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学习解读,9月7日上午,紫荆杂志社与紫荆研究院在香港举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与文化传媒界领袖围绕如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香港如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以及文化建设上如何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
座谈会由紫荆杂志社总编辑李海堂主持,香港作家联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中国香港足球总会会长贝钧奇,著名时评员、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宋小庄,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凌友诗,香港艺发局文学组主席、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香港中国通讯社副总编辑罗光萍,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教授施仲谋,著名时评员、圈传媒总社长张瑞莲出席了座谈会。
贝钧奇表示,习主席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特区政府亦积极将香港发展成文化之都,推出适切措施,包括在政府架构层面加强对文体旅游的总体统筹,制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等。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国际的重要桥梁,“超级联系人”的角色非常关键,未来更要在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对话中起特殊作用,这也是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应有之义。他在体育界以外,亦长期参与文化教育界别活动,担任多个民间组织首长,支持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他认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真正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文化使命,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思想解放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我们的努力。
宋小庄提到,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香港“一国两制”可以发挥影响力。香港只有把“一国两制”贯彻落实好,才能确保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香港需要清楚本身职责,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一国两制”本身正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而在“两个结合”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早有实践,并被实践证明合理正确;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对未来要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他还提到,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前沿的学科问题,涉及到跨学科、多门类,需要在传统学科基础上有所创新合作。
凌友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群体论、均平论、德性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沃土。习主席的讲话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溯源到了时间上更深远的文化层面,不仅丰富了道德和理论基础,未来也更有利于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世界也就更乐于接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上,她提到,内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人们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数集中在艺术和民俗层面,香港应重视制度化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弘扬。
罗光萍则著重介绍了在香港建立文学馆的意义。她指出,文学所具备的“原创性”,是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想要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带来内心深处深度的滋养,文学与其“原创性”必须发挥关键作用。同时,罗光萍为文学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性,鼓励、培养一批坚定的、有理念的、有家国情怀的青年进行文学创作;第二,用高水平的文学及影视艺术作品来介绍真实的国家发展现状;第三,平衡好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文学建设与商业建设的关系,为香港市民营造友好的文学、文化学习环境。
施仲谋指出,全球180多个国家、2,000多所大学的4,500万人正在学习汉语,大约有80多个国家已经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吸引如此多关注,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华文明也是强有力的承载体。兴旺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56个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友好和谐关系、新时代潜力十足的尖端科技等,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华文明。香港要建设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加深中华文化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特性、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方面亟需重视起来,如何使中华优秀文化一路伴随香港青少年成长,是特区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著力解决的问题。他还分享了香港教育大学制作的5分钟“看动画,学历史”栏目,利用多语言视频,生动再现引人入胜、逸趣横生的中华人物故事。
张瑞莲提出,香港应利用好自身语言及国际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我们首先应学习考研、传承创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同时“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将其转化为青年喜爱的形式,并与内地朋友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在国际传播方面,面对不实及有害言论,我们应针对性反驳,同时建立一个庞大、完整的宣传矩阵,鼓励、培养、凝聚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拥有出色中英双语或多语言能力的爱国青年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鼓励文化自媒体的建设,鼓励去做多语种内容,向海外华侨及国外友人述说中国故事,推动港澳青年理性客观看待祖国发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7/lDS2KPQONnEmH6ravQxU5j11IhSmF2QeKuK.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为做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学习解读,9月7日上午,紫荆杂志社与紫荆研究院在香港举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与文化传媒界领袖围绕如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香港如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以及文化建设上如何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
座谈会由紫荆杂志社总编辑李海堂主持,香港作家联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中国香港足球总会会长贝钧奇,著名时评员、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宋小庄,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凌友诗,香港艺发局文学组主席、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香港中国通讯社副总编辑罗光萍,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教授施仲谋,著名时评员、圈传媒总社长张瑞莲出席了座谈会。
贝钧奇表示,习主席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特区政府亦积极将香港发展成文化之都,推出适切措施,包括在政府架构层面加强对文体旅游的总体统筹,制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等。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国际的重要桥梁,“超级联系人”的角色非常关键,未来更要在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对话中起特殊作用,这也是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应有之义。他在体育界以外,亦长期参与文化教育界别活动,担任多个民间组织首长,支持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他认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真正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文化使命,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思想解放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我们的努力。
宋小庄提到,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香港“一国两制”可以发挥影响力。香港只有把“一国两制”贯彻落实好,才能确保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香港需要清楚本身职责,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一国两制”本身正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而在“两个结合”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早有实践,并被实践证明合理正确;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对未来要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他还提到,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前沿的学科问题,涉及到跨学科、多门类,需要在传统学科基础上有所创新合作。
凌友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群体论、均平论、德性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沃土。习主席的讲话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溯源到了时间上更深远的文化层面,不仅丰富了道德和理论基础,未来也更有利于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世界也就更乐于接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上,她提到,内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人们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数集中在艺术和民俗层面,香港应重视制度化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弘扬。
罗光萍则著重介绍了在香港建立文学馆的意义。她指出,文学所具备的“原创性”,是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想要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带来内心深处深度的滋养,文学与其“原创性”必须发挥关键作用。同时,罗光萍为文学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性,鼓励、培养一批坚定的、有理念的、有家国情怀的青年进行文学创作;第二,用高水平的文学及影视艺术作品来介绍真实的国家发展现状;第三,平衡好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文学建设与商业建设的关系,为香港市民营造友好的文学、文化学习环境。
施仲谋指出,全球180多个国家、2,000多所大学的4,500万人正在学习汉语,大约有80多个国家已经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吸引如此多关注,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华文明也是强有力的承载体。兴旺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56个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友好和谐关系、新时代潜力十足的尖端科技等,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华文明。香港要建设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加深中华文化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特性、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方面亟需重视起来,如何使中华优秀文化一路伴随香港青少年成长,是特区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著力解决的问题。他还分享了香港教育大学制作的5分钟“看动画,学历史”栏目,利用多语言视频,生动再现引人入胜、逸趣横生的中华人物故事。
张瑞莲提出,香港应利用好自身语言及国际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我们首先应学习考研、传承创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同时“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将其转化为青年喜爱的形式,并与内地朋友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在国际传播方面,面对不实及有害言论,我们应针对性反驳,同时建立一个庞大、完整的宣传矩阵,鼓励、培养、凝聚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拥有出色中英双语或多语言能力的爱国青年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鼓励文化自媒体的建设,鼓励去做多语种内容,向海外华侨及国外友人述说中国故事,推动港澳青年理性客观看待祖国发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7/lDS2KPQONnEmH6ravQxU5j11IhSmF2QeKu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