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过去一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展开了密集的外交活动。9月5日至8日,李强总理赴印尼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9月9日至10日,李强总理赴印度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
在印尼期间,李强总理出席了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8届东亚峰会,会见了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澳洲总理阿尔巴内塞、南韩总统尹锡悦、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并试乘雅万高铁,考察了卡拉旺站站台的建设情况。
在印度期间,李强总理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第三阶段会议并发言,会见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英国首相辛伟诚。
李强总理的印尼、印度之行,多次阐述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阐明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坚定立场,呼吁各国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李强总理在外交场合挥洒自如,表现出坚定自信、包容大气、睿智机敏、务实坦诚的风格,彰显了大国总理的风采,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香港各界对李强总理的印尼、印度之行十分关注,从李强总理的外交风采,再次领悟感受到“中国立场”、“中国方案”、“中国担当”的感召力。
用全球视野历史眼光纵论合作融合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发展进步指引前进的方向。
在此次东亚峰会上,李强总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纵论“合作与融合”。他指出:“当今世界日益纷繁复杂,更好地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既要有全球视野,又要有历史眼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看趋势。”他强调:“面对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东亚有一百个理由坚守合作与融合,而没有一个理由走向分裂和对抗。”
如何坚守“合作与融合”?李强总理提出中方的三点建议:一是更好发挥促进发展作用,激发区域增长活力;二是更好发挥战略对话作用,增进各方相知互信;三是更好发挥东盟主导作用,共促包容互利合作。
诚如李强总理所言,“合作与融合”是东亚面临的重大课题,中方的“三点建议”极具针对性和实操性。第一点建议围绕“促进发展”,聚焦东亚各国共同愿望,找到了共同发展的“共振点”;第二点建议涉及“相知互信”,主张战略对话,这是排除域外国家干扰的关键所在,找到了求同存异的“切入点”;第三点建议提出“主导作用”,主张东盟在区域合作中扮演“主角”,体现了对东盟合作机制的认同和信赖,找到了区域合作的“契合点”。
近年来,东亚原本平静的局势,因域外国家的介入而变得复杂。最近,美国、日本、南韩在黄海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矛头直指中国。李强总理“三点建议”,既指出了东亚各国的共同奋斗目标,又指出了彼此增加互信的方法,还指出了东盟的“主导作用”,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视野、胸襟和能力。
“合作与融合”是真正让东亚各国受益的正确出路。李强总理在印尼期间考察的雅万高铁就是例证。雅万高铁是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全长142公里,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建成后使雅加达到万隆的乘车时间从3.5小时缩短为40分钟,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人出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巨大,今后将逐步显现。同雅万高铁一样,李强总理的坦诚、友善、真诚,给印尼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时代责任定位“三个伙伴”
此次在印度举办的G20峰会备受关注。在这次峰会上,李强总理指出:“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村’里,不论是大国小国,不论身处何方,我们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都应当以全局的视野,多作一些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
他说:“我们呼吁,各国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当下,二十国集团成员更应当坚守团结合作的初心,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和福祉,扛起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责任。”
如何扛起时代责任?李强总理呼吁G20国家应做“三个伙伴”:做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伙伴,做推动全球开放合作的伙伴,做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伙伴。
G20国家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的约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贸易额占全球的80%,是全球发展的“领头羊”和“顶梁柱”。世界会怎么样?人类向何处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G20国家的抉择。
但令人遗憾的是,G20国家之间纷争不断。有些国家将一己之私利凌驾于人类共同利益之上。比如,日本不顾周边国家的反对,强行将核污染水排海。有的国家“拉小圈子”,搞“阵营对抗”,以冷战思维处理国际事务,以先发优势压制、围堵发展中国家,体现出狭隘和自私的本性。有的国家处理国际纠纷动辄大打出手,不讲规则,不计后果,不留余地,令世界动荡不安。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讲到“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其核心要义是:要有大国视野、大国胸怀、大国担当。李强总理提出“三个伙伴”的定位,是对“大国担当”的细化,既体现出“中国担当”,也希望G20国家都有这样的担当。
李强总理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不卑不亢,不屈不挠。9月6日下午,李强总理应约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简短交谈,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一针见血阐明中方立场。在东亚峰会上,他直言:“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海洋污染影响深远,我们要以对历史、对人类负责的态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守护地球的‘蓝色心脏’。”这样的表述,同样表明大国要“扛起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责任”。
以“最大公约数”阐述南海稳定
南海局势是地区热点。东亚峰会汇聚了南海的主要当事国,是阐述中国立场的最合适国际舞台。
李强总理在东亚峰会的演讲中指出:“南海保持和平稳定是各方共同期盼,最符合地区国家共同利益……希望域外国家充分尊重地区国家为商谈南海规则、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作出的努力,为此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李强总理首先从各国都希望南海和平稳定这个“最大公约数”谈起,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众所周知,南海的岛屿岛礁众多,涉及的国家多,由于历史的原因 ,主权争议大,非常复杂。比如,有的地方一个岛礁,就有好几个国家声称“拥有主权”。解决主权争端,决不能诉诸武力,否则该区域就要乱成一锅粥,损人而不利己。唯一的出路是: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议。
事实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20多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一直是这么做的,但由于美国的介入,近年来,南海变得不平静。比如,菲律宾新政府一改上届政府对华友好的态度,最近又在我国领土黄岩岛挑事,背后的主谋正是美国。
山水相邻,文化相近,血脉相连,中国与东盟是拆不散、离不开的好邻居、好兄弟、好伙伴。“搅局者”如此“热心”,是为了自身利益。“当局者”如果迷迷瞪瞪,则会误入歧途。李强总理在东亚、东盟的外交舞台上重申中国的原则立场,对于当下相关国家处理南海争议具有警醒作用。
在印尼、在印度,李强总理的“外交旋风”,为中国的“大国外交”再次加分,令香港同胞感到自豪、自信的同时,坚定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信心。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