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嗜茶的书画人,我喝茶一定是有要求的。抱璞守真,虚极静笃是一个书画人毕生的追求。书为心画,唐朝大画家王维提出「审象于净心」。「净心」与禅宗思想相通,即抛弃一切杂念,精神达到纯净与集中。当一个书画人能通过净心,从而做到净目、净耳、净手,那便在创作时就能心无旁骛,进入心手相畅,神驰笔至的状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喝乾「净」的茶,修清「静」的心,对于艺术家在研修觉悟中,清除世俗物欲功利的干扰影响,净化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茶人,对茶之「真」味的追求也是毕生的。
茶的历史
中国人发现茶和利用茶已有几年历史,《神农百草》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从古至今,中国人食用茶经历了四个过程。
神农时期生吃药用,煮生叶喝,茶当药用。
西周东周时代开始了茶树的培植,茶叶煮食当菜食用。
秦时开始,人们开始以火生煮羹饮,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
从汉代至唐代,茶叶逐渐从食用过渡到冲泡饮用阶段。
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及陆羽《茶经》倡导,唐代的饮茶文化盛行。自宋元明清以来,随著制茶工艺和泡茶技艺的改进,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的饼茶逐渐转变为民间所用的散茶,随之出现了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饮用方式,散茶的冲泡饮用方式逐渐成为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并沿用至今。
早期的喝茶只是道家修行的自然现世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僧、道就有尚茶风气;自唐代以来,佛教思想已深入人民的生活,茶文化也结合了佛教思想。于是,佛教中的打坐静修、禅定、悟道的禅宗便与茶形成了密切的体用关系。
道、儒、释三家都有主张「清静」的理论,因此茶文化融合了这三家思想,「清静」成了饮茶的主体思想。僧道修行打坐时,易昏昧打瞌睡,因此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这种嗜茶的风尚反之又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尤其是佛教禅宗的坐禅,要求注意寂静、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些都与饮茶有密切的关系。茶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暑、消食理气、延年益寿的功效,饮茶成了佛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几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茶业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历朝历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当一个朝代处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时期,茶叶的消费,茶园的面积,以及从事茶业的人员数量都会大幅度增长。
何处觅真茗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佳,在园圃里栽种的茶,品质更次。从上古神农氏发现茶起到清朝、民国乃至80年代以前,中国社会基本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茶业的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耕社会时代。人们还得依赖长时间在土地上劳作而获得食物,以解决温饱,饮茶阶层相对固化。同时人数也较为稳定,茶叶的消费量和生产量也保持一定的平衡,茶园的开发保持著有序的状态,自然生态和水土得以保持,未遭破坏。另外,生产方式也是千年不变的人力除草,施用农家肥。茶之「真」味与3000多年前西周、东周的园圃里培植的茶之「真」味未有差别。
1984年始,茶商可以自由采购和销售,茶叶由专卖变为自由流通,大提高了农民生产茶叶的积极性,茶叶产量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茶叶体制改革,茶农分产到户,自主经营茶园,自种、自产、自销,一改集体茶园和国营茶厂的经营方式。
随著经济的发展,国人也逐渐富裕起来,带动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传统茶饮自然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茶叶的消费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到2005年,中国茶叶产量达到93。5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
网购、电商,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对茶叶健康养生知识、茶文化的传播,茶叶品牌的建设产生了影响,也造就了茶叶销售渠道的多元化,茶文化大行其道,各种茶艺表演,斗茶活动等日渐盛行。在以上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茶叶的消费量进一步得到提升,茶叶价格也一路飙升,一些传统山场的名品茶叶供不应求,价格一度卖到令人咋舌的几十万元一斤。
