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彭彦)9月23日东莞报道:9月23日,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大会邀请政商学界精英,深入探究全球供应链变局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业的路径,为进一步拓宽东莞制造业发展空间奉献。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出席并演讲,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 铿出席并演讲。
参加大会并演讲的还有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中国资讯通讯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卫华,澳大利亚 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及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
张军扩:我国制造业品质赶不上已开发国家
谈到当前经济情势及制造业高品质发展问题,张军扩指出,首先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回升的基础。 “从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前8月各项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整体上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特别是从8月当月的数据来看,企稳回升的态势更加明显”。

但他强调,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恢复回升的基础尚不牢靠,恢复回升不平稳、不平衡、不稳定,企业订单不足,利润下降,经营困难,信心不足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
“特别是展望未来,无论是国内需求成长面临的情势,或是外部需求成长面临的环境,我感觉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会继续承受向下的压力,为经济促发展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 ,促进制造业高品质发展,首先要求稳定和可持续的成长,经济增速既不能大起大落,也不能长期的偏离潜在的增长率”。
张军扩强调,当前,宏观政策支持的力道不仅不能放松,而且需要持续优化和加强。 此外,下一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切实把政策要求落实处,见到实效,以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第二,要著力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张军扩指出,创新既是制造业高品质发展的关键和短板,也是最大的机会和潜力。 “近年来东莞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创新发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力争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新 的进展,形成新的优势”。
张军扩建议东莞,一是要积极参与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强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对接与合作,紧密结合东莞制造业结构特征与提升技术 水平需要,充分发挥东莞科技创新基础好、应用场景多、制造业对科技服务需求大的优势条件,著力引进能够提升和改善产业薄弱环节的创新平台,进一步明确技术攻关的重点和目标,支持政府 创新的方式方法,要把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有效结合,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力争在涉及制造业高品质发展的若干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新的优势。
二是要进一步深化科学研究、教育、人事等方面的改革,完善科技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在优化科研环境方面走在前列,不断提升吸引和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的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 创新的潜力。
第三是要充分发挥东莞科技创新平台优势,进一步创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政策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紧密对接,增强科技研发的产业针对性,提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准。
四是要持续推动制造业的数位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 下一步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效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之上,持之以恒,抓好推进,特别是要在完善数位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制造业数据的联通与共享,支持企业内部设备数位化、智慧化 改造,强化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培养与引进,优化数位经济营商环境,健全数位经济治理能力这些方面,力争率先取得进展,作出示范本板,形成竞争优势。
五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品质提升。 他指出,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品质品质与一些已开发国家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并非是技术差距所导致的,而是由理念、意识、管理等等的差距所导致的。 透过转变理念意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高品质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同样是巨大的。
“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张军扩说,从制造业产品的种类上,我们可以说什么都有,甚至比发达国家还丰富,但要说品质好不好,好用不好 用往往还是赶不上像德国、日本等已开发国家。 “甚至有时候连一个小小的指甲刀,我们都认为德国的、日本的甚至韩国的比较好用”。
他以亲身经历举例,“几年前我曾经到一个汽车厂家的实验室调查,实验室的检测检验仪器几乎全一色进口,负责人也曾经在德国工作和生活多年,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国产的 仪器,他说国产的仪器确实是基本上都有,但就是不大好用,精度不够。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主要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材料问题,而是加工问题。他 说德国制造这些仪器的技工一般都有至少七八年的经验,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所以具有不少的技术诀窍,能够做到很高的精度。而我国的技工不仅高 水平技工严重短缺,而且往往乾不了几年就跳槽换得很快”。
张军扩指出,我国制造业在创造有利于大国工匠培养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政策环境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最后是要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特别是要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要求落实。
张军扩说,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制造业高品质发展,更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 “客观地讲,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和取得的成绩,主要还是集中在改善投资创业经营活动的便利化方面,而在一些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深层问题上,需要改进的空间还是 很大的”,他说。
张军扩说,民营经济是东莞经济的主力军,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对于东莞来讲是尤其重要。
他建议,一是要抓紧一些细化和具体化的政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实际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隐形壁垒,隐形歧视的问题,比如说及时制止违反中央精神的,针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不正确言论问题,像这些都是需要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举措 ”。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救济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与诉求,让企业真正看到变化,见到实效。 另外稳预期提信心,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能刮风,不能搞运动。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依照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办事,是公平、透明、稳定的政策和法治环境。
“总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不仅是进一步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途径,更是充分释放活力,促进新动能成长 和经济高品质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他说,无论是地区之间还是国家之间的发展竞争,说到底都是营商环境发展环境的竞争,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具竞争力, 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我们就不仅能够为我们所制定的各项战略部署,各项政策举措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贺铿:我国会进入8%左右成长的跨越发展期
贺铿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中,有短期问题也有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短期问题只能靠政策来解决,而长期问题、结构性问题必须透过改革来解决。

