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香港的传统经济支柱之一。经历新冠疫情冲击之后,访港旅客人次持续上升,香港旅游业正稳步走向复苏。趁著当前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利好措施,应通过充分挖掘“五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新的特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配套措施,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港旅游消费,为香港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文|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姚柏良
发展“五色”旅游是带动旅游业的新路径
特区政府继“开心香港”的宣传活动后,近日推出“香港夜缤纷”,透过一连串的活动和优惠,带动夜出行,刺激夜消费,激活夜经济,让市民和旅客体会到香港晚上的城市夜色和都会魅力。这对香港的整体形象宣传,以至吸引更多旅客访港,都可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2月全面通关后,香港旅游业稳步走向复苏。今年8月的数据显示,香港入境旅客人次已恢复至疫情前七成。然而,旅游业的全面复苏仍受制于人手不足、航班运力尚未完全恢复等因素。另外,邻近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旅客的消费模式和需求出现显著转变。据香港旅发局公布的访港旅客趋势显示,以购物为目的的出行,从疫前的27%下降至疫后19%;16-25岁的青年游客对本土文化和户外探索的兴趣,分别由疫前的5%和1%攀升至18%和11%。故此,政府和业界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倍努力,善用和发掘香港丰富的旅游资源,满足旅客的新需求,才能回应好新挑战。
事实上,香港十八区从不乏历史文化景点,郊区也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美景。笔者一直倡议政府和业界发掘更多“五色”旅游产品,让旅客感受到香港“处处是景点”,提供“全域旅游”的体验。然而,制定这些产品和路线并非一蹴而就,如何挖掘“五色”潜力,善用“五色”资源,协同业界共同推动,需要细致、系统地规划及部署。
“五色”旅游资源潜力尚待发掘
“五色”旅游包括:绿色生态游、蓝色海上游、古色文化古迹游、夜色观光游及红色历史游。其中绿色生态游可将香港的郊野公园、地质公园、海岸公园及湿地公园等自然美景纳入;蓝色旅游指维多利亚港、维港海滨、海岛和海岸线、岛屿和海滩等;古色文化古迹游顾名思义,将香港的历史建筑、公私营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围村文化等纳入;夜色观光游包括海滨夜景、夜间演艺、酒吧、庙街及女人街等传统夜色“蒲点”等;而过往被人忽略的红色旅游,香港亦有不少资源,海防遗迹、东江纵队抗战历史古迹、民族英雄及伟人遗迹都是例子。
虽然“五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其潜力尚待发掘。以古迹为例,香港拥有近1,500个已评级的古迹,都是宝贵的古色资源,有部份更有极大的旅游价值。可是,政府部门多以保护的角度去保存古迹,少有从旅游角度出发,释放其旅游价值,导致不少珍贵的古迹被闲置。以位于高街2号的“旧精神病院”为例,这座香港罕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记载了香港精神病院的历史,更有民间“鬼屋”的传说。立面后是政府的社区综合大楼,已配有保安员当值,管理上不存在大问题。但立面大门一直紧锁,游人不能入内参观打卡。直至早前笔者在立法会提出质询要求开放立面,政府从善如流,才于9月底开放立面予公众参观。笔者相信,类似古迹未被善用的情况,并不罕见。
又以绿色资源为例,香港的郊野公园深受旅客欢迎。去年世界级桌球手奥苏利云(Ronnie O'Sullivan)来港参加世界桌球大师赛,也特别抽空在港跑山径。但香港郊野公园设施欠缺旅游配套,例如洗手间数目不足、郊野通讯网络不稳定,目前24个郊野公园只设有8间旅客中心。
蓝色资源方面,近年维港的海滨工程相继落成,单计港岛就连接了7.4公里海滨,但整体设计只是休闲散步之用,没有结合太多商业元素,也未打造成吸引市民和游客娱乐休憩的场景。康文署管理42个泳滩,虽然不少都被列为旅游胜地,但署方只将海滩定位为市民游泳的地方,没有考虑商业或旅游元素,只提供最基本的小食亭,供租用的游泳玩乐设施也只是基本配置,更别提在沙滩举办体育或盛事活动。
此外,康文署管理的博物馆,虽受旅客欢迎,但其预约导赏服务仅提供给非牟利团体,旅行社无法预约,令同业难以订制相关旅游产品。以上这些都是“五色”旅游资源未能善用的具体例子。
