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中国也是首个加入该条约的东盟对话伙伴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是中国-东盟关系过去坚实合作基础的进一步深化,更开启了双方关系的“黄金十年”与“钻石十年”。20年来,双方在多个领域达成了合作互信,更基于共同的亚洲价值观,孕育出了独特的亚洲合作方式,发挥了亚洲智慧,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
文| 北京 杨守征
携手20年,各领域全面开花
7月13日,中国东盟外长会发表联合声明,纪念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
2003年10月8日,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条约》),在东盟对话伙伴中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年来,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年来,中国和东盟成功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双方已成为最大规模贸易伙伴,最富内涵合作伙伴和最具活力战略伙伴,有力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共续睦邻友好,政治战略互信不断加深。中国和东盟携手前行,攻艰克难,相互关系规格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各领域合作硕果累累。双方建立领导人、部长、高官等各层级立体式对话机制,及时就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沟通,为双方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构筑起坚实基础。坚持《条约》宗旨原则,扎根传统友谊,坚持平等相待,就核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海上安全、人权、打击跨国犯罪、反腐、防务等广泛领域展开磋商合作,促进地区和平、安全与繁荣。近年来,双方深入对接发展规划,并依托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加快推进经济走廊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双方互信与合作信心不断累积,在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基础上,2021年双方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共筑发展繁荣,经贸金融合作长足发展。双方携手努力,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发展规划,形成融合联运发展格局。坚持互利共赢合作理念,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深化金融合作,推进落实《10+3财金合作战略方向》愿景文件,拓展地区财金合作。加强粮农领域合作,有重点展开对话交流,落实和实施相关协议,推动更多农业出口和投资。加强海上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探讨在海洋金融、海上互联互通等海洋经济领域合作。30多年来,中国东盟贸易规模扩大80多倍,相互累计投资超过3,000多亿美元。
共抓变革机遇,科技创新合作蓬勃兴起。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中国和东盟携手合作,发挥互补优势,聚焦合作共赢,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不断打造合作亮点,加强数字合作和网络安全政策对话与交流,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建立中国-东盟数字部长会议机制,开展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活动,合作完善中国-东盟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重要领域开展研发、应用、商业化和技术转移。探讨多种商业开发和研究伙伴关系模式,支持培育科技创新初创企业。
共促民心相通,社会人文纽带持续加强。双方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菁英奖学金等重要平台和项目,开展文化、教育、旅游等主题活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双方人员往来超过6,5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有力增进人民间的了解。因应疫情威胁,双方通过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议等相关机制开展政策对话与交流,在传染病防控、防范应对流感大流行、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生动诠释同舟共济命运共同体精神。双方还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减贫、媒体交流合作、灾害管理、民间交往等广泛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并取得实质成果,有力夯实中国-东盟合作的民心之根和社会之基。
开创新道路,彰显亚洲独有智慧
《条约》是东盟基础性政策文件,其宗旨和原则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精神高度一致,体现了“亚洲方式”和“亚洲智慧”。中国东盟合作多年来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双方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历史选择,坚持“亚洲方式”,发挥“亚洲智慧”。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平等相待、和合与共是中国东盟双方的共同诉求。中方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 “万隆精神”,最先加入《条约》,体现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外交传统、对东盟发展壮大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周边奉行的睦邻友好政策。多年来,双方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路径,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以求同存异妥处分歧和问题,共同维护和弘扬亚洲价值观。
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中国和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有著相似历史遭遇,求和平、谋稳定、促发展是双方长期共同目标。中方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几十年来,双方坚定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聚焦发展主题,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促进地区融和发展和人民福祉。
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将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理解支持,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和跨境传染病等威胁挑战,以实际行动诠释命运共同体内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中方向东盟10国提供数亿剂疫苗和大量抗疫物资。双方还大力开展疫苗研发生产和公共卫生合作,树立国际抗疫合作典范。
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国和东盟民族文化宗教多样,具有多元包容的共同基因。《条约》正是基于此,孕育出协商一致、不干涉内政、照顾各方舒适度等“亚洲方式”,成为指导地区国家关系重要准则。经过长期摸索实践,中国和东盟从东亚文明中汲取智慧,以开放包容理念引领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平等协商推进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以包容心态构建开放而非排他的朋友圈,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走出了一条长期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
协力迎挑战,规划共建五大家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中国东盟合作面临严峻压力挑战。中国东盟合作的宝贵经验是双方共同财富,值得珍惜和保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共建“五大家园”(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友好家园),为双方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目标。
