清醒,并没有专注于某项事物的时候,他会异常活跃,只是表现出似乎「心不在焉 」。同时,大脑中的默认网络与人的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有很大关系,此外,他还与创造力关系密切。专注本身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脑健康的体现,但过度持续关注,会让脑内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增多。因此,适当的放空、发呆是恢复心理弹性、 缓解压力的一种好方法。
道生于静, 养性先养心。

佛家静坐打禅讲究「裸心」。坐禅,意思是闭门端坐,凝志静修,用心看著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让自己的思维停止运转,让自己内心得到平静的一种状态。
关于冥想,英文名字叫 meditation,来自拉丁文meditare,意思是「医治」,「心灵培育」在西方人看来,冥想是一种身心治疗的方法,和自己静静待一会,留一点时间,安住自己的身心。同时,训练大脑元认知能力,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觉察自己成为自己的观察者。联想到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内观」,即毗婆舍那 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语中意思是观察知其本然的实相。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务真正的面。 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是一种能将苦从根拔除的方法。
可见,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 以智慧洞见一切烦恼的根源,从中解脱,使人能以安详的心态去面对生命起伏;内观是治疗身心痛苦的一剂良药,使内心达到完全的净化,并充满爱与慈悲;内观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紧张、困难等问题。

这是一种修行,其核心在于需要觉知到当下, 是境界和状态在眼前呈现的那一 刻。观身的当下与观心的当下有所不同,观心的当下是先生起了心念才知道;观身是觉知色法观当下这一刻,有很大的物质成分。但是,如果观心,则要让心先去工作,然后才去知道。
观心即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佛陀教法中的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即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 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一种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 执著;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对于个人来说,身心本身就是法,受身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皆是法。

《素问》中说「气血极欲动, 精神极欲静 」。
古语有云:「养心贵以静 」,静就是最好的养心。 让自己静下来,内心淡定从容,人生自然坦荡无碍,洒脱自在。闲来无事发发呆,静坐其中,平复躁动的心,重新寻回清醒与宁静。养一颗安静淡泊的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心静如水,才能享受岁月静好,品人间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