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公布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引进办),由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带领,针对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策略产业,专责引进世界各地高潜力和具代表性的重点企业。引进办自去年12月开始正式运作。在引进创科企业方面,香港特区政府的团队至今接触超过200家企业,逾25家已经或准备落户香港,或扩展其在港营运的规模,投资额逾170亿港元,创造超过4,000个就业机会。
三顾茅庐,赤诚请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已谈成如此多合作,有为政府与重点企业最终相互成就、构成了良好互动关系,背后依靠的是什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当初为何决心设立引进办?政府又是如何邀请并引进重点企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从企业角度来看,吸引他们来港的理由是什么?他们又将如何在香港发挥作用?就此,记者采访了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主任容伟雄,以及华为香港行政总裁邓水根、美时医疗董事长兼总裁马启元、多点DMALL总裁张峰,意图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角度,深入探索这一友好合作如何成为现实。
文| 特约记者 冼志 吴欣纯 王姝
利用香港独特优势、 提供政策便利,政府广招贤企

陈茂波: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
具有独特优势
记者:政府为什么有引进重点企业这个想法?为什么要设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陈茂波:引进重点企业背后的理念是结合好“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在国家的坚实支持下,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有独特优势:一方面,香港有便捷连接内地与环球市场的优势;同时,我们汇聚国际一流的人才、机构、企业及资金。凭著这些优势,特区政府要更积极主动引进我们想发展的范畴的企业,并积极吸引人才,以带动香港的整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在这个理念推动之下,我们成立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同时政务司司长办公室下也成立了“人才服务窗口”。
记者:您觉得引进重点企业对于香港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可以为香港带来什么好处?例如是否能增加本地就业岗位和改善发展前景?
陈茂波:引进重点企业能够增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能,推动我们的产业更多元化。除了金融、地产、旅游之外,我们希望可以在创新科技方面有所突破,汇聚新的产业,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健康、医疗科技,以及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等,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对接国家的发展战略。事实上,这也配合特区政府去年12月公布的创科发展蓝图,当中提到在2032年,要将制造业占本港GDP的比例提升至约5%。
记者:美国近期出台一系列行政命令,包括限制对华投资高科技企业,其中香港也受到牵涉。这会不会对政府引进企业的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陈茂波:这或多或少会造成一些影响,而按照目前我们的评估,地缘政治格局下带来的挑战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对特区政府来说,我们要多方面、多渠道地突破其影响。例如,有一些技术不一定是美国独有的,其他地方也有替代。此外,我们也要善用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考虑如何让我们的资金与市场资金结合,用好杠杆市场的力量,让投资创科的资金来源更宽、更持续。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著力开拓一些新的资金和市场,例如中东和东南亚国家。我们会继续跟商界携手,不断探索和开拓不同的新机遇。引进的重点企业首阶段的投资有170亿,并会创造4,000个就业机会,大部分是科研和高管职位。而这只是第一阶段,我们很有信心它们来港之后,将更深刻体会到香港优良、友善的营商环境和国际化优势。我很有信心它们在这里会扩大投资。
记者:司长是如何主动邀请外地企业来香港落户的?他们的回应又是怎样的呢?
陈茂波:这些外地企业有些来过香港考察,亦有些是我们去主动找它们的。可以这样说,我们接触到的企业对于香港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自由度、国际化、人才汇聚、资金汇聚,以及一流的金融服务等,都非常认同。这一独特优势对于企业本身发展业务,无论是扩充内地业务,还是开拓国际业务,都有很大帮助。尽管如此,它们对于香港本地法律法规、商业习惯、企业选址和经营成本等未必很熟悉。因此在接触过程中,我们邀请他们来香港考察,为什么呢?英文有一句叫“Seeing is believing”,他们来到实地看看,就可以真正体验到香港与众不同的地方、更加具体地体会到香港对于它们发展的帮助。