利益驱动下,茶农积极性提高,茶园面积大大增加,各地毁林种茶、毁田种茶的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以武夷山为例,据官方统计,到目前为止,茶园面积已达到20万亩,实际亩数或可更多。
由于茶园的过度开发,原本不适合种茶的地方也种上了茶,与茶树共生的植被被铲除,生态遭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养分严重不足,土壤自我修复的能力缺失。为了茶树的生长,保证茶叶的产量,就要大量施肥;而过量施肥又造成肥料残留于土壤,微生物大量消亡,造成山场退化,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恶性循环。一些传统山场的名品茶叶,由于价格昂贵,多产即多得,因此也是过量施肥,片面地追求产量,也造成了茶叶品质、口感的大幅下降。更有甚者,部分茶农为节省人工成本,使用除草剂除草,有害成分残留于土壤,长年不分解,经年累月地作用于茶树,喝这类茶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再者,由于传统山场名品茶的价格昂贵,有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仿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掺入各种食品添加剂,以求达到这些传统山场名品茶的口感滋味,茗之「真」味荡然无存。
返璞归真 做真味茶
从培植茶叶开始,茶叶就从自然野放的生长状态,进入了园圃栽培阶段,人类就改变了原生茶叶「道法自然」的状态。野茶树之所以是野茶树,是天地日月、山场气候、温度湿度等各方条件的因缘俱足,才自然孕育生长而成,茶之「真」味也是本自俱足的。园圃里的茶经过人为的作用,各方因缘乃人为促成,人为改变生长环境、生长状态的茶,「真」味自然就逊于野茶,因此陆羽《茶经》就有了「野者上,园者次」的论述。
作为一个从小喝过好茶且有追求的书画人,笔者对茶业现状深感忧虑。本著抱璞守真,虚极静笃的理想,数十年来对茶之「真」味孜孜以求,从好喝茶逐渐参入到茶产业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实践出真知,从一片鲜叶变成成品茶,山场和制作工艺固然决定和影响茶的品质和口感。
但茶之「真」味是唯有生态原料能体现的,因此近年来我力所能及地去寻找原始状态的野生茶,对生态茶园进行土壤改良,严格控制肥料的用量,杜绝除草剂和有害农药的使用,让茶之「真」味慢慢回归。希望以这样的理念影响身边的爱茶之人,与有识之士同心协力,让更多的爱茶之人认识茶之「真」味,喝「真」味茶,净身静心,由静入定,由定生慧;以茶入道,明心见性!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6/1tJ0TG2xIMvXB5vwqQVQg9uLdMWb4tNAUGO.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作为一个嗜茶的书画人,我喝茶一定是有要求的。抱璞守真,虚极静笃是一个书画人毕生的追求。书为心画,唐朝大画家王维提出「审象于净心」。「净心」与禅宗思想相通,即抛弃一切杂念,精神达到纯净与集中。当一个书画人能通过净心,从而做到净目、净耳、净手,那便在创作时就能心无旁骛,进入心手相畅,神驰笔至的状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喝乾「净」的茶,修清「静」的心,对于艺术家在研修觉悟中,清除世俗物欲功利的干扰影响,净化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茶人,对茶之「真」味的追求也是毕生的。
茶的历史
中国人发现茶和利用茶已有几年历史,《神农百草》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从古至今,中国人食用茶经历了四个过程。
神农时期生吃药用,煮生叶喝,茶当药用。
西周东周时代开始了茶树的培植,茶叶煮食当菜食用。
秦时开始,人们开始以火生煮羹饮,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
从汉代至唐代,茶叶逐渐从食用过渡到冲泡饮用阶段。
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及陆羽《茶经》倡导,唐代的饮茶文化盛行。自宋元明清以来,随著制茶工艺和泡茶技艺的改进,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的饼茶逐渐转变为民间所用的散茶,随之出现了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饮用方式,散茶的冲泡饮用方式逐渐成为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并沿用至今。
早期的喝茶只是道家修行的自然现世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僧、道就有尚茶风气;自唐代以来,佛教思想已深入人民的生活,茶文化也结合了佛教思想。于是,佛教中的打坐静修、禅定、悟道的禅宗便与茶形成了密切的体用关系。
道、儒、释三家都有主张「清静」的理论,因此茶文化融合了这三家思想,「清静」成了饮茶的主体思想。僧道修行打坐时,易昏昧打瞌睡,因此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这种嗜茶的风尚反之又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尤其是佛教禅宗的坐禅,要求注意寂静、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些都与饮茶有密切的关系。茶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暑、消食理气、延年益寿的功效,饮茶成了佛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几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茶业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历朝历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当一个朝代处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时期,茶叶的消费,茶园的面积,以及从事茶业的人员数量都会大幅度增长。
