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9月5日(星期二)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其中明确要共同开发建设河套合作区。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合作区。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港协同开发河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会同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圳市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前几天这个《河套规划》由国务院正式公开发布。
《河套规划》是推进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的基础性文件,我花一点时间给大家简要作一个解读。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定位、两阶段目标、四方面布局、四项重大任务、若干保障措施。
三大定位,也就是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两阶段目标,是以2025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目标。
四方面布局,即区域联动格局、区内空间布局、分区监管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四项重大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明确要推动深港双方园区协同发展,支持港澳高校优势学科发展能级跃升,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明确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三是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要便利科研人员进出,实施货物分线管理,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实行国际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四是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明确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务,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
若干保障措施,也就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合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
《河套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深圳市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有利于香港将自身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优势与珠三角地区完备产业链深度衔接,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助推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发展;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一道,做好沟通协调和跟踪服务,全力支持广东省和深圳市协同香港特区实施好《河套规划》,推动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行稳致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央针对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刚刚也介绍到,这次又对河套合作区发展作出了专门部署。请问这四个平台的功能定位有什么不同?在谋划研究《河套规划》重点任务时有什么样的考虑?
郭兰峰:我们在研究区域政策的时候,始终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和当地特色,有针对性地支持在某一些领域发挥作用。刚才记者问的这个问题很好,我简要介绍一下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个重大平台的特点,包括一些支持政策。
近年来,党中央先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大家知道,这个地方在珠海横琴,面积106平方公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在深圳,原来只有15平方公里,现在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国务院还出台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这些都对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这次国务院又印发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更加清晰完善。
从这四个平台的名称上,大家也能够猜出来它的主要内容。在战略定位上,这四个平台各有侧重,特色各异。
比如,横琴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立足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进行谋划设计,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大的突破。也就是说,横琴的106平方公里主要服务于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当然,在这其中,体制上有个重大突破,叫做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我们在工作中叫做“四共”。
前海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这一香港的优势产业,支持深港在前海深化合作,携手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也就是说,前海主要是与香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
南沙空间相对比较广阔,突出的是“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布局一批协同港澳的产业项目,服务港澳的公共服务设施,携手港澳共同扩大对外开放。
河套在这四个平台里面的面积最小,深港两个园区一共才3.89平方公里,但其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这边是深圳,那边是香港,香港的面积更小一些,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有效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这四大平台各自的不同使命,我们在研究谋划任务安排、政策举措方面也作了差别化设计,可以说是“量身定做”。比如刚才说的,在编制《河套规划》过程中,我们始终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明确对实施特定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域人员进出、货物流动实行“一线”、“二线”分线管理,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创造高度衔接香港及国际的科研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支持深港开展跨学科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不断催生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
二是坚持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支持深圳园区加强与香港园区建设时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衔接,推动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积极配合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有力支撑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
三是坚持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创资源。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开展科研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建设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支持河套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谢谢!
深圳特区报记者:《河套规划》明确,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要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请问,科技部在联动香港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方面有什么举措和成效?

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林新:香港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是支撑香港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高度重视内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从2004年开始,双方就建立了科技合作委员会机制,共同研究磋商,在科技政策衔接、科技项目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措施。
一是支持香港科技力量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3个基础前沿类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向香港开放。支持香港在优势学科和领域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前海、河套、西丽湖这些重点片区布局了一批科技合作平台,支持香港与内地开展产学研合作。
二是推动出台深港科技合作便利化政策。中央财政科研经费过境支持香港科技发展,试点为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科研使用提供便利。推动实现13万余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香港开放共享。
三是开展内地与香港科技人文交流。支持香港科学家参与国家科技政策、规划、咨询和项目评审,目前已经有千余位香港地区科技专家纳入相关科技专家库。还开展了“香港创业青年内地行”等活动,为香港优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搭建舞台。
下一步,借这次规划发布契机,科技部将落实规划部署,在区域科技创新整体布局中加大对合作区的支持力度,围绕国家所需,发挥香港和深圳所长,支持深港在科技项目、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国际技术转移等各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团队在园区落地,支持开展基础前沿和重点产业领域科研攻关,打造原始创新和重要的新技术策源地。支持开展科技政策先行先试,落实好中央惠港政策,打通制约科技要素流动的瓶颈和堵点,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的科技资源,汇聚国际顶尖的科技人才,营造更加国际化的科研生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为深港两地、为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深圳卫视记者: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以来,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请问,香港在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依托河套推进深港科技合作方面还有哪些重点工作呢?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香港特区政府非常欢迎《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的公布,国家“十四五”规划奠定了发展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这两个目标,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一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除了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之外,也将深港河套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
香港特区政府十分感谢中央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的大力支持。合作区在深圳河两侧,以“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理念构建,涵盖了大概300公顷的深圳园区和87公顷的香港园区。
