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者,何也?吴地出产的茱萸,就是吴茱萸。吴地者,何也?即今江苏省内的苏州,世以吴、越并称,吴是今之江苏省,越是今之浙江省。吴人,指苏州人;越人,指杭州人。

吴、越争霸的故事,大众耳熟能详。春秋时代,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遵范蠡献谋,献西施色诱吴王夫差,用十年时间,培殖国力,终于击败夫差,重登霸主之位。
吴、越两地,地灵人杰,孕育出很多名医。信手捻来,满清一朝,就有叶天士、吴有性、戴天章、余霖、吴鞠通、王孟英、雷丰、柳宝治等,赫赫有名。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内所指的就是吴地出产的吴茱萸。
中药以茱萸命名者有两二,其一是山茱萸,其二是吴茱萸。「山茱萸、吴茱萸,两皆名萸,实不相如。」两者虽同名为茱萸,却是两种不同科的植物,作用不同,不宜混淆。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的成熟果实,产山东等地,功能补肝肾、益精、敛汗、长于收敛行将散尽的元气、救顷刻于存亡之间。民初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了很多篇幅介绍此药运用方法。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皆用了山茱萸去补肝肾。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未成熟果实,产于吴地为「地道」,即我们所谓的地道药材。功能散寒、暖胃、止呕、止痛,用于入药,只采其未成熟的果实入药。

吴茱萸,其性温,气味雄烈,可以辟秽气,现代人喜欢在室内燃点香熏,其实这玩意,古人早已有之。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在朝中与大臣相议国事,燃点香熏,在渺渺轻烟中,商讨国事。慈禧的后宫,亦是经常燃点香熏,幽幽清香,渗人心脾。
吴茱萸、附子、乾姜、肉桂、桂枝、细辛等,同属温热药物,适用温通血脉,是近代「火神派」或「扶阳派」医者喜用药物,其实无论「火神派」或「扶阳派」的祖师爷,皆应算到东汉末名医长沙太守张张仲景头上,他才是最善用温热药的名师。
有人说:「古方治今病不相能。」意思是说用古人之方,不能治愈今人之病,此言差矣。实际情况是:「言不治者,未得其术也。」现时我们临床所处方药,很多已超过两千多年历史,仍行之有效,例如今天治疗新冠病毒肺炎方剂,很多都是来自张仲景的处方,例如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五苓散、小柴胡汤等。湖南省名中医熊继柏说:「从不开无汤头之方。」所谓汤头,是指古方。
严冬时节,很多人容易长冻疮,多与低温有关,气血不能达四肢末端,受寒而生冻疮。有些攀登雪山人士,冒险抢峰,换来代价肢体受寒而冻伤,肢节坏死,中医称为「脱疽」,相类于西医雷诺氏症,严重者需要截肢。

预防或治疗冻疮,可尝试以下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组成:当归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赤芍三钱、炙甘草三钱、大枣八粒、生姜三片、细辛一钱半、川木通二钱、吴茱萸二钱。

此方是出自一千八百年前,约公元204年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当归可补充身体内血液;吴茱萸、桂枝、细辛、生姜温暖身体;白芍中和温热药物的燥性,加强静脉回流;赤芍帮助血液的流通;炙甘草、大枣保护脾胃;川木通通利血脉,可令血流通至四肢末端,治疗冰疮、四肢冰冻及雷诺氏症。

木通只能用川木通,不用关木通,因关木通属马兜铃科植物,含有马兜铃酸,会导致肾功能受损(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及马兜铃亦含有马兜铃酸)。
吴茱萸,气味浓烈,对某部分人而言,容易引起呕吐,可以在使用前,以水洗濯多遍,减轻其浓烈之味,内服要注意用量,不能多用。
吴茱萸是有小毒的药物,如用到三钱以上,不但会头晕,严重者可能还出现视觉障碍,即是李时珍所说的「动火伤目」,不过停药后容易恢复。
外用将吴茱萸磨粉,与醋调和,外敷足底涌泉穴,引火归源,能降血压,并治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