发展“五色”旅游的三点建议
对于善用香港现有“五色”旅游资源、在短期内打造更多宜游的“五色”旅游景点,笔者有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五色旅游统筹工作小组”,透过改善软硬件的配套,发掘和善用既有的“五色”旅游资源;二是设立“五色旅游鼓励计划”,鼓励业界制定更多旅游产品向旅客推广;三是推行“五色导赏员培训计划”,为旅客提供更专业的导赏服务和深度体验。
一是成立“五色旅游统筹工作小组”。建议政府成立一个跨部门的“五色旅游统筹工作小组”,各部门系统化梳理具旅游潜力的“五色”旅游资源,并联同旅游业界,共同评估其旅游价值,列出优先次序,改善旅游资源的周边配套,方便游客频繁到访。就其具体政策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方向。
蓝色资源方面,政府应善用维港这一天然大背景,在海滨引入商业元素,增加餐饮设施,定期举办表演或体育活动;在合适的地方或偏远外岛加建码头设施,形成水路码头交通网络,促进跳岛游、水线游发展。渔护署和海事处需拆墙松绑,促进船游和休闲渔业发展。
绿色资源方面,改善行山径的通讯网络;在热门的郊野公园加建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多自然生态资讯;在郊野公园加建历奇及户外探索游戏设施;重视湿地及红树林等天然资源,建立集保育、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度假场景,推动生态旅游向自然课堂、体育健康、养生休闲等多业态发展。
古色文化古迹方面,应增加古迹的开放程度,古迹办及康文署的博物馆应与旅游业界加强合作,为旅行社创造订制相关旅游产品的空间;设立鼓励机制,加强古迹保育之余,鼓励私人古迹开放参观及提供导赏。
夜色资源方面,政府推出的“香港夜缤纷”,涵盖优惠出行、优惠餐单、优惠夜戏、优化步行街、夜间节庆及大型活动等,为市民和旅客提供夜间游历和美食体验,是激活香港夜经济的一个起点。笔者希望政府能将受欢迎的活动恒常化,优化“幻彩咏香江”,重视西九文化区、维多利亚港等与香港IP紧密相关的景点,保存霓虹灯闪耀的传统香港夜景,用光影讲述夜香港。
红色资源方面,将伟人足迹、海防历史、抗战史迹等纳入中小学生户外课堂,开展大湾区青少年双向研学;重视海防遗址,结合海防博物馆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海防遗迹,系统规划海防教育旅游路线,促进文体旅游局、教育局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共同打造海防文化游。
二是出台“五色”旅游鼓励计划。在挖掘资源后,政府应与业界紧密合作,善用旅行社的销售网络及专业视角,让“五色”旅游资源成为各种特色旅游产品,丰富香港的旅游内涵。今年8月,政府联同香港旅游业议会推出“创意.深度游”行程设计比赛,主题涵盖国家历史、绿色生态、水上资源、文化古迹、潮流文化及另类旅游体验,便是不错的尝试。除设计路线外,政府还应更进一步,支援业界打造产品,如参考现时“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后续加码设立“五色旅游奖励计划”,鼓励同业在市场推出不同的“五色”深度游路线,吸引市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五色”香港,拓宽、加深对香港的理解。
同时,旅发局配合推出“五色”旅游宣传,继续以游客信息获取渠道为导向,通过影视作品、KOL、Instagram及小红书等平台,推广香港的“五色”旅游资源,向外包装和宣传景点路线,并且协助业界推销相关产品,透过新的“五色”旅游产品吸引旅客多次访港。
三是推出“五色导赏员培训计划”。深度游与专业导赏服务相辅相成。深度游要“落地”、要普及,业界需要配备更多具备“五色”旅游导赏能力的导游。故此,建议政府和业界合作推出“五色导赏员培训计划”,透过短期课程,除鼓励现有导游提升专业导赏水平外,亦可让有兴趣的市民参与,吸引有心人入行,让普通市民有机会成为讲好香港故事的一员。同时通过体验导赏员的工作,培养市民入行兴趣,充实深度游前线力量。除此之外,政府可建立“五色”旅游资讯平台,方便旅客寻找心仪的“五色”旅游产品和导赏服务,为深度游的旅客提供更合适的选择。
