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同盟国受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2014年,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每年的9月3日被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香港同胞曾踊跃组织各类募捐活动支援内地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血浓于水的情谊,同时奋力抵抗日军的侵略。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港九大队为代表的抗日志士们活跃于乡村、海上与城市之中,在香港的各处留下了他们与日寇拼搏战斗的鲜血与汗水。根据香港古物古迹办统计,与香港战役、港九大队有关的遗迹共有67处。通过寻访他们留下的踪迹,探寻其背后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曾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贡献的香港同胞将永远被后世所铭记。
文| 本刊记者 张清语整理
香港战役遗存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在日军轰炸珍珠港后的几个小时内,香港启德机场和深水埗军营于12月8日遇袭,香港战役打响。尽管英国政府高层并无保卫香港的意图,港英守军与日军在黄泥涌、浅水湾等地还是进行过激烈的交战,这场持续18天的战役在香港留下了多处遗迹。
1.黄泥涌峡径
黄泥涌峡军事文物径是香港的第一条军事文物径,位于渣甸山的西南面。这条远足径并不难走,全长为三公里,在道路旁可以见到对当年历史的介绍。在黄泥涌峡道旁,矗立著一座并不起眼的建筑,这座由混凝土堆筑而成的建筑便是当年港英守军与日军战斗时的“西旅指挥部”。沿著一条阶梯往前寻访,可以找寻到曾经的炮台遗迹以及弹药库,在时间的侵蚀之下,这些战争利器已经只剩下残垣断壁,如果不是有意寻找,极容易将其忽略。如今的黄泥涌峡径林木苍郁,可以听见林间的声声鸟啼,阳光从树荫间洒落下来,像是香港的任何一条远足径一般,充盈著安静、祥和的气氛,难以想像在82年前的此处,这里曾是一片充斥著枪林弹雨的战场。
2.鲤鱼门军营
位于筲箕湾鲤鱼门及西湾山的鲤鱼门军营曾是一个重要的海防据点,日军于1941年12月18日登陆香港岛,并攻陷鲤鱼门军营,推进了对香港的侵略战线。这些饱经风霜的建筑有著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数座军营建筑中,第七座、第十座、第二十五座被评为法定古迹。经过活化与整修,如今的鲤鱼门军营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公园与度假村的兴建让这里的美丽风光声名远扬,吸引了不少人来打卡旅游。在碧海与蓝天之间,曾经惊心动魄的历史静静地沉眠于此。
3.半岛酒店
作为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酒店,历经风云变幻的半岛酒店也曾有著被占领的屈辱历史。12月12日,香港半岛酒店被日军占领,成为了日军的临时指挥部。1941年12月25日的“黑色圣诞节”,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到达半岛酒店的336室,向日军投降,并签下降书。自此,经历了18日战争后的香港开始了被称为“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日占时期,半岛酒店其后一度被改名为“东亚酒店”。
港九大队战斗遗迹和纪念设施
英军投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香港同胞坚持抗战。中共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将几支武工队送入香港,开展敌后游击战。
港九大队前身的这些武工队和中共地下党组织曾组织过“秘密大营救”,将约八百名滞留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转移至大后方,避免其被日军迫害,其中有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柳亚子、胡绳、范长江、张友渔等。
港九大队是香港沦陷三年零八个月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终坚持抵抗的抗日武装力量。
香港战略地位重要,是日军在太平洋的转运枢纽和海军中继站,是日军北上侵略中国内地和南下侵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据点。香港是弹丸之地,日军的“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却直属日本的大本营,并安排一名中将担任总督。港九大队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它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这战略要地开展农村游击战、海岛游击战、海上游击战和城市游击战,有效地干扰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亦使驻港日军和汉奸走狗终日惶恐不安。
据不完全统计,港九大队毙伤日军100余名,毙伤汉奸、伪警及间谍等70余名,俘虏、受降日伪军600余名,炸毁日军飞机1架;缴获长短枪支550余支,机枪60余挺(包括英军弃械),炮6门,缴获敌船至少33艘,击沉4艘,并缴获大批弹药。
港九大队站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哨。东江纵队共营救国际友人89人,其中大部分是港九大队及其前身的武工队营救的。港九大队与盟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军事情报合作,为保卫香港、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1. “秘密大营救”中转站:杨家村适卢