容伟雄:为企业量身定做并落实其
在港业务发展计划
记者:去年政府发表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抢人才”“抢企业”措施。目前在抢企业方面进展如何?
容伟雄:特区政府在招商引资上进展良好。特区政府的团队接触过超过两百间重点企业,有内地的、也有海外的。到目前为止,大概有25间是落实了或计划了短期内来香港落户,或者在港扩展它们的业务。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很有实力、很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企业市值或者估值超过100亿元。未来这几年,它们会为香港带来大概170亿元的投资,并聘用超过4,000人,当中有不少是科研人员或者是高级管理人员。
记者:上任至今,招揽重点企业时,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例如近期地缘政治局势问题,会不会对招揽企业带来一些挑战?
容伟雄:我们接触的企业里面,有不少对香港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对香港认识比较少的话,在我们与企业接触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尽量向他们解说在香港开展、扩展业务的好处。
在接触的这么多的企业中,我们没有听过有企业说地缘政治会影响到它们来香港的兴趣或者计划。
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向这些企业全面介绍香港的优势,也全面研究企业的业务发展计划,探讨有哪方面可以用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帮助他们落实在香港的业务发展计划。
积极落户香港, 发挥企业社会职能,共创美好未来
在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落户香港的同时,企业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在香港的全新发展机遇和布局,主动发挥企业的社会职能:在政府提供的政策平台基础上,带动产业上下游共同繁荣;在助力香港数字经济转型同时,又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政府共商政务创新、携手高校推动科研发展与成果商用转化,兼顾民生福祉,致力共创香港美好未来。

华为:与香港共同成长, 结合产学研用,实现“在香港 为香港”
——对话华为香港行政总裁邓水根
记者:华为最初是在哪一年落地香港开展业务的?将在香港扩展哪些领域的业务,又有怎样新的布局?
邓水根:华为香港代表处最早是在1997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在港开展业务。到2018年,我们把华为在香港的“研发部门”升级为“华为香港研究所”,目前已跟香港高校、产业界很多密切开展创新合作。秉持“在香港、为香港”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华为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携手业界伙伴,为全港市民提供便利服务,推动新型产业发展及数位化转型,助力香港数字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吸引华为在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香港发展创科产业具备怎样的潜力?
邓水根: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香港作为粤港澳的核心城市和行政特区,有不可替代、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有著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8所全球著名高校的科研力量,并在金融、航运、医疗等行业全球领先,具有国际枢纽和全球人才等国际化优势。
香港是华为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可以在这里完成和客户的联合创新,共同打造解决方案,实现产、学、研、用结合。通过重视基础研究,协同产业创新,加速建设基础设施的三轮驱动,形成香港的科技创新的长远生态。在基础研究领域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优势,大力投资于前沿技术与基础技术的研究,产生引领性技术及原创性发明。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真正地让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孵化,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驱动产业发展。当前,云、AI、计算、联接等数字基础设施都是打造未来香港科技创新之都的科研基础。
香港特区政府的高效和便利也是诱因之一。港府今年大力吸引人才,包含引进科技人才计划等,华为实际上是也是受益者之一。
记者:作为科技企业龙头,华为又能为香港带来什么?
邓水根:华为希望用最先进云技术,在香港打造一个安全、可信、便利的“政务云”。类似内地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令政府服务数字化,让数据多跑腿、让百姓少跑路。特区政府早前也指出将在在未来两年内全面推动香港智慧政府服务进行数字化,香港在“一网通办”建设还有很多发展想像空间。华为现在全力协助香港在创科方面开展包括咨询、顶层设计等等的工作,推动香港未来100多项智慧政府服务开展数字化、信息化、云化,通过这样一套系统,加上华为安全自主可控的平台,来说明香港市民提升服务质素,为香港市民谋幸福。
另外香港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数据产业发展。香港作为一个国内外数据汇聚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一个数据港,这是非常符合香港未来发展方向的。
我们希望借助香港国际化的平台,把华为有优势的资源聚焦、部署到香港。去年我们帮助各界做了许多咨询工作,比如光纤上网,目前香港市民还是在使用旧的ICT技术。再比如,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也正在做一些前期数字经济的规划,华为也在产业发展、人工智慧算力中心的建设上孵化新的经济,利用“数据过河”的优势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数据产业,为香港谋产业谋发展。

