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河湾,勾勒河两岸,擘画双园区,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的大引擎。国务院日前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并于8月29日正式公布,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画龙点睛”。
文| 本刊记者 冯琳
推进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的基础性文件
发源于深圳梧桐山的深圳河,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深圳和香港,最终注入深圳湾,其入海口段弯曲呈S形,河流围套之处即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里既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又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又包括福田保税区和皇岗口岸片区;香港园区面积0.87平方公里。
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令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小土地蕴藏著巨大的能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圳市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河套规划》,由国务院正式公开发布。
9月5日,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解读指出,《河套规划》是推进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定位、两阶段目标、四方面布局、四项重大任务、若干保障措施。
三大定位,指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两阶段目标,提出以2025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紧密衔接香港园区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时序,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分阶段推进深圳园区建设。四方面布局,即区域联动格局、区内空间布局、分区监管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四项重大任务,主要包括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若干保障措施,包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合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
郭兰峰表示,《河套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深圳市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有利于香港将自身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优势与珠三角地区完备产业链深度衔接,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助推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发展;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量身定制”差别化政策设计
近年来,中央先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随著本次《河套规划》印发,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更加清晰完善。
“在战略定位上,这四个平台各有侧重,特色各异。”郭兰峰指出,河套在四个平台里面积最小,但其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有效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相关部门在研究谋划任务安排、政策举措方面也为其作了“量身定制”的差别化设计。比如,明确对实施特定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域人员进出、货物流动实行“一线”“二线”分线管理,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创造高度衔接香港及国际的科研制度环境等等。
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河套规划》对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涉及人员进出、货物管理、资金和数据跨境流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触及深港两地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
海关总署副署长答本刊记者问时指出,在合作区实行分线管理制度是《河套规划》的核心制度,要求依托深圳福田保税区现有的管理设施和条件,建立产业、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制度,实行“一、二线”分线管理,目的是为了便利科研人员、相关货物物品的跨境流动。海关监管区域与香港之间设为“一线”,实行口岸管理;海关监管区域与关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为“二线”,实行通道管理。
除了人员和货物进出方面的新举措外,另据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在发布会上介绍,在科研资金跨境流动方面,将针对深圳园区企业制定便利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的支持政策,推动组建河套合作区双币早期母基金及系列子基金,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科创领域;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启动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探索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等国际信息通信设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快速受理、授权、确权、维权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高水平打造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目前已在深交所设立成立。
创造高度衔接香港及国际的科研制度环境——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香港期待以创新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双方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了迫切需求。
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林新介绍说,科技部高度重视内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从2004年开始,双方就建立了科技合作委员会机制,在科技政策衔接、科技项目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措施。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3个基础前沿类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向香港开放;中央财政科研经费过境支持香港科技发展,试点为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科研使用提供便利;推动实现13万余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香港开放共享……
借《河套规划》发布契机,科技部将在区域科技创新整体布局中加大对合作区的支持力度,支持深港在科技项目、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国际技术转移等各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深港两地、为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覃伟中亦表示,下一步,深圳市将著力激发跨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活力,对接香港以及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实行同行评议制、项目经理制、经费包干制等国际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对重大科技问题实行全球揭榜,探索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白名单”制备案管理,加快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通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打造一批研发服务平台、产业中试转化基地,努力让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功试验、转化。
“一园两区”协同推进、并肩前行
对于《河套规划》落地实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感谢中央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的大力支持,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的公布为港深两地在创科发展的合作注入了新动力、将其推上了新阶梯。
事实上,过去数年,港深两地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已取得良好进展。据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7月,香港科技园公司已在深圳园区推出“大湾区创科快线”,专为香港和内地创科企业在业务发展方面提供支援服务。位处深圳园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经逐步开始运作。
去年10月,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指出,会研究加快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并优化其功能。现时香港园区第一期规划已初步完成,总面积达1,000万平方呎,第一期的首三座大楼将于2024年年底开始陆续落成。与此同时,将规划具有不同产业主题的片区,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区、产学研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新科技先进制造区,以及人才住宿区、商业和附属设施等等。
香港特区政府还于去年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愿景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订下发展方向和重点策略。“《河套规划》关于中试转化的发展定位,重点提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以及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这跟《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的内容以及香港园区会聚焦的产业,实在是不谋而合。”陈国基称。
《河套规划》出台后,一河两岸的香港园区与深圳园区如何更好衔接互动、深度合作发展?陈国基指出,香港具备国际化和坚实的创科基础等优势,包括五所位列全球前100名的大学和国内外机构承认的临床试验基地等,可以汇聚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为内地提供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交易、融资和法律调解等服务。就两地园区的衔接而言,除了政府层面继续在联合专责小组保持紧密沟通外,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公司董事局,成员包括由深圳提名的代表,一直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公司保持联系,就园区发展、产业链安排等密切沟通。
陈国基表示,香港特区会继续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深圳携手并肩,协同推动合作区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科高质量发展,将合作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尤其是在“一区两园”的基础上,在软件方面争取落实促进各项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措施,让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汇聚深港两地优势,实现创科深度合作的桥头堡。此外,为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方向,除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之外,香港特区政府亦会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的发展,为推动香港科技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9月7日上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迎来新动作,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盛大开园,首批20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这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当天,2023年新引进项目集中签约暨新落成项目集中入驻活动举行。此为《河套规划》发布后,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举办的首场重磅活动,也是合作区自2017年规划建设以来规模最大的项目签约入驻活动,共有40个科研项目批量落地,集中发布了75项科技创新成果。
放眼望去,国家重要科研机构、高校、前沿科技企业等各项科创资源正在河套加速汇聚,源源不断地释放科技创新的强大势能。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Q2i4brVPf4ttRHlt1ADdl2icZZjp1p3qRNn.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