无可否认,在这个旅游者定义旅游业的时代,旅游资源需走出原本的条条框框,吸纳日常生活的细微,成为在地化的生活景观。因此,传统旅游语境下的地标建筑、景区景点,文艺气息浓厚的音乐厅、美术馆,秘境之中的大海、田园、乡村、高山,甚至偏街小巷的食肆、酒馆、咖啡厅,都可成为“五色”旅游取之不竭的源头,持续助力香港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0HSKVHWje6T4KvwMpKbi382OWTxbHfHLyjb.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香港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香港的传统经济支柱之一。经历新冠疫情冲击之后,访港旅客人次持续上升,香港旅游业正稳步走向复苏。趁著当前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利好措施,应通过充分挖掘“五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新的特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配套措施,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港旅游消费,为香港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文|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姚柏良
发展“五色”旅游是带动旅游业的新路径
特区政府继“开心香港”的宣传活动后,近日推出“香港夜缤纷”,透过一连串的活动和优惠,带动夜出行,刺激夜消费,激活夜经济,让市民和旅客体会到香港晚上的城市夜色和都会魅力。这对香港的整体形象宣传,以至吸引更多旅客访港,都可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2月全面通关后,香港旅游业稳步走向复苏。今年8月的数据显示,香港入境旅客人次已恢复至疫情前七成。然而,旅游业的全面复苏仍受制于人手不足、航班运力尚未完全恢复等因素。另外,邻近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旅客的消费模式和需求出现显著转变。据香港旅发局公布的访港旅客趋势显示,以购物为目的的出行,从疫前的27%下降至疫后19%;16-25岁的青年游客对本土文化和户外探索的兴趣,分别由疫前的5%和1%攀升至18%和11%。故此,政府和业界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倍努力,善用和发掘香港丰富的旅游资源,满足旅客的新需求,才能回应好新挑战。
事实上,香港十八区从不乏历史文化景点,郊区也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美景。笔者一直倡议政府和业界发掘更多“五色”旅游产品,让旅客感受到香港“处处是景点”,提供“全域旅游”的体验。然而,制定这些产品和路线并非一蹴而就,如何挖掘“五色”潜力,善用“五色”资源,协同业界共同推动,需要细致、系统地规划及部署。
“五色”旅游资源潜力尚待发掘
“五色”旅游包括:绿色生态游、蓝色海上游、古色文化古迹游、夜色观光游及红色历史游。其中绿色生态游可将香港的郊野公园、地质公园、海岸公园及湿地公园等自然美景纳入;蓝色旅游指维多利亚港、维港海滨、海岛和海岸线、岛屿和海滩等;古色文化古迹游顾名思义,将香港的历史建筑、公私营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围村文化等纳入;夜色观光游包括海滨夜景、夜间演艺、酒吧、庙街及女人街等传统夜色“蒲点”等;而过往被人忽略的红色旅游,香港亦有不少资源,海防遗迹、东江纵队抗战历史古迹、民族英雄及伟人遗迹都是例子。
虽然“五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其潜力尚待发掘。以古迹为例,香港拥有近1,500个已评级的古迹,都是宝贵的古色资源,有部份更有极大的旅游价值。可是,政府部门多以保护的角度去保存古迹,少有从旅游角度出发,释放其旅游价值,导致不少珍贵的古迹被闲置。以位于高街2号的“旧精神病院”为例,这座香港罕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记载了香港精神病院的历史,更有民间“鬼屋”的传说。立面后是政府的社区综合大楼,已配有保安员当值,管理上不存在大问题。但立面大门一直紧锁,游人不能入内参观打卡。直至早前笔者在立法会提出质询要求开放立面,政府从善如流,才于9月底开放立面予公众参观。笔者相信,类似古迹未被善用的情况,并不罕见。
又以绿色资源为例,香港的郊野公园深受旅客欢迎。去年世界级桌球手奥苏利云(Ronnie O'Sullivan)来港参加世界桌球大师赛,也特别抽空在港跑山径。但香港郊野公园设施欠缺旅游配套,例如洗手间数目不足、郊野通讯网络不稳定,目前24个郊野公园只设有8间旅客中心。
蓝色资源方面,近年维港的海滨工程相继落成,单计港岛就连接了7.4公里海滨,但整体设计只是休闲散步之用,没有结合太多商业元素,也未打造成吸引市民和游客娱乐休憩的场景。康文署管理42个泳滩,虽然不少都被列为旅游胜地,但署方只将海滩定位为市民游泳的地方,没有考虑商业或旅游元素,只提供最基本的小食亭,供租用的游泳玩乐设施也只是基本配置,更别提在沙滩举办体育或盛事活动。
此外,康文署管理的博物馆,虽受旅客欢迎,但其预约导赏服务仅提供给非牟利团体,旅行社无法预约,令同业难以订制相关旅游产品。以上这些都是“五色”旅游资源未能善用的具体例子。
