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近年高度重视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香港青年科学家亦能因此受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近日公布遴选结果,其中香港各大学至少有22名学者获选,包括香港大学最多共8位学者,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各有5名、4名、3名及2名学者获此殊荣。有获选学者建立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陆地地下水排放到海洋的预警模型,以应对海洋红潮威胁;亦有学者结合计算机智能与光学领域,实现更高成像质量与显示效果。
香港浸会大学本次有2名学者获得国家”优青“科研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19年起开放申请予港澳八家大学参与,男性未满38周岁和女性未满40周岁的年轻科学家均可申请,借以支持优秀青年学者进一步开展创新研究,以期培养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人才。
根据各大学回复,2023年“优青”项目香港共有至少22人入选,包括港大有8人,连续5年属港澳地区最多。根据项目计划,每名获选学者可获得为期三年,共人民币200万元的资助金额,用于在香港从事相关研究。预警模型应对海洋红潮威胁其中该校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罗新凭藉“海岸带水文地质”项目成功入选。他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分享时介绍说,香港海域多发红潮,传统的研究思路多从地表水与海水的交换输入入手,相应的以清空河道底泥、关闭污水厂作为治理手段,但效果有限。
港大今年有8名学者获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他表示,其研究方向会另辟蹊径,从富含高营养物质的陆地地下水向海水排放导致海水红潮等自然灾害作为新的研究路径,并藉助镭与氡两种放射性同位素,对地下水进行追踪实现了早期如红潮等水文灾害的预警模型。目前他亦与内地各大学与研究机构在理论方法以及技术层面积极合作,从陆地地下水对于近海海域污染监测研究方面,探索新的研究思路。
港大电机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彭祎帆则凭“计算成像与混合呈现”项目获奖。在研究中,他结合了计算机智能与光学领域的最新发展, 实现了基于“光学+算法”协同设计并可获得更高成像质量与显示效果的视觉计算解决方案,他所提出的“端到端优化的光学成像设计”与“机器智能驱动的计算全息术”,分别实现了面向场景的轻量级光学系统的高保真成像并解决计算机生成全息中长期存在的显示质量与算法效率折衷的问题。
港城大今年有5名学者入选,他们的研究范围涵盖物理学、数学、数据科学、能源环境学等。其中物理学系副教授王书波以人工微结构光声场调控作为研究项目,围绕手性和奇点两个重要概念探索人工微结构调控光场和声场的物理和应用。该项目的成果亦将促进新型光声通讯和传感技术的开发。
4名学者入选的港中大,则有包括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教授王海天主持的研究项目,通过创新生物信息学方法优化疫苗抗原设计,而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窦琪则以“手术机器人智能视觉感知”研究从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港科大3名入选学者中,包括进行“城市气象学”项目的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杨嘉川,其研究希望结合大涡模拟和数值模式开发开展城市局地气候研究,分析高温高湿背景下冠层内温湿风廓线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机理。
至于港浸大本次有2名学者获选,分别为地理系教授高蒙和中医药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王凯亮,前者研究“气溶胶生成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探讨气溶胶(悬浮于气体的微粒)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香港得主及研究项目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15/PbsET0Hxh79UUraBK1rn7pGf6eD2YWkOfri.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15/vCFWMVFkcGR7EYsfkYiArtfp8JHxORndoL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