共护和平。和平是合作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国东盟最大共同利益。做地区和平建设者和守护者,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挑战。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促进高层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政治和战略指引。维护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框架,支持东盟中心地位,构建基于《联合国宪章》原则和国际法的国际体系。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推动全面协作,通过东盟主导的机制深化政治和安全合作。
共守安宁。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孤岛,普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共同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合作基础上,落实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更好应对未来卫生突发事件挑战。加强战略对话与务实合作,深化防务、反恐、海上联合搜救、打击跨国犯罪、灾害管理等领域合作。加强人权交流与合作,开展建设性接触和真诚对话。共同维护南海稳定,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共促繁荣。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全球发展倡议契合东盟各国发展需要,可与《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协同增效,推动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挑战,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支持建立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加强减贫领域交流合作,促进均衡包容发展。全面有效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提质升级,探索绿色经济发展,培育合作新增长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欢迎东盟国家参与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提高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水平。推进东盟印太展望优先领域合作,加强战略互信和合作共赢。合作提高本地区供应链联通性和韧性,探索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交流,开展和平利用核能、气象等其他领域务实合作。
共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对话,加强政策沟通和经验分享,对接可持续发展规划。支持实施《东盟跨境雾霾污染协议》,共同推动区域能源转型,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分享。加强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合作,为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加强自然资源数据与技术共享,探索合作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加强灾害管理能力建设和应对协调合作。增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合作活力,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共建友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用好地区多元文化特色和优势。积极恢复人员往来,继续推进文化、旅游、智库、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促进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著眼双方青年和未来,加强教育领域官方交流,强化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增加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名额,继续落实“未来之桥”中国-东盟青年领导人研修计划。建立中国-东盟体育对话合作机制,深化体育领域互利合作,在国际体育领域加强沟通协调。
(作者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FxljyKVmtPcJZoJm520VLkmr0eKk3QXG8Hj.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今年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中国也是首个加入该条约的东盟对话伙伴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是中国-东盟关系过去坚实合作基础的进一步深化,更开启了双方关系的“黄金十年”与“钻石十年”。20年来,双方在多个领域达成了合作互信,更基于共同的亚洲价值观,孕育出了独特的亚洲合作方式,发挥了亚洲智慧,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
文| 北京 杨守征
携手20年,各领域全面开花
7月13日,中国东盟外长会发表联合声明,纪念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
2003年10月8日,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条约》),在东盟对话伙伴中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年来,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年来,中国和东盟成功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双方已成为最大规模贸易伙伴,最富内涵合作伙伴和最具活力战略伙伴,有力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共续睦邻友好,政治战略互信不断加深。中国和东盟携手前行,攻艰克难,相互关系规格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各领域合作硕果累累。双方建立领导人、部长、高官等各层级立体式对话机制,及时就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沟通,为双方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构筑起坚实基础。坚持《条约》宗旨原则,扎根传统友谊,坚持平等相待,就核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海上安全、人权、打击跨国犯罪、反腐、防务等广泛领域展开磋商合作,促进地区和平、安全与繁荣。近年来,双方深入对接发展规划,并依托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加快推进经济走廊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双方互信与合作信心不断累积,在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基础上,2021年双方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共筑发展繁荣,经贸金融合作长足发展。双方携手努力,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发展规划,形成融合联运发展格局。坚持互利共赢合作理念,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深化金融合作,推进落实《10+3财金合作战略方向》愿景文件,拓展地区财金合作。加强粮农领域合作,有重点展开对话交流,落实和实施相关协议,推动更多农业出口和投资。加强海上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探讨在海洋金融、海上互联互通等海洋经济领域合作。30多年来,中国东盟贸易规模扩大80多倍,相互累计投资超过3,000多亿美元。
共抓变革机遇,科技创新合作蓬勃兴起。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中国和东盟携手合作,发挥互补优势,聚焦合作共赢,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不断打造合作亮点,加强数字合作和网络安全政策对话与交流,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建立中国-东盟数字部长会议机制,开展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活动,合作完善中国-东盟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重要领域开展研发、应用、商业化和技术转移。探讨多种商业开发和研究伙伴关系模式,支持培育科技创新初创企业。
