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将中国作为首要战略对手并全面遏制打压,激起中国的强烈反对,双边关系跌至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谷,不仅“新冷战”阴云笼罩,而且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也在升高。今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再接触”的特点,两国外交沟通明显增多,但结构性的矛盾难以改变。美国政府只有改变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并与中国探索新时期正确相处之道,两国关系才有可能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文| 北京 张文宗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导致中美关系陷入低谷
美国依仗霸权地位和超强实力对中国进行打压遏制,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祭出的手段层出不穷。政治上,美国以“维护人权、捍卫自由民主为名”,不断插手中国的国内事务,特别是支持包括“台独”在内的各股分裂势力,抹黑中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中国政治安全。经济上,美国对华大搞脱钩断链,对中国出口美国的3,000多亿美元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并不断扩大对华出口管制的范围,限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干扰科技人员交流,试图在国际经济中推动“去中国化”,以放慢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速度。军事和安全上,美国不断散布中国军事扩张和“武统”台湾的不实论调,纠结盟友在西太平洋地区调兵遣将,不仅增加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和抵近侦察,还将先进的远程打击武器、无人作战装备部署到中国周边,强化对中国的围堵、威慑和胁迫。外交上,美国拼凑各种“小圈子”、构建“小机制”、制定“小规则”,试图孤立中国。除了提升与西方盟友的关系外,美国还积极拉拢包括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施“楔子战略”,试图损害中国的周边安全,并削弱中国的外交影响力。
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引发了美国的焦虑和怨恨。自认为霸权地位及特权受到威胁的美国精英,遂形成集体共识,接连出台遏制中国的政策。为了完成从“接触”政策到“竞争”政策的转型,美国政府在国内外发起了密集的反华动员。以《国家安全战略》为指引,美国国安会、国务院、国防部、商务部、司法部、中情局等机构开展了密切的对华政策协调;国会在涉及中国台湾、香港、新疆、高科技、军事等议题上出台系列法律,监督行政当局的政策;智库竞相抛出“有效与中国竞争”的政策报告,为政府出谋划策;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国时遵循“政治正确”,散布大量涉及中国的虚假信息;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受政客的煽动也支持政府的遏华行动,特别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在国际上,美国通过劝说、胁迫、拉拢、利诱等方式让自己的盟国和部分伙伴国加入到围堵和孤立中国的行动中来。
美国单方面挑起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事端,对中国实行全面遏制打压,是中美建交以来从未有过的,这导致近年来中美官方对话减少、经贸关系受损、社会民意对立、军事冲突风险上升。同时在美国的影响下,中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面对美方不断升级的挑衅和打压行为,中方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正当的反制,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美之间出现目前的局面,是中方不愿看到的,责任完全在美方。
中美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
拜登执政以来,中美博弈仍非常激烈,但呈现出与特朗普时期不同的态势。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包含投资国内、联合盟友、与中俄竞争的“三点论”,在对华政策上也有“竞争、对抗、合作”的“三分法”。拜登政府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上注重“激烈竞争”和“管理竞争”,试图在不引发军事冲突和全面对抗的前提下,通过遏制行动逐步扩大相对于中国的战略优势,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地“竞赢”中国。
因此,拜登政府在国内完成了基建、科技、民生的立法,在国际上巩固了与同盟之间的关系,在多个领域出台了遏制中国的政策之后,开始重视与中国的接触,以免中国从对手变成敌人。中国在坚决反击美国霸权行为的同时,也重视稳定与美国的关系。中方对美政策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希望美方采取实际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轨道。
2022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巴厘岛会晤并达成重要共识,共同强调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并同意保持经常联系。这次会晤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无人飞艇事件”的风波平息之后,中美加快了高层互动的频率。自今年6月以来,拜登政府先后派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商务部长雷蒙多等高级官员访华。中国邀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了多次会晤。这些对话机制的启动和恢复,体现了两国稳定双边关系、管控竞争、避免冲突对抗的政治意愿。
