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发表“返本开新与中西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几点思考”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女生们,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是中华民族的又要是现代的,前者要求我们返本开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后者则意味著要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中西互鉴,从不同的文明中汲取养分,这两者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其中应有之意。
首先我们要返本开新,激活传统。
返本开新是文明史上的常见情景,特别是现代大国强国重要的文化特征,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剧烈,我们都感受到了科技商业的力量在深刻改变社会,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但越是这样,人们就越是想要回到自身历史和文明的源头,看看自己从哪来,想想自己的所来之处,是否还有著能给当下带来启示和活力的源泉。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更要去追寻那些有著恒定价值的东西。
历史上西方文明很多次回到古典的源头去寻找启示,开启新的思想,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2500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的注脚而已,文艺复兴是现代文化的萌生,可它最初却表现的像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活。19世纪的德国,很多文化巨人也把目光重新投向古希腊,黑格尔就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当今的欧美也有很多人在有意识激活古典的概念理解当下,比如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命题就被用来描述当代的大国关系。在法律体系中,大陆法系基本制度,例如《合同法》基本规则依然在延续两千年前的罗马法。中国也是如此,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人们也是不断回到先秦回到上古,回到我们文明的萌生处寻找启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先秦诸子一直就是后世思想的灵感源泉,商代一直是儒家不断发展的依归所在,宋明理学更是中华文化返本开新的典范。面对佛学的冲击,儒家士大夫从唐代的韩愈首创重建儒学,再到朱熹重返如今儒家经典理学,再到王阳明及宋明理学,儒学立足自身,返本开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而儒学中的经文经学特别是公羊学则在晚清危亡时期再度兴起,为有志之士的改良运动和和现代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的年代,国学大师(钱布)先生曾经说过:对待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要怀有温情与敬意。今天,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充分的自觉来挖掘弘扬先进传统,我们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以创造具有世代特色的新文化形态和思想成果。
返本开新,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和开放包容之中并不冲突矛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必然是返回中华文明的根本不断开出新形态、新内容和新成果的过程。我们还需要中西互鉴,创新超越,在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西互鉴,而要促进文明交流和中西互鉴就要实现三个超越:
一是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来都是发展的必由之路。罗素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文明就汲取了古代东方文明的营养。著名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经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无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以与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埃及的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
古代中华文明也不断借鉴其他文明,发展自我,历史上中华文明通过希腊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文明,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出现。现代以来,中国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希腊借鉴现代西方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同样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现代早期,欧洲曾经对中国充满了兴趣,启蒙时代曾经出现过中国热,但此后,中西文明交流却变成单向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欧美却对中国居高临下,甚至持有某种东方主义的态度,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想象为落后的专制的腐败的文明。其实文明借鉴应该是相互的,融合并不意味著失去自己,而是成为更好更伟大的自己。
二是要超越文明冲突,交流互鉴实现创新超越。东海西海,(心理幽通),文明的相通相近反映出超越时空的人心共性,使得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逐步成为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之间的多元和差异给人们在互鉴中更深刻认识自我,取长补短,超越创新提供了条件。作为现代民主和科学观念的起源,古希腊文化对逻辑思维的强调,对个体身心倡议的追求,对非实用真理的探索,对好奇心的鼓励,在渴求创新思维的当代中国依然值得借鉴。而中国文化尊重秩序与自由,责任与权利之间的平衡,也为当代西方有识之士反思自身文明时所注意。西方现代化要征服和利用自然,而非洲一句古老的谚语则说:大地和物产是人的,也是土地上的飞禽走兽的,是这一代人的,也是祖先和子孙的。这和中国传统坚持天人合一,顺天应势,取之有度,用之有竭的态度如出一辙。文明的发展既要返本开新,激活各自的优秀传统,又要开放包容,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
三是要超越文明优越,摒弃以种族来区分文明野蛮的观念。人类历史上历来总有些文明把自身看的更加优越,甚至于靠界定敌人来寻找自身文明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直到今天,有些人依然秉持文明等级论,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产生出来的价值体系看成普适的价值体系,并且制造出许多文明等级的二分法概念,比如说民主、专制、自由、威权等等,对于不符合其标准的国家动辄指责和干涉。这种不平等的文明观,正是世界上许多矛盾与冲突的根源所在。中华文明历来就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气度,从来不以种群划分文明和野蛮,区分文化的优劣高下,而是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外在世界,越在繁荣强盛的时代越是如此。今天,我们需要超越文明等级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不意味著征服和改造,而是尊重、欣赏、学习和成就他者。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基本价值,价值观是文明最深层次的内核,在返本开新和中西互鉴视野中,我认为正在创建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价值体系上可能会呈现出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一是群体本位,而非个体至上的社会价值观。