共促民心相通,社会人文纽带持续加强。双方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菁英奖学金等重要平台和项目,开展文化、教育、旅游等主题活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双方人员往来超过6,5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有力增进人民间的了解。因应疫情威胁,双方通过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议等相关机制开展政策对话与交流,在传染病防控、防范应对流感大流行、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生动诠释同舟共济命运共同体精神。双方还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减贫、媒体交流合作、灾害管理、民间交往等广泛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并取得实质成果,有力夯实中国-东盟合作的民心之根和社会之基。
开创新道路,彰显亚洲独有智慧
《条约》是东盟基础性政策文件,其宗旨和原则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精神高度一致,体现了“亚洲方式”和“亚洲智慧”。中国东盟合作多年来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双方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历史选择,坚持“亚洲方式”,发挥“亚洲智慧”。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平等相待、和合与共是中国东盟双方的共同诉求。中方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 “万隆精神”,最先加入《条约》,体现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外交传统、对东盟发展壮大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周边奉行的睦邻友好政策。多年来,双方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路径,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以求同存异妥处分歧和问题,共同维护和弘扬亚洲价值观。
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中国和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有著相似历史遭遇,求和平、谋稳定、促发展是双方长期共同目标。中方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几十年来,双方坚定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聚焦发展主题,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促进地区融和发展和人民福祉。
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将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理解支持,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和跨境传染病等威胁挑战,以实际行动诠释命运共同体内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中方向东盟10国提供数亿剂疫苗和大量抗疫物资。双方还大力开展疫苗研发生产和公共卫生合作,树立国际抗疫合作典范。
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国和东盟民族文化宗教多样,具有多元包容的共同基因。《条约》正是基于此,孕育出协商一致、不干涉内政、照顾各方舒适度等“亚洲方式”,成为指导地区国家关系重要准则。经过长期摸索实践,中国和东盟从东亚文明中汲取智慧,以开放包容理念引领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平等协商推进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以包容心态构建开放而非排他的朋友圈,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走出了一条长期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
协力迎挑战,规划共建五大家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中国东盟合作面临严峻压力挑战。中国东盟合作的宝贵经验是双方共同财富,值得珍惜和保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共建“五大家园”(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友好家园),为双方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目标。
共护和平。和平是合作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国东盟最大共同利益。做地区和平建设者和守护者,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挑战。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促进高层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政治和战略指引。维护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框架,支持东盟中心地位,构建基于《联合国宪章》原则和国际法的国际体系。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推动全面协作,通过东盟主导的机制深化政治和安全合作。
共守安宁。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孤岛,普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共同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合作基础上,落实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更好应对未来卫生突发事件挑战。加强战略对话与务实合作,深化防务、反恐、海上联合搜救、打击跨国犯罪、灾害管理等领域合作。加强人权交流与合作,开展建设性接触和真诚对话。共同维护南海稳定,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共促繁荣。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全球发展倡议契合东盟各国发展需要,可与《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协同增效,推动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挑战,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支持建立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加强减贫领域交流合作,促进均衡包容发展。全面有效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提质升级,探索绿色经济发展,培育合作新增长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欢迎东盟国家参与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提高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水平。推进东盟印太展望优先领域合作,加强战略互信和合作共赢。合作提高本地区供应链联通性和韧性,探索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交流,开展和平利用核能、气象等其他领域务实合作。
共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对话,加强政策沟通和经验分享,对接可持续发展规划。支持实施《东盟跨境雾霾污染协议》,共同推动区域能源转型,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分享。加强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合作,为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加强自然资源数据与技术共享,探索合作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加强灾害管理能力建设和应对协调合作。增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合作活力,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共建友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用好地区多元文化特色和优势。积极恢复人员往来,继续推进文化、旅游、智库、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促进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著眼双方青年和未来,加强教育领域官方交流,强化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增加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名额,继续落实“未来之桥”中国-东盟青年领导人研修计划。建立中国-东盟体育对话合作机制,深化体育领域互利合作,在国际体育领域加强沟通协调。
(作者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FxljyKVmtPcJZoJm520VLkmr0eKk3QXG8Hj.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