美国主动与中国重新接触并发起外交攻势,有国内政治和外交运筹等多重考虑。首先,拜登政府希望适度稳定中美经贸关系,以抑制国内通胀和消弭选民的不满,为在明年大选中赢得连任创造更好条件。其次,与中国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既可以呼应民主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为其大规模补贴美国新能源产业提供合法性,又可以继续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展现领导力。再次,寻求中美两军建立“护栏”,有助于避免擦枪走火。2022年8月,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窜访台湾后,中国加大了反“台独”和反外部势力干涉的力度,并取消了中美两军对话,两军舰机对峙及爆发冲突的危险性显著上升。最后,在美国深度卷入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事冲突、美俄全面对抗的情况下,拜登也力图通过接触、威慑中国来阻止中俄结成对抗美国的联盟,避免陷入与中俄“两线作战”的困境。
因此,拜登政府调整对华政策是阶段性的、战术性的,并不代表美国改变全面遏制打压中国的战略。
中美关系重回正轨任重道远
虽然当前中美关系不似之前剑拔弩张,但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拜登政府的一些智囊认为美国的政策“放慢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因此很可能延续遏制中国的既定战略,这将使中美两国持续敌对,美国即便消耗大量的战略资源也无法“竞赢”中国。如果美国真有诚意管理好双边关系,就需要改变对中国认知出现的严重偏差,纠正错误的对华政策。
首先,中美应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探索“和平共处”之道。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共处”,拜登政府抛出“竞争性共存”,两者有一定交集之处,就是坚持不冲突不对抗,不以搞垮或击败对方为目标。有了这个前提,双方可以就红线、底线等问题充分沟通,同时在行动上保持战略克制和战术灵活性。中美两个大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保持庞大经贸关系、应对全球性挑战等领域有广泛共同利益,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中国愿与美国“共处”“共存”,但不会为此而容忍美国侵犯、削弱、消耗中国的行为。对于美国干涉内政、脱钩断链、围堵遏制等行径,中国必然反击和反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两国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为了促使美国尊重中国,中国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与美国的战略相持中保持更快发展速度和更高发展质量,最终以实力促使美国的尊重。
其次,美国政府应该言而有信,维护自身国际信誉。美国政府“说一套做一套”,不断违背自己做出的政治承诺,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应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落实不支持“台独”的承诺,从而为台海局势降温。中国坚决反对美国一些政客出于政治需要而煽动的反华躁动。美国2024年大选正进入热闹期,为了赢得更多选票,共和党政客抨击拜登政府“对华软弱”,鼓吹中美“再接触”政策无用。如果拜登在大选压力下被政治对手带节奏,转而与共和党比著对华强硬,不仅难以在国内政治上得分,反而会失去中国的信任。美国将中国作为国内问题替罪羊的做法,道德上有问题,政治上必然失败。
再次,中美应就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保持沟通,并尽量以合作而非竞争的思维展开协调。俄乌冲突已持续一年多,对俄乌双方和世界都造成巨大冲击,美国国内对政府军事援助乌克兰的政策也有颇多不满,美国对俄罗斯的这场代理人战争已难以为继。美国应在尊重各国主权、合理安全利益和关切的基础上,推动俄乌尽快停火止战、启动和谈,为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愿意也可以在劝和促谈、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战后重建等问题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最近,中美双方商定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包括“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两个工作组将定期、不定期举行会议,就经济、金融领域相关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有专家认为这是中美关系改善的迹象。将于11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2023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以成为中美加强沟通、管控热点问题、协调区域经济政策、开展全球治理合作的重要契机。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始终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健康稳定,相信两个大国能够排除万难,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相处之道。事实证明,中美关系阶段性缓和的势头需要延续下去,因为这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FbAxujyOnk8NiRcCWE6lafPy3PPENt5wvg2.