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来,因为我做的主要是文化普及与传播的工作,所以主办方给了我一个题目,让我讲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接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为什么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呢?大概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我们的生活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力量支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力量。穿衣吃饭固然是人生大事,但是,人不能仅仅靠穿衣活著,还要找到更为强有力的心灵慰藉和精神支撑。这个心灵慰藉和精神支撑从哪里来呢?来源当然有很多,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心灵的最大公约数,因为它是从我们这个民族根脉上成长出来的文化传统,它和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最高的吻合度。昨晚看文艺演出,舞台上的诗人说,当人们失意的时候,会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人们得意的时候,会想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这个对应关系稍显幼稚,而且不够准确,但是,中国人的想法和说法最能抚慰中国人的心灵,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
第二个、走进生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近年来,因为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因为各种媒介的积极宣传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弘扬。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哪一部分传播的最有效果呢?就是跟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部分。比如说节令文化。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人们要吃月饼,喝桂花酒,摆兔儿爷,看月亮,然后我们才有机会跟大家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苏东坡,说宋词。现在好多人把苏东坡称作古代第一男神。为什么呢?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诗文,更不是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或者政治主张,而是因为他跟当代人的贴合度更高。他一生的起起落落很容易让当代人联想起自己的波折人生,人们乐于看他面对挫折,苦中作乐的样子,然后才会去背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第三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才能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创新性。其实,这两个特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明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持续地向前走,最终形成突出的连续性。那怎样才能保证文明推陈出新呢?其实就是要让它一直存在于生活中,真正接受生活的刺激,回应生活的需求,这样,文化创新才会有勃勃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走进生活,其实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希望它的什么走进生活呢?我的感触是,真希望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情趣,审美品位、人生情义和生命意义能够走进当代生活。先说生活情趣。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活成了机器人。相比之下,古人的生活乐趣就多多了。现在正是秋凉的时候。红楼梦里,贾府怎么过秋天?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啊。老太太领著一群小孙子小孙女簪菊花、赏桂花、吃螃蟹、喝黄酒,就著水音儿听昆曲,看著满池的残荷助秋情,这样的生活多有情趣!生活情趣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它既是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对生命之乐的感知。我们的古人春日临水,秋日登山,一年的生活有著自然的韵律感,而我们现在却只能服从工作的节奏,这不就是让我们羡慕的地方吗?
再说审美品位。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产品设计,乃至日常穿搭,常常会让人觉得不美,甚至雷人。但事实上,中国传统的美学见解非常独特,也非常有魅力。什么美学见解呢?有人说,中国人讲究对称美。是不是呢?确实是。中国的儒家讲究中庸,有了中,自然就有对称的两边。中国的诗文是讲究对仗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国的建筑设计也是讲究对称的,北京有清晰的中轴线,然后是左祖右社,晨钟暮鼓。但是,如果单说对称其实并不全面。就拿园林艺术来说吧,北京的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这本身就是道法自然,和西洋几何图案式的园林迥异其趣。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那怎么统一在一个审美品位之下呢?关键还不在于是不是对称,而是是不是平衡。颐和园固然不追求对称,但是,它又有著完美的内在对应关系,万寿山对昆明湖,这是山和水的平衡,佛香阁对买卖街,这又是世外和红尘的平衡。传统的中式审美并不是刚性的对称,也不是毫无章法的自然,而是柔性的平衡。那我们现在设计服装,应该怎样实现色彩的平衡?甚至,我们写一段歌词,怎样实现形象思维和主题立意的平衡?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向古人学习的。
再说人生情义。城市生活本来就让人原子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把人带进了一个虚拟世界,人们越来越不擅长把握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难以从真实世界获得情感支持,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情义,也非常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情义的起点是什么?其实就是家庭内的亲情。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每个人都能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也都肩负著属于自己的家庭责任,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就是从这种家庭关系上成长起来的温馨情义吗?从家庭这个原点推广开来,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就是一个有情世界。它把人扭结在一层层的亲情关系里,也扭结在真实的世界中,让人活得累赘但也踏实。现在我们已经解构了这种人际关系模式,那么,替代性的模式又该如何承担起情义的责任呢?
再说生命意义。现在我们的生命意义和成功学捆绑在一起了,而成功似乎又永无止境,所以人们常常会觉得沮丧不安。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传统文化给出的答案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修齐治平既是修养的过程,也是人生的意义。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现在的位置上找到人生的意义。你在个体的位置上,修身就是意义,你在家庭的位置上,齐家就是意义。你在官员的位置上,治国平天下就是意义。每个位置都有属于自己的意义,这些意义对整个天下而言都有其价值。这是不是一种更体贴,更温厚,也更容易践行的解释?当然我们决不能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但是,它至少是思考问题的另一种方式,而且是我们熟悉的,在历史上也验证过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反复回味,找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
最后一个问题,怎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这当然有很多具体的方法。但是,我觉得,所有的做法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理念。让传统文化去贴近人的真实需求,去贴近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理念是一切方法和技巧的源头,也比任何方法和技巧都重要。就拿北京来说吧,北京有最好的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说:北京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怎么体现出来的呢?北京有北京人遗址,有山顶洞人遗址,有燕下都,有大葆台汉墓,有金中都遗址、有元大都遗址,有明清北京城,这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吧?我们昨天参观首钢园,首钢园这一片是京西古道南边的起点,古人从这里拉上骆驼,可以一直走到山西、内蒙古。后来,石景山成立了钢铁厂,又改成首钢集团,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再后来,首钢搬迁,石景山钢铁厂变成首钢园,有冰雪大跳台,也有科创园,这不断推进的转型升级,就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吧?从元朝开始,北京就是大一统国家的首都,这就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北京之所以成为首都,是因为它恰恰坐落在农牧交界处,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反复碰撞、交融,这又是它突出的包容性。北京承办两届奥运会,这是它突出的和平性。这些都是北京的文化资源。同时,北京又有56个民族,有134个国家的使领馆,有92所大学,有100万在校大学生,这样复杂的文化底蕴和这样青春洋溢的文化活力又是北京不断创新的动力。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资源和创造力都向人的六根需求看齐。眼睛会看城市景观,看舞台演出,看短视频。耳朵会听城市的声音,听音乐会,也听音频产品。鼻子会嗅城市的味道,也会嗅柜台里的香水。舌头会品尝老字号,也会探索新口味。身体会感触身边发生的一切变化,意念会思虑这其中的善恶美丑。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其实就是要把资源创造性地调度起来,制造成产品,打造成旅游线路,画成画儿,唱成歌,做成美食,一点点地回应眼耳鼻舌身意的需求,再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创新。古人云: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就在生活中,未来也就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