他认为,长期问题、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房地产和债务负担问题。
房地产方面,贺铿指出,第一,有债务突出的问题。 “几年前我做过测算,头部房地产企业几乎资产负债率超过90%。那是相当高了。所以现在暴露出来,有的房企动不动就是以千万亿计债务,非常严重”。
第二,房地产供应过剩。 在其看来,在空置房数量庞大的背景下,还想继续发展房地产市场是不明智的。
第三,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 贺铿称,“经过几个城市的测算,用世界通用的房价收入比来测算,我们的房价应该存在30%-40%的水分”,“不把这个泡沫慢慢降下来,鼓励大家去买 ,怎么买?谁去买?”
贺铿直言,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房价该涨就涨,该跌就跌,只有把泡沫挤下去,让真正需要房子且有购买能力的人群去购买,房地产市场才能够活跃起来。
“现在房地产最大的问题是现金流短缺,只有想办法把房子卖掉一些,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才能改善”。
他建议,第一,政府可以成立廉租房公司解决一部分没有购买能力,收入很低的人的租屋问题。 “连美国这样的已开发国家也是有廉租房的,因此政府掌握一部分廉租房,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鼓励企业,包括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买一部分房子当工作房。
第三,将农村宅基地和农民的房子私有化,可以自由买卖。 在其看来,这样有利于移工真正地市民化。 而城市的退休人员,也可以在乡村买房,种菜养花,呼吸新鲜空气。
贺铿强调,落实房住不炒,地方政府不能手抱琵琶半掩面,羞羞答答,“你没有能力解决房地产商的欠债问题,也没有义务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有让他想办法把空置 的房子卖掉,降价卖掉,房地产市场可以上来”。
他也强调,我国肯定不会衰落,也不会进入衰落期,“问题解决之后,我认为中国还应该有跨越式发展期,跨越式发展期就是8%左右增长速度,在这个问题上我是 赞成林毅夫教授的看法的”。
任爱光: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优势刻不容缓 制造业将是重点领域
工业与资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在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上表示,未来产业是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经济转型和高品质发展的新引擎。 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是规划未来的关键时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优势刻不容缓。 从发展方向上,制造业是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 从国内外情势来看,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赛道、新动能的关键,已成为各国竞争布局方向。 我国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多元的应用场景,未来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敖立:新时期工业互联网正展现巨大价值潜能
中国资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在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上表示,新时期工业互联网正展现巨大价值潜能,应用范围由行业龙头向中小企业快速普及、由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不断演进 ,并催生出新型研发范式、产业链供应链组织方式与产品服务经济,带动数位化协同应用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工业5G、AI正处于技术融合走向升级变革的关键期,加速由辅助环节(叠加应用)走向生产环节(融合优化),以工业大模型为代表的变革技术为未来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汪卫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如何将先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卫华出席并演讲。

汪卫华介绍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先进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一些经验。
第一,依托一流团队。 “我们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流的团队,把团队最新的成果快速转化成一些产业应用”,他举例说,这几年来,研究院一些团队已经孵化了大概四十几个公司,去年融资就接近8个亿,这些团队的市场估值已经达到四十亿亿。
第二,结合东莞市、大湾区一些新材料发展需求,产生集聚效应,把相关企业聚集到东莞,共同形成一些产业链。
第三,为企业提供服务。 “我们实验室有一流的材料科学领域的人才,它就像一个非常好的医院,能够为当地的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可以带著自己的痛点和问题来到实验室解决问题”。 “几年来,我们为东莞250多家企业提供了服务,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收入”。
他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人才,未来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国际化,有更多的国际人才加入实验室。 “我们希望能够利用大湾区联合的政策,产学研用来结合,共同推动广东大湾区新能源的发展”。
刘科:未来主要赛道是用碳中和来拉动中国经济
澳洲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及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出席并演讲。

刘科指出,目前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出口和内需遇到一定困难。 而投资方面,也不能再继续靠房地产和基础建设拉动经济,“这已经不具备科学性”。
他认为,每个三口之家一年排放40吨二氧化碳,我国14亿人口就是庞大的天量,而我国的太阳能、风能已经很便宜,电动车也走到世界前列。 因此,用碳中和来拉动中国经济将会是未来的主要赛道。
谈及中美竞争,刘科分析称,比较两国制造业成本后会发现,美国的劳动成本是我国的8倍,但土地成本,我国是美国的好几倍,“物流成本2倍,银行借贷 2.2倍,税收1.5倍,电价大概是美国的3倍,天然气价格是它的4倍左右”,他强调,“你再靠成本没办法竞争了,那就要靠创新,就要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
刘科表示,科技领域的创新,隐含著把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技术的过程,真正解决“卡脖子”的技术是这批人,因此,我们的人才引进的时候,不能纯粹考虑发文章的数量 ,写文章的人和解决“卡脖子”技术是两批人。
刘科认为,要靠企业家来培养企业家,光靠学者是不能培养出企业家的。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24/2IX2hSniHM795UZcSoyQxyqKkxr80CtHE7q.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