发展“五色”旅游的三点建议
对于善用香港现有“五色”旅游资源、在短期内打造更多宜游的“五色”旅游景点,笔者有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五色旅游统筹工作小组”,透过改善软硬件的配套,发掘和善用既有的“五色”旅游资源;二是设立“五色旅游鼓励计划”,鼓励业界制定更多旅游产品向旅客推广;三是推行“五色导赏员培训计划”,为旅客提供更专业的导赏服务和深度体验。
一是成立“五色旅游统筹工作小组”。建议政府成立一个跨部门的“五色旅游统筹工作小组”,各部门系统化梳理具旅游潜力的“五色”旅游资源,并联同旅游业界,共同评估其旅游价值,列出优先次序,改善旅游资源的周边配套,方便游客频繁到访。就其具体政策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方向。
蓝色资源方面,政府应善用维港这一天然大背景,在海滨引入商业元素,增加餐饮设施,定期举办表演或体育活动;在合适的地方或偏远外岛加建码头设施,形成水路码头交通网络,促进跳岛游、水线游发展。渔护署和海事处需拆墙松绑,促进船游和休闲渔业发展。
绿色资源方面,改善行山径的通讯网络;在热门的郊野公园加建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多自然生态资讯;在郊野公园加建历奇及户外探索游戏设施;重视湿地及红树林等天然资源,建立集保育、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度假场景,推动生态旅游向自然课堂、体育健康、养生休闲等多业态发展。
古色文化古迹方面,应增加古迹的开放程度,古迹办及康文署的博物馆应与旅游业界加强合作,为旅行社创造订制相关旅游产品的空间;设立鼓励机制,加强古迹保育之余,鼓励私人古迹开放参观及提供导赏。
夜色资源方面,政府推出的“香港夜缤纷”,涵盖优惠出行、优惠餐单、优惠夜戏、优化步行街、夜间节庆及大型活动等,为市民和旅客提供夜间游历和美食体验,是激活香港夜经济的一个起点。笔者希望政府能将受欢迎的活动恒常化,优化“幻彩咏香江”,重视西九文化区、维多利亚港等与香港IP紧密相关的景点,保存霓虹灯闪耀的传统香港夜景,用光影讲述夜香港。
红色资源方面,将伟人足迹、海防历史、抗战史迹等纳入中小学生户外课堂,开展大湾区青少年双向研学;重视海防遗址,结合海防博物馆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海防遗迹,系统规划海防教育旅游路线,促进文体旅游局、教育局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共同打造海防文化游。
二是出台“五色”旅游鼓励计划。在挖掘资源后,政府应与业界紧密合作,善用旅行社的销售网络及专业视角,让“五色”旅游资源成为各种特色旅游产品,丰富香港的旅游内涵。今年8月,政府联同香港旅游业议会推出“创意.深度游”行程设计比赛,主题涵盖国家历史、绿色生态、水上资源、文化古迹、潮流文化及另类旅游体验,便是不错的尝试。除设计路线外,政府还应更进一步,支援业界打造产品,如参考现时“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后续加码设立“五色旅游奖励计划”,鼓励同业在市场推出不同的“五色”深度游路线,吸引市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五色”香港,拓宽、加深对香港的理解。
同时,旅发局配合推出“五色”旅游宣传,继续以游客信息获取渠道为导向,通过影视作品、KOL、Instagram及小红书等平台,推广香港的“五色”旅游资源,向外包装和宣传景点路线,并且协助业界推销相关产品,透过新的“五色”旅游产品吸引旅客多次访港。
三是推出“五色导赏员培训计划”。深度游与专业导赏服务相辅相成。深度游要“落地”、要普及,业界需要配备更多具备“五色”旅游导赏能力的导游。故此,建议政府和业界合作推出“五色导赏员培训计划”,透过短期课程,除鼓励现有导游提升专业导赏水平外,亦可让有兴趣的市民参与,吸引有心人入行,让普通市民有机会成为讲好香港故事的一员。同时通过体验导赏员的工作,培养市民入行兴趣,充实深度游前线力量。除此之外,政府可建立“五色”旅游资讯平台,方便旅客寻找心仪的“五色”旅游产品和导赏服务,为深度游的旅客提供更合适的选择。
无可否认,在这个旅游者定义旅游业的时代,旅游资源需走出原本的条条框框,吸纳日常生活的细微,成为在地化的生活景观。因此,传统旅游语境下的地标建筑、景区景点,文艺气息浓厚的音乐厅、美术馆,秘境之中的大海、田园、乡村、高山,甚至偏街小巷的食肆、酒馆、咖啡厅,都可成为“五色”旅游取之不竭的源头,持续助力香港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0HSKVHWje6T4KvwMpKbi382OWTxbHfHLyj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