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将中国作为首要战略对手并全面遏制打压,激起中国的强烈反对,双边关系跌至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谷,不仅“新冷战”阴云笼罩,而且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也在升高。今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再接触”的特点,两国外交沟通明显增多,但结构性的矛盾难以改变。美国政府只有改变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并与中国探索新时期正确相处之道,两国关系才有可能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文| 北京 张文宗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导致中美关系陷入低谷
美国依仗霸权地位和超强实力对中国进行打压遏制,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祭出的手段层出不穷。政治上,美国以“维护人权、捍卫自由民主为名”,不断插手中国的国内事务,特别是支持包括“台独”在内的各股分裂势力,抹黑中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中国政治安全。经济上,美国对华大搞脱钩断链,对中国出口美国的3,000多亿美元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并不断扩大对华出口管制的范围,限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干扰科技人员交流,试图在国际经济中推动“去中国化”,以放慢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速度。军事和安全上,美国不断散布中国军事扩张和“武统”台湾的不实论调,纠结盟友在西太平洋地区调兵遣将,不仅增加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和抵近侦察,还将先进的远程打击武器、无人作战装备部署到中国周边,强化对中国的围堵、威慑和胁迫。外交上,美国拼凑各种“小圈子”、构建“小机制”、制定“小规则”,试图孤立中国。除了提升与西方盟友的关系外,美国还积极拉拢包括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施“楔子战略”,试图损害中国的周边安全,并削弱中国的外交影响力。
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引发了美国的焦虑和怨恨。自认为霸权地位及特权受到威胁的美国精英,遂形成集体共识,接连出台遏制中国的政策。为了完成从“接触”政策到“竞争”政策的转型,美国政府在国内外发起了密集的反华动员。以《国家安全战略》为指引,美国国安会、国务院、国防部、商务部、司法部、中情局等机构开展了密切的对华政策协调;国会在涉及中国台湾、香港、新疆、高科技、军事等议题上出台系列法律,监督行政当局的政策;智库竞相抛出“有效与中国竞争”的政策报告,为政府出谋划策;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国时遵循“政治正确”,散布大量涉及中国的虚假信息;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受政客的煽动也支持政府的遏华行动,特别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在国际上,美国通过劝说、胁迫、拉拢、利诱等方式让自己的盟国和部分伙伴国加入到围堵和孤立中国的行动中来。
美国单方面挑起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事端,对中国实行全面遏制打压,是中美建交以来从未有过的,这导致近年来中美官方对话减少、经贸关系受损、社会民意对立、军事冲突风险上升。同时在美国的影响下,中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面对美方不断升级的挑衅和打压行为,中方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正当的反制,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美之间出现目前的局面,是中方不愿看到的,责任完全在美方。
中美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
拜登执政以来,中美博弈仍非常激烈,但呈现出与特朗普时期不同的态势。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包含投资国内、联合盟友、与中俄竞争的“三点论”,在对华政策上也有“竞争、对抗、合作”的“三分法”。拜登政府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上注重“激烈竞争”和“管理竞争”,试图在不引发军事冲突和全面对抗的前提下,通过遏制行动逐步扩大相对于中国的战略优势,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地“竞赢”中国。
因此,拜登政府在国内完成了基建、科技、民生的立法,在国际上巩固了与同盟之间的关系,在多个领域出台了遏制中国的政策之后,开始重视与中国的接触,以免中国从对手变成敌人。中国在坚决反击美国霸权行为的同时,也重视稳定与美国的关系。中方对美政策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希望美方采取实际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轨道。
2022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巴厘岛会晤并达成重要共识,共同强调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并同意保持经常联系。这次会晤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无人飞艇事件”的风波平息之后,中美加快了高层互动的频率。自今年6月以来,拜登政府先后派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商务部长雷蒙多等高级官员访华。中国邀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了多次会晤。这些对话机制的启动和恢复,体现了两国稳定双边关系、管控竞争、避免冲突对抗的政治意愿。