何处觅真茗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佳,在园圃里栽种的茶,品质更次。从上古神农氏发现茶起到清朝、民国乃至80年代以前,中国社会基本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茶业的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耕社会时代。人们还得依赖长时间在土地上劳作而获得食物,以解决温饱,饮茶阶层相对固化。同时人数也较为稳定,茶叶的消费量和生产量也保持一定的平衡,茶园的开发保持著有序的状态,自然生态和水土得以保持,未遭破坏。另外,生产方式也是千年不变的人力除草,施用农家肥。茶之「真」味与3000多年前西周、东周的园圃里培植的茶之「真」味未有差别。
1984年始,茶商可以自由采购和销售,茶叶由专卖变为自由流通,大提高了农民生产茶叶的积极性,茶叶产量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茶叶体制改革,茶农分产到户,自主经营茶园,自种、自产、自销,一改集体茶园和国营茶厂的经营方式。
随著经济的发展,国人也逐渐富裕起来,带动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传统茶饮自然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茶叶的消费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到2005年,中国茶叶产量达到93。5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
网购、电商,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对茶叶健康养生知识、茶文化的传播,茶叶品牌的建设产生了影响,也造就了茶叶销售渠道的多元化,茶文化大行其道,各种茶艺表演,斗茶活动等日渐盛行。在以上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茶叶的消费量进一步得到提升,茶叶价格也一路飙升,一些传统山场的名品茶叶供不应求,价格一度卖到令人咋舌的几十万元一斤。
利益驱动下,茶农积极性提高,茶园面积大大增加,各地毁林种茶、毁田种茶的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以武夷山为例,据官方统计,到目前为止,茶园面积已达到20万亩,实际亩数或可更多。
由于茶园的过度开发,原本不适合种茶的地方也种上了茶,与茶树共生的植被被铲除,生态遭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养分严重不足,土壤自我修复的能力缺失。为了茶树的生长,保证茶叶的产量,就要大量施肥;而过量施肥又造成肥料残留于土壤,微生物大量消亡,造成山场退化,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恶性循环。一些传统山场的名品茶叶,由于价格昂贵,多产即多得,因此也是过量施肥,片面地追求产量,也造成了茶叶品质、口感的大幅下降。更有甚者,部分茶农为节省人工成本,使用除草剂除草,有害成分残留于土壤,长年不分解,经年累月地作用于茶树,喝这类茶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再者,由于传统山场名品茶的价格昂贵,有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仿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掺入各种食品添加剂,以求达到这些传统山场名品茶的口感滋味,茗之「真」味荡然无存。
返璞归真 做真味茶
从培植茶叶开始,茶叶就从自然野放的生长状态,进入了园圃栽培阶段,人类就改变了原生茶叶「道法自然」的状态。野茶树之所以是野茶树,是天地日月、山场气候、温度湿度等各方条件的因缘俱足,才自然孕育生长而成,茶之「真」味也是本自俱足的。园圃里的茶经过人为的作用,各方因缘乃人为促成,人为改变生长环境、生长状态的茶,「真」味自然就逊于野茶,因此陆羽《茶经》就有了「野者上,园者次」的论述。
作为一个从小喝过好茶且有追求的书画人,笔者对茶业现状深感忧虑。本著抱璞守真,虚极静笃的理想,数十年来对茶之「真」味孜孜以求,从好喝茶逐渐参入到茶产业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实践出真知,从一片鲜叶变成成品茶,山场和制作工艺固然决定和影响茶的品质和口感。
但茶之「真」味是唯有生态原料能体现的,因此近年来我力所能及地去寻找原始状态的野生茶,对生态茶园进行土壤改良,严格控制肥料的用量,杜绝除草剂和有害农药的使用,让茶之「真」味慢慢回归。希望以这样的理念影响身边的爱茶之人,与有识之士同心协力,让更多的爱茶之人认识茶之「真」味,喝「真」味茶,净身静心,由静入定,由定生慧;以茶入道,明心见性!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6/1tJ0TG2xIMvXB5vwqQVQg9uLdMWb4tNAU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