西方现代文明奠基于个体至上的价值观,其经济社会、政治秩序的逻辑起点都是为追逐自身利益的个体提供理论和制度的依据。原子化的个体,极致的满足自身的欲望,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给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给西方社会的弱势阶层和群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的传统坚持德性为本,群体本位,讲求义利之辨,人民至上,群体本位,又同时彰显个体的个性,激发个体的活力,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价值取向。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观。
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驱动的现代化,资本被视为塑造社会的支配性权利,我们的文化传统历来对资本逐利的特性高度警惕和限制。天下为公的传统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有著天然的亲和性,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经济上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政治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上推崇劳动价值,反对用金钱衡量一切。
三是团结统一,而非分化对立的价值观。
政治与宗教、地域、宗族之间的分化乃至撕裂,是当代一些国家挥之不去的梦魇。中华文明的历史血脉从未中断,秦汉以来,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土完整就构成了中国人的政治底线,维护统一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政治自觉。主流的政治力量,主流的价值观念和主流的思想文化的合一是我们治理传统的鲜明特色。当代中国在更高的水平上再造了大一统体制,丰富多元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使这样一个体制坚强有力而又生机勃勃。
四是天人呼应,而非征服自然的生态观。
与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现代化不一样,中国传统坚持天人合一,天人呼应,以万物一体,中和位育的观念看待自然,以道法自然、顺天应势的心态敬畏自然,以取之有度、用之有竭的方式来利用自然。中国式现代化要传承中华传统生态文明思想,面对人类共同的环境资源、气候能源的挑战,它会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世界性的意义。
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各自为战的天下观。
差不多400多年前,利玛窦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其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物产多种多样且极其丰富的王国里,他们完全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并不热望著征服,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后者常常对自己的政府不满,垂涎于其他人所享有的东西。这番话似乎到现在仍然并没有完全过时,西方现代主流观念把国际关系视为各个国家竞争有限资源的竟技场。中国传统主张和而不同的天下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同舟共济、平等共处、对话协商、共建共享。
当代的世界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兴技术不断撼动既有的伦理规则,霸权行径不断冲击全球和平,民粹主义不断撕裂社会结构,返本开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为构建新的世界秩序提供中国方案的必然选择。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是如此,一方面不同力量之间的激烈博弈甚至传统的战争也重新开启,让我们对于世界的前景充满担忧。另外一方面,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客观来说远比过去有更好的条件,人类最有创造力,进步最大,最有活力的时候,也往往是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之间相互交流交融最充分的时候。古老的传统重新焕发出活力,现代文明不断反思自身欠缺,正是人类不断进步,走向更高更好的文明形态的决好的机会。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发表“返本开新与中西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几点思考”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女生们,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是中华民族的又要是现代的,前者要求我们返本开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后者则意味著要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中西互鉴,从不同的文明中汲取养分,这两者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其中应有之意。
首先我们要返本开新,激活传统。
返本开新是文明史上的常见情景,特别是现代大国强国重要的文化特征,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剧烈,我们都感受到了科技商业的力量在深刻改变社会,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但越是这样,人们就越是想要回到自身历史和文明的源头,看看自己从哪来,想想自己的所来之处,是否还有著能给当下带来启示和活力的源泉。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更要去追寻那些有著恒定价值的东西。
历史上西方文明很多次回到古典的源头去寻找启示,开启新的思想,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2500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的注脚而已,文艺复兴是现代文化的萌生,可它最初却表现的像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活。19世纪的德国,很多文化巨人也把目光重新投向古希腊,黑格尔就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当今的欧美也有很多人在有意识激活古典的概念理解当下,比如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命题就被用来描述当代的大国关系。在法律体系中,大陆法系基本制度,例如《合同法》基本规则依然在延续两千年前的罗马法。中国也是如此,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人们也是不断回到先秦回到上古,回到我们文明的萌生处寻找启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先秦诸子一直就是后世思想的灵感源泉,商代一直是儒家不断发展的依归所在,宋明理学更是中华文化返本开新的典范。面对佛学的冲击,儒家士大夫从唐代的韩愈首创重建儒学,再到朱熹重返如今儒家经典理学,再到王阳明及宋明理学,儒学立足自身,返本开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而儒学中的经文经学特别是公羊学则在晚清危亡时期再度兴起,为有志之士的改良运动和和现代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的年代,国学大师(钱布)先生曾经说过:对待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要怀有温情与敬意。今天,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充分的自觉来挖掘弘扬先进传统,我们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以创造具有世代特色的新文化形态和思想成果。
返本开新,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和开放包容之中并不冲突矛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必然是返回中华文明的根本不断开出新形态、新内容和新成果的过程。我们还需要中西互鉴,创新超越,在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西互鉴,而要促进文明交流和中西互鉴就要实现三个超越:
一是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来都是发展的必由之路。罗素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文明就汲取了古代东方文明的营养。著名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经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无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以与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埃及的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
古代中华文明也不断借鉴其他文明,发展自我,历史上中华文明通过希腊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文明,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出现。现代以来,中国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希腊借鉴现代西方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同样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现代早期,欧洲曾经对中国充满了兴趣,启蒙时代曾经出现过中国热,但此后,中西文明交流却变成单向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欧美却对中国居高临下,甚至持有某种东方主义的态度,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想象为落后的专制的腐败的文明。其实文明借鉴应该是相互的,融合并不意味著失去自己,而是成为更好更伟大的自己。
二是要超越文明冲突,交流互鉴实现创新超越。东海西海,(心理幽通),文明的相通相近反映出超越时空的人心共性,使得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逐步成为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之间的多元和差异给人们在互鉴中更深刻认识自我,取长补短,超越创新提供了条件。作为现代民主和科学观念的起源,古希腊文化对逻辑思维的强调,对个体身心倡议的追求,对非实用真理的探索,对好奇心的鼓励,在渴求创新思维的当代中国依然值得借鉴。而中国文化尊重秩序与自由,责任与权利之间的平衡,也为当代西方有识之士反思自身文明时所注意。西方现代化要征服和利用自然,而非洲一句古老的谚语则说:大地和物产是人的,也是土地上的飞禽走兽的,是这一代人的,也是祖先和子孙的。这和中国传统坚持天人合一,顺天应势,取之有度,用之有竭的态度如出一辙。文明的发展既要返本开新,激活各自的优秀传统,又要开放包容,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
三是要超越文明优越,摒弃以种族来区分文明野蛮的观念。人类历史上历来总有些文明把自身看的更加优越,甚至于靠界定敌人来寻找自身文明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直到今天,有些人依然秉持文明等级论,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产生出来的价值体系看成普适的价值体系,并且制造出许多文明等级的二分法概念,比如说民主、专制、自由、威权等等,对于不符合其标准的国家动辄指责和干涉。这种不平等的文明观,正是世界上许多矛盾与冲突的根源所在。中华文明历来就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气度,从来不以种群划分文明和野蛮,区分文化的优劣高下,而是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外在世界,越在繁荣强盛的时代越是如此。今天,我们需要超越文明等级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不意味著征服和改造,而是尊重、欣赏、学习和成就他者。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基本价值,价值观是文明最深层次的内核,在返本开新和中西互鉴视野中,我认为正在创建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价值体系上可能会呈现出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一是群体本位,而非个体至上的社会价值观。
西方现代文明奠基于个体至上的价值观,其经济社会、政治秩序的逻辑起点都是为追逐自身利益的个体提供理论和制度的依据。原子化的个体,极致的满足自身的欲望,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给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给西方社会的弱势阶层和群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的传统坚持德性为本,群体本位,讲求义利之辨,人民至上,群体本位,又同时彰显个体的个性,激发个体的活力,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价值取向。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观。
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驱动的现代化,资本被视为塑造社会的支配性权利,我们的文化传统历来对资本逐利的特性高度警惕和限制。天下为公的传统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有著天然的亲和性,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经济上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政治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上推崇劳动价值,反对用金钱衡量一切。
三是团结统一,而非分化对立的价值观。
政治与宗教、地域、宗族之间的分化乃至撕裂,是当代一些国家挥之不去的梦魇。中华文明的历史血脉从未中断,秦汉以来,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土完整就构成了中国人的政治底线,维护统一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政治自觉。主流的政治力量,主流的价值观念和主流的思想文化的合一是我们治理传统的鲜明特色。当代中国在更高的水平上再造了大一统体制,丰富多元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使这样一个体制坚强有力而又生机勃勃。
四是天人呼应,而非征服自然的生态观。
与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现代化不一样,中国传统坚持天人合一,天人呼应,以万物一体,中和位育的观念看待自然,以道法自然、顺天应势的心态敬畏自然,以取之有度、用之有竭的方式来利用自然。中国式现代化要传承中华传统生态文明思想,面对人类共同的环境资源、气候能源的挑战,它会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世界性的意义。
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各自为战的天下观。
差不多400多年前,利玛窦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其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物产多种多样且极其丰富的王国里,他们完全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并不热望著征服,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后者常常对自己的政府不满,垂涎于其他人所享有的东西。这番话似乎到现在仍然并没有完全过时,西方现代主流观念把国际关系视为各个国家竞争有限资源的竟技场。中国传统主张和而不同的天下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同舟共济、平等共处、对话协商、共建共享。
当代的世界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兴技术不断撼动既有的伦理规则,霸权行径不断冲击全球和平,民粹主义不断撕裂社会结构,返本开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为构建新的世界秩序提供中国方案的必然选择。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是如此,一方面不同力量之间的激烈博弈甚至传统的战争也重新开启,让我们对于世界的前景充满担忧。另外一方面,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客观来说远比过去有更好的条件,人类最有创造力,进步最大,最有活力的时候,也往往是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之间相互交流交融最充分的时候。古老的传统重新焕发出活力,现代文明不断反思自身欠缺,正是人类不断进步,走向更高更好的文明形态的决好的机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