美国主动与中国重新接触并发起外交攻势,有国内政治和外交运筹等多重考虑。首先,拜登政府希望适度稳定中美经贸关系,以抑制国内通胀和消弭选民的不满,为在明年大选中赢得连任创造更好条件。其次,与中国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既可以呼应民主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为其大规模补贴美国新能源产业提供合法性,又可以继续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展现领导力。再次,寻求中美两军建立“护栏”,有助于避免擦枪走火。2022年8月,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窜访台湾后,中国加大了反“台独”和反外部势力干涉的力度,并取消了中美两军对话,两军舰机对峙及爆发冲突的危险性显著上升。最后,在美国深度卷入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事冲突、美俄全面对抗的情况下,拜登也力图通过接触、威慑中国来阻止中俄结成对抗美国的联盟,避免陷入与中俄“两线作战”的困境。
因此,拜登政府调整对华政策是阶段性的、战术性的,并不代表美国改变全面遏制打压中国的战略。
中美关系重回正轨任重道远
虽然当前中美关系不似之前剑拔弩张,但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拜登政府的一些智囊认为美国的政策“放慢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因此很可能延续遏制中国的既定战略,这将使中美两国持续敌对,美国即便消耗大量的战略资源也无法“竞赢”中国。如果美国真有诚意管理好双边关系,就需要改变对中国认知出现的严重偏差,纠正错误的对华政策。
首先,中美应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探索“和平共处”之道。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共处”,拜登政府抛出“竞争性共存”,两者有一定交集之处,就是坚持不冲突不对抗,不以搞垮或击败对方为目标。有了这个前提,双方可以就红线、底线等问题充分沟通,同时在行动上保持战略克制和战术灵活性。中美两个大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保持庞大经贸关系、应对全球性挑战等领域有广泛共同利益,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中国愿与美国“共处”“共存”,但不会为此而容忍美国侵犯、削弱、消耗中国的行为。对于美国干涉内政、脱钩断链、围堵遏制等行径,中国必然反击和反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两国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为了促使美国尊重中国,中国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与美国的战略相持中保持更快发展速度和更高发展质量,最终以实力促使美国的尊重。
其次,美国政府应该言而有信,维护自身国际信誉。美国政府“说一套做一套”,不断违背自己做出的政治承诺,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应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落实不支持“台独”的承诺,从而为台海局势降温。中国坚决反对美国一些政客出于政治需要而煽动的反华躁动。美国2024年大选正进入热闹期,为了赢得更多选票,共和党政客抨击拜登政府“对华软弱”,鼓吹中美“再接触”政策无用。如果拜登在大选压力下被政治对手带节奏,转而与共和党比著对华强硬,不仅难以在国内政治上得分,反而会失去中国的信任。美国将中国作为国内问题替罪羊的做法,道德上有问题,政治上必然失败。
再次,中美应就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保持沟通,并尽量以合作而非竞争的思维展开协调。俄乌冲突已持续一年多,对俄乌双方和世界都造成巨大冲击,美国国内对政府军事援助乌克兰的政策也有颇多不满,美国对俄罗斯的这场代理人战争已难以为继。美国应在尊重各国主权、合理安全利益和关切的基础上,推动俄乌尽快停火止战、启动和谈,为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愿意也可以在劝和促谈、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战后重建等问题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最近,中美双方商定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包括“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两个工作组将定期、不定期举行会议,就经济、金融领域相关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有专家认为这是中美关系改善的迹象。将于11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2023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以成为中美加强沟通、管控热点问题、协调区域经济政策、开展全球治理合作的重要契机。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始终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健康稳定,相信两个大国能够排除万难,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相处之道。事实证明,中美关系阶段性缓和的势头需要延续下去,因为这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FbAxujyOnk8NiRcCWE6lafPy3PPENt5wvg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