《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如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将为港深两地的合作注入新动力,推上新阶梯。
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积极跟深圳合作,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一国两制”下“一区两园”的优势,包括争取试行专属跨境政策,确保人流、物资流、数据流都能够畅通流动,实现创科深度合作的桥头堡,同时让香港充分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去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香港,重申中央对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坚定支持,表达对香港贡献国家科技发展的热切期盼。这充分体现国家对香港创科发展的重视和肯定,给予香港创科发展最强大的底气,让我们深感鼓舞。
去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指出,会研究加快发展香港园区,就是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并优化其功能。
在这方面,港深创科园的第一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总面积可以达到1000万平方尺,将规划具有不同产业主题的片区,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区、产学研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新科技先进制造区,以及人才住宿区、商业和附属设施等等。这既可建立多元的创科生态圈,也可打造具有活力和绿色生活的新社区。
港深创科园第一期的首三座大楼将按照原定时间表,由2024年年底开始陆续落成。与此同时,我们会通过招商引资,藉助市场的力量,在建设层面提速、提量,兴建高质量的科研和产业设施。
事实上,过去数年,港深两地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取得良好的进展。去年,香港科技园公司已在深圳园区推出“大湾区创科快线”,专为香港和内地创科企业在业务发展方面提供支援服务。此外,位处深圳园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经逐步开始运作。
展望未来,香港特区会继续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深圳携手并肩,协同推动合作区的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科高质量发展,将合作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平台。
人民日报记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平台,迄今为止,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经开展了哪几方面的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将如何以河套合作区为载体,推进深港深度合作?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这次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厚爱,对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巨大支持。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科技部、海关总署等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推进河套合作区建设。
一是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资源。目前,我们已经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设立了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目前,香港5所知名高校在深圳园区已经设立了10个创新研发平台,落地了世界五百强研发中心5家、独角兽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5家,汇聚海内外院士12名、科研人员3000余名。
二是探索了一批开放创新举措,推出“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实施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先行先试政策,挂牌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并开展全国首单场内跨境数据交易,目前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额全国领先。
三是筹建了一批科技创新空间,近三年来,我们建成了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等11个专业园区,筹集高品质科技空间约80万平方米。刚才,陈国基司长提到,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本周四将正式投入使用。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激发跨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活力,对接香港以及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实行同行评议制、项目经理制、经费包乾制等国际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对重大科技问题实行全球揭榜,探索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白名单”制备案管理,加快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
二是着力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加速汇聚香港以及全球顶尖科创资源,力争到2025年打造深港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20个以上,落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5个以上。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通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打造一批研发服务平台、产业中试转化基地,努力让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在这里试验,在这里成功转化。
四是着力推动“一区两园”协同开发建设,加强双方园区的规划衔接,加快推进皇岗口岸重建、国际人才社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成科创空间150万平方米以上。
总之,深圳将全面落实好《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规划》,强化深港更紧密合作,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打造世界级的科研枢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紫荆杂志记者:《河套规划》中提出构建“分线管理”等高度开放的特殊监管体系,并明确了“一线”和“二线”的管理定位。请问,海关总署具体有哪些举措来更好地促进深港两地创新要素跨境有序流动?
海关总署:按照《河套规划》,明确了在合作区实行分线管理制度,应该说这个分线管理制度是《河套规划》的核心制度,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在合作区内两地科研人员、科研物资,包括运输工具的有效跨境流动问题。海关总署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在《河套规划》中,明确了深圳园区分区监管制度,要求依托深圳福田保税区现有的管理设施和条件,建立产业、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制度,实行“一、二线”分线管理,目的是为了便利科研人员、相关货物物品的跨境流动。海关监管区域与香港之间设为“一线”,实行口岸管理;海关监管区域与关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为“二线”,实行通道管理。
《河套规划》明确了深圳园区特殊的监管模式,也对海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期,海关总署围绕促进深港两地创新要素的跨境有序流动,指导深圳海关创新理念、创新模式,积极支持合作区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与互认,对相关科创人员、车辆跨境通行给予便利,便捷科研人员、科研设备进出合作区。二是不断优化海关监管模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口设备、料件快速投入生产和研发;三是对成套设备实行“一企一策”,实施便利化检验措施。
下一步,海关总署将紧紧围绕合作区的功能定位,按照《河套规划》要求,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完善已有的便利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确保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
目前,海关总署正在开展智慧海关建设,已经进入到会战阶段。我们将把深圳园区海关监管模式作为智慧海关建设的重要应用场景,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有序流动,为打造深港科技创新新高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关智慧和力量。
香港商报记者: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中央在粤港澳大湾区部署建设的第四个合作平台。请问,接下来广东省将如何加强统筹,加快推动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落地落实?

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广东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黄坤明书记、王伟中省长已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工作。接下来,我们会积极把握这次《发展规划》的发布契机,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拿出好的资源、提供好的条件、搭建好的平台,抓好各项规划任务和目标落实。我认为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发展规划》工作。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推动全省各地市和各部门将学习宣传贯彻这次《发展规划》,与学习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要与推动“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中央战略部署和意图,准确把握相关原则和要求,整体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是加快构建高标准实施体系。我们将系统梳理《发展规划》中部署的相关改革任务、建设内容和相关工作举措,加快制定省层面贯彻落实的重点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实施挂图作战、动态销号和闭环管理,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同时,指导深圳市加快编制出台《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及涉及到的空间、科研、交通等专项规划,积极推动下放一揽子省市行政管理权限,赋予合作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还要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对接沟通,积极争取“白名单”、分线管理和财税优惠等重大政策的操作细则,能够尽快在河套落地。
三是扎实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合作项目落地。我们将主动加强跟香港园区的规划对接和设施对接,联合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加快皇岗口岸整体重建和福田口岸片区连片改造,推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等尽快投入运营。围绕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研发方向,积极引进布局一批港澳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支持三地科研机构联合承担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共同建设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着力营造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科研制度环境,支持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等国际科技组织落户河套,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5/44yzaWt5pE72P8bzUsuAVstPLqH9JYwm6Rc.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