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来论|陈雪仪:发展文创产业应具香港特色
文|陈雪仪
进入21世纪,就是文创产业的年代,文创产业不但可以提供国家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契机,更能加强社会资本与社会凝聚力,所以发展文创产业是非常重要!
然而回归后,虽然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增加对文艺领域的公共开支,由2000年成立文化委员会,到2009年特区政府提出“香港六大优势产业”的说法,甚至在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下成立“创意香港”办公室,并设立3亿元“创意智优计划”推动创意产业等等,但一直以来发展欠理想,与日韩台等地比较明显较落后,甚至与深圳比较,香港仍稍逊色,例如在2008年至2018年期间,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增加价值平均每年升幅为5.2%,相对深圳同期的6.4 %平均每年升幅较慢,并且近年香港文创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呈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5.0%下降至2018年的4.4%!
发展文创产业,我们必须了解自身的文化特色,而综合各学者指出“文化”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共同生活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新型态,包括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及信仰等,通过艺术的媒介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与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系统。而这些产业不但是商品,还包含了一个地区具有自己独一无异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单单是个人的情感,而是我们共同成长与生活一群人的感受、回忆及共鸣,所以文创产业除可以加强本身的竞争力,也能令社会的凝聚力更强大!
回看过去,在1970至1990年代,香港文创产业发展蓬勃,例如电影、武侠小说、流行曲盛极一时,领先世界华人地区,更赢得“东方荷李活”的美喻。在这时候香港的文化艺术正受到一大批来自神卅大地的“南来文人”如金庸、倪匡、梁羽生等的影响,那么到底他们的作品蕴含了什么特质?例如:金庸小说的《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及《射雕英雄传》郭靖表达出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甚至李小龙尽管已去世 40余年,但其影响力至今不衰。他除了对白、招牌式的快、狠、准、拳拳到肉、自创截拳道的功夫动作外,他将中国的功夫文化远播海外,并成为一个代表中国功夫文化的符号,而李小龙曾经说过一句:“中国人唔系东亚病夫”,为人津津乐道及感动全球华人,这种追求侠义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为“侠”正名,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将“侠”定义为:“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即救人于难,济人于贫,是仁;守信重诺,是义。这正是我们中国人一直渴望达到仁义之德的理想!
这种以中国文化艺术作为基础,把拥有多元文化汇合的香港擦出独特的火花,加上香港有九成的人口都是华裔人士,并且香港民间一直守护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民间风俗及节庆,如农历新年、端午节、中秋节、天后诞和太平清醮等传统节庆,令香港社会延展出不少独特的地方文化。 而艺术家通过生活的一切而触动自己情感,才可以创作出感人的作品,并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当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华民族文化及文化自信,西方文化作为补充,才可以产生出具影响力的产业,并可望推向世界!
期待香港特区政府的教育部门,制定一套长远教育策略,把我们中华文化有系统及循序渐进培育我们新生一代,令香港真正拥有属于自己文化特色的地方,这样才可期望产生具本身特色的产业及展示出来,创造财富之外,也可凝聚社会力量!
(作者系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教育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14/EHl5iJH9IDH4vtPtnTsPGblCb3mmEBwB4pF.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