杨家村的“适庐”位于新界元朗十八乡,由爱国华侨杨竹南兄弟建于1936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适庐”的名字或起源于挂于门外的一副对联:“适居邻里仁为美 庐境人环治不孤”,出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除了极具观赏价值以外,它还曾是“秘密大营救”的中转站和港九大队元朗中队的据点。这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行动分为东西两线,西线经九华径至大帽山,再经过杨家村进入宝安,东线则是由西贡、沙鱼涌、淡水等地进入惠阳。杨竹南曾被日本宪兵队逮捕,遭受酷刑逼供,但为保护游击队,他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2.港九大队成立地点:黄毛应村玫瑰小堂
据《港九独立大队史》记载,1942年2月3日,港九大队于西贡黄毛应村的玫瑰小堂正式成立。这座历史悠久的小村庄位于西贡铁矢山北麓,在这座并不起眼的小教堂中,香港的抗战历史默默地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1944年9月21日的一个清晨,在这座教堂内,日军曾对村民严刑逼供,想要逼问出游击队的下落,有村民被火烧至重伤,或是遭受“水刑”折磨甚至因此伤重而死,但没有任何人屈从日军的暴力。
2013年,玫瑰小堂被香港特别行政区古物咨询委员会列为二级历史建筑。如今的玫瑰小堂洗尽了战争的痕迹,呈现出来之不易的和平气氛。
3.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罗家大屋
罗家大屋位于沙头角石涌凹,由巴拿马华侨罗奕辉于1930年兴建。香港沦陷期间,罗氏家族有11人参加港九大队,其中罗雨中曾任沿海税站站长,罗汝澄曾任西贡中队和沙头角中队中队长及港九大队副大队长,罗欧峰是海上中队中队长,罗许月则是港九大队大队部交通站站长。罗家为抗日作出重大贡献,因而被称为“香港抗日一家人”。
罗家大屋由五排并连相间的房屋组成,面积近5,000平方呎,具建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2010年,获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
2017年起,香港广州社团总会等爱国团体在罗氏族人支持下,将罗家大屋改建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纪念馆于2022年9月3日正式启用,当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联办副主任何靖及一众官员出席开幕礼,盛况空前。这是香港第一间抗战纪念馆,已成为香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幕以来已有一万多名市民前往参观。
走近罗家大屋,可见“不忘历史,同开新篇”的八个大字,昭示著铭记抗战历史的重要意义。馆内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港九大队和罗家的抗战历史。在纪念馆中,除了可以看见当时游击队员们使用的枪械仿制品以外,游览者们还可进入馆内的一条“丛林隧道”,亲身体验当年游击队员们的战斗环境,回到历史现场。
4.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
该纪念碑位于船湾郊野公园内的新娘潭路,四周林木茂密,“抗日英烈纪念碑”几个大字由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书写,在绿树掩映之间,有一颗耀眼的红五星。1942年9月25日,日本侵略者包围乌蛟腾村,强迫村民交出游击队员,村长李世藩、李源培惨遭日军严刑逼供,李世藩因此而壮烈牺牲。在战争中,亦有不少村民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最初的纪念碑由村民建于乌蛟腾的一处山坡之下,2009年特区政府出资迁建此处。纪念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5.西贡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
始建于1988年的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临近西贡大网仔路,由港九大队老战士倡议和筹款兴建而成。纪念碑形似一杆步枪,象征抗日武装力量。入口处可见一副对联:“热血洒鞍山芳流百世,英名扬贡海景仰千秋”。碑前的书本型纪念志上,还可以看见在“秘密大营救”中获得帮助的邹韬奋赠与港九大队的题字:“保卫祖国,为民先锋”。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名列其中。
6.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
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是香港第三座抗日英雄纪念碑,由新界乡议局等爱国团体和屯门民政事务处合作兴建而成。这座新近落成的纪念碑于2023年5月9日在香港屯门龙鼓滩正式揭幕。在如今风光秀丽的大海之上,当年港九大队大屿山中队队长刘春祥带领曾可送、林容、汪送等六名抗战骨干自大屿山东涌乘帆船前往屯门龙鼓滩开辟新根据地的途中遭到日军炮艇伏击,包括船家梁克夫妻二女一子全家五人皆壮烈牺牲。原大屿山中队指导员王江涛曾以诗文凭吊英魂:“……黑夜扬帆遭敌舰,杀敌激战沉没船。壮士英勇全牺牲,为国捐躯万古传。”该诗文也被刻于纪念碑的背面。
那场曾经发生在香港的残酷战争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那一座座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仍在提醒人们不能忘记炮火连天的岁月,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的历史贡献,不能忘记港九大队前辈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体现出的伟大灵魂与不朽精神。
