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浩华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在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到2035年建成世界级的科创枢纽。这是中央推动香港发展的重大政策,为深港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合作指明了方向。对于有志在科创领域发展的香港青年来说,要思考如何把握这些新机遇,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深港两地人文相近,同饮一江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两地间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7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铁路、公路交通基建日趋完善。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两地人员往来陡增,紧密互动已成常态。规划指出,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一河之隔,直接跨境接壤,拥有福田口岸、皇岗口岸两个连接深港的陆路口岸,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这表明,河套园区区位优势突出,跨境合作条件优越。
人才方面,规划提到要“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全面放开对港澳台及外籍人士担任企业机构董事、监事、高管及负责人等职位的限制;建设国际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国际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等等。一系列新政对本港科创人才是重大利好,可为他们在相关领域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消除后顾之忧。
另需指出的是,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拥有独特优势,在接轨国际制度体系等方面具丰富经验及国际竞争力。过去亦不乏青年才俊从香港到深圳投身科创产业的成功范例,比如无人机品牌“大疆”创办人早年就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学习。香港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受过良好教育,国际视野开阔;深圳则是产业链较完整、运营成本较低,亦整合了国内其他区域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深港两地可谓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空间无限。
而伴随着深港“同城化”的趋势,这些优势正在不断放大。加上规划引航指路,河套区提速发展推动香港更快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本港将迎来更多机遇,并且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不难预见,香港青年、特别是科创专才的事业前景也会更加广阔。除继续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外,他们更应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与内地有关科研机构、科创企业和人员交流合作,提升自身水平。惟此,方能在深港发展新阶段抢抓新机遇。
(作者系香港国际音乐节主任、深圳市侨媛协会顾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2/Fd3FwE3eIAb8AWRUy34uTNrwpqSgx3le4Jf.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