(感谢香港史专家、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蜀永教授对本文作出的贡献,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9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31/oiL76whWl1DYom8oOrHKwLweySaOB0OaxUa.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同盟国受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2014年,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每年的9月3日被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香港同胞曾踊跃组织各类募捐活动支援内地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血浓于水的情谊,同时奋力抵抗日军的侵略。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港九大队为代表的抗日志士们活跃于乡村、海上与城市之中,在香港的各处留下了他们与日寇拼搏战斗的鲜血与汗水。根据香港古物古迹办统计,与香港战役、港九大队有关的遗迹共有67处。通过寻访他们留下的踪迹,探寻其背后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曾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贡献的香港同胞将永远被后世所铭记。
文| 本刊记者 张清语整理
香港战役遗存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在日军轰炸珍珠港后的几个小时内,香港启德机场和深水埗军营于12月8日遇袭,香港战役打响。尽管英国政府高层并无保卫香港的意图,港英守军与日军在黄泥涌、浅水湾等地还是进行过激烈的交战,这场持续18天的战役在香港留下了多处遗迹。
1.黄泥涌峡径
黄泥涌峡军事文物径是香港的第一条军事文物径,位于渣甸山的西南面。这条远足径并不难走,全长为三公里,在道路旁可以见到对当年历史的介绍。在黄泥涌峡道旁,矗立著一座并不起眼的建筑,这座由混凝土堆筑而成的建筑便是当年港英守军与日军战斗时的“西旅指挥部”。沿著一条阶梯往前寻访,可以找寻到曾经的炮台遗迹以及弹药库,在时间的侵蚀之下,这些战争利器已经只剩下残垣断壁,如果不是有意寻找,极容易将其忽略。如今的黄泥涌峡径林木苍郁,可以听见林间的声声鸟啼,阳光从树荫间洒落下来,像是香港的任何一条远足径一般,充盈著安静、祥和的气氛,难以想像在82年前的此处,这里曾是一片充斥著枪林弹雨的战场。
2.鲤鱼门军营
位于筲箕湾鲤鱼门及西湾山的鲤鱼门军营曾是一个重要的海防据点,日军于1941年12月18日登陆香港岛,并攻陷鲤鱼门军营,推进了对香港的侵略战线。这些饱经风霜的建筑有著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数座军营建筑中,第七座、第十座、第二十五座被评为法定古迹。经过活化与整修,如今的鲤鱼门军营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公园与度假村的兴建让这里的美丽风光声名远扬,吸引了不少人来打卡旅游。在碧海与蓝天之间,曾经惊心动魄的历史静静地沉眠于此。
3.半岛酒店
作为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酒店,历经风云变幻的半岛酒店也曾有著被占领的屈辱历史。12月12日,香港半岛酒店被日军占领,成为了日军的临时指挥部。1941年12月25日的“黑色圣诞节”,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到达半岛酒店的336室,向日军投降,并签下降书。自此,经历了18日战争后的香港开始了被称为“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日占时期,半岛酒店其后一度被改名为“东亚酒店”。
港九大队战斗遗迹和纪念设施
英军投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香港同胞坚持抗战。中共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将几支武工队送入香港,开展敌后游击战。
港九大队前身的这些武工队和中共地下党组织曾组织过“秘密大营救”,将约八百名滞留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转移至大后方,避免其被日军迫害,其中有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柳亚子、胡绳、范长江、张友渔等。
港九大队是香港沦陷三年零八个月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终坚持抵抗的抗日武装力量。
香港战略地位重要,是日军在太平洋的转运枢纽和海军中继站,是日军北上侵略中国内地和南下侵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据点。香港是弹丸之地,日军的“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却直属日本的大本营,并安排一名中将担任总督。港九大队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它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这战略要地开展农村游击战、海岛游击战、海上游击战和城市游击战,有效地干扰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亦使驻港日军和汉奸走狗终日惶恐不安。
据不完全统计,港九大队毙伤日军100余名,毙伤汉奸、伪警及间谍等70余名,俘虏、受降日伪军600余名,炸毁日军飞机1架;缴获长短枪支550余支,机枪60余挺(包括英军弃械),炮6门,缴获敌船至少33艘,击沉4艘,并缴获大批弹药。
港九大队站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哨。东江纵队共营救国际友人89人,其中大部分是港九大队及其前身的武工队营救的。港九大队与盟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军事情报合作,为保卫香港、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1. “秘密大营救”中转站:杨家村适卢
杨家村的“适庐”位于新界元朗十八乡,由爱国华侨杨竹南兄弟建于1936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适庐”的名字或起源于挂于门外的一副对联:“适居邻里仁为美 庐境人环治不孤”,出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除了极具观赏价值以外,它还曾是“秘密大营救”的中转站和港九大队元朗中队的据点。这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行动分为东西两线,西线经九华径至大帽山,再经过杨家村进入宝安,东线则是由西贡、沙鱼涌、淡水等地进入惠阳。杨竹南曾被日本宪兵队逮捕,遭受酷刑逼供,但为保护游击队,他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2.港九大队成立地点:黄毛应村玫瑰小堂
据《港九独立大队史》记载,1942年2月3日,港九大队于西贡黄毛应村的玫瑰小堂正式成立。这座历史悠久的小村庄位于西贡铁矢山北麓,在这座并不起眼的小教堂中,香港的抗战历史默默地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1944年9月21日的一个清晨,在这座教堂内,日军曾对村民严刑逼供,想要逼问出游击队的下落,有村民被火烧至重伤,或是遭受“水刑”折磨甚至因此伤重而死,但没有任何人屈从日军的暴力。
2013年,玫瑰小堂被香港特别行政区古物咨询委员会列为二级历史建筑。如今的玫瑰小堂洗尽了战争的痕迹,呈现出来之不易的和平气氛。
3.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罗家大屋
罗家大屋位于沙头角石涌凹,由巴拿马华侨罗奕辉于1930年兴建。香港沦陷期间,罗氏家族有11人参加港九大队,其中罗雨中曾任沿海税站站长,罗汝澄曾任西贡中队和沙头角中队中队长及港九大队副大队长,罗欧峰是海上中队中队长,罗许月则是港九大队大队部交通站站长。罗家为抗日作出重大贡献,因而被称为“香港抗日一家人”。
罗家大屋由五排并连相间的房屋组成,面积近5,000平方呎,具建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2010年,获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
2017年起,香港广州社团总会等爱国团体在罗氏族人支持下,将罗家大屋改建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纪念馆于2022年9月3日正式启用,当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联办副主任何靖及一众官员出席开幕礼,盛况空前。这是香港第一间抗战纪念馆,已成为香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幕以来已有一万多名市民前往参观。
走近罗家大屋,可见“不忘历史,同开新篇”的八个大字,昭示著铭记抗战历史的重要意义。馆内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港九大队和罗家的抗战历史。在纪念馆中,除了可以看见当时游击队员们使用的枪械仿制品以外,游览者们还可进入馆内的一条“丛林隧道”,亲身体验当年游击队员们的战斗环境,回到历史现场。
4.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
该纪念碑位于船湾郊野公园内的新娘潭路,四周林木茂密,“抗日英烈纪念碑”几个大字由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书写,在绿树掩映之间,有一颗耀眼的红五星。1942年9月25日,日本侵略者包围乌蛟腾村,强迫村民交出游击队员,村长李世藩、李源培惨遭日军严刑逼供,李世藩因此而壮烈牺牲。在战争中,亦有不少村民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最初的纪念碑由村民建于乌蛟腾的一处山坡之下,2009年特区政府出资迁建此处。纪念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5.西贡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
始建于1988年的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临近西贡大网仔路,由港九大队老战士倡议和筹款兴建而成。纪念碑形似一杆步枪,象征抗日武装力量。入口处可见一副对联:“热血洒鞍山芳流百世,英名扬贡海景仰千秋”。碑前的书本型纪念志上,还可以看见在“秘密大营救”中获得帮助的邹韬奋赠与港九大队的题字:“保卫祖国,为民先锋”。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名列其中。
6.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
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是香港第三座抗日英雄纪念碑,由新界乡议局等爱国团体和屯门民政事务处合作兴建而成。这座新近落成的纪念碑于2023年5月9日在香港屯门龙鼓滩正式揭幕。在如今风光秀丽的大海之上,当年港九大队大屿山中队队长刘春祥带领曾可送、林容、汪送等六名抗战骨干自大屿山东涌乘帆船前往屯门龙鼓滩开辟新根据地的途中遭到日军炮艇伏击,包括船家梁克夫妻二女一子全家五人皆壮烈牺牲。原大屿山中队指导员王江涛曾以诗文凭吊英魂:“……黑夜扬帆遭敌舰,杀敌激战沉没船。壮士英勇全牺牲,为国捐躯万古传。”该诗文也被刻于纪念碑的背面。
那场曾经发生在香港的残酷战争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那一座座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仍在提醒人们不能忘记炮火连天的岁月,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的历史贡献,不能忘记港九大队前辈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体现出的伟大灵魂与不朽精神。
(感谢香港史专家、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蜀永教授对本文作出的贡献,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9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31/oiL76whWl1DYom8oOrHKwLweySaOB0OaxU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