美时医疗:打造香港研发、香港制造、全球销售的香港品牌
——对话美时医疗董事长兼总裁马启元
记者:财政司司长透露有25间重点企业在港落户及拓展业务,其中就包括美时医疗。作为具有原创技术的高端医疗诊断设备研发和制造的企业,美时医疗为何选择在港发展?
马启元:美时医疗本身就有香港基因,因为我们创业团队来自香港大学。我们其实非常看好香港。香港有很多优势,包括国际化都市对人才的吸引、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这对我们科技企业来说非常非常重要。香港在税收、准则上的标准化国际化,也有利于我们打造产品并进入全球市场,有利于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接受程度。
记者:从创科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扎根香港有何独特优势?
马启元:在我们考虑落户香港的因素里,确确实实有两个因素比较重要:第一个就是香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我们公司有很多颠覆性技术的原创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香港我们的知识产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第二个就是国际化准则,香港公司的准则国际化程度很高,以国际化准则生产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也就更容易被国际市场的客户接受。我们公司去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自从去年疫情一开放,我们在欧美地区很快就拿到了大批量订单,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事实证明,香港生产的产品是比较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的。
而我们最终下定决心在香港而不是其他地方建总部,做高端生产线,其实是由于看到了香港特区政府从无为到有为、甚至主动引导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这一变化。此外,去年特首的施政报告点出了要“抢人才、抢企业”,我觉得不仅是一个口号,也是一个号角,意味著香港要不惜一切力量来支持高科技产业。紧接著我们看到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在年底出台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这些都是给我们的信心的来源。政府有决心发展创科,企业当然更有信心,也更有动力去推广香港制造的产品,打造香港研发、香港制造、全球销售这样一个香港品牌。
记者:今年3月,美时医疗位于香港大埔创新园医疗用品制造中心的香港生产基地正式开幕。未来会不会扩大生产,又有哪些发展计划?
马启元:大埔这个基地我们是第一批入驻的,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才3,000平方米,我们未来发展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下一步发展会到未来的新田科技城,我们在大埔的产能大概每年只能做到200台,到了新田科技城后就变成1,000台。公司已经过了前期补贴的阶段,目前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在品牌营销、进入市场的阶段,政府能给予相关部门给更多的支持。

多点DMALL: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
产业共同繁荣 政商相互成就
——对话多点DMALL总裁张峰
记者:香港最大型购物消费奖赏计划yuu,在香港近乎无人不晓,背后原来是多点在提供技术支援。多点DMALL为何决定在香港扩展业务?
张峰: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多点DMALL立足香港,对内能够联通国内数字经济生态,对外能够拓展海外国际业务,也便于吸引高端人才。我们看到香港特区政府非常注重以创科为代表的高品质经济发展,尤其是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也是著重在数字经济、人工智慧这些领域发力,这对多点DMALL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香港拥有完善成熟的金融体系、举足轻重的国际贸易战略地位、友好的营商环境,以及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这些对多点DMALL吸引人才非常有帮助。另外像跟香港数码港的合作一样,多点感受到香港的诚意,进一步加深我们投入的决心。
因此我们也希望可以助力香港本地零售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改善香港市民的生活品质,助力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其实如您所说,多点DMALL已经为香港零售业和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多变化,像惠康、万宁、7-11、Market Place等等这些零售业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也协助打造了yuu这个平台,现在有超过420万用户在使用,也提升了惠康、万宁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改变了市民对现金和实体卡的依赖,带动了整个零售业数字化转型。
记者:多点DMALL在香港扩展业务,能给香港社会带来哪些益处?会不会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张峰:现在多点的总部是在数码港,我们已经聘用了近80名员工,香港有数字化人才的优势,我们也会扩大人员招聘,预计在今后2到3年会增加到300名员工。这些员工一方面会支持香港本地数字化与发展,另一方面会支持多点的国际业务,这方面我们也期待有更多香港人才加入,帮助多点DMALL拓展国际化业务。
记者:作为特区政府发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后首家被引入数码港的龙头企业,如何评价香港特区政府在吸引龙头企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张峰:我们看到香港特区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比较好的政策,尤其刚才您提到吸引龙头企业,这一点我觉得是比较关键的,因为吸引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上下游的发展。以多点为例,我们给零售企业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这套设施其实也会有很多中小企跟随多点去发展,以后可以让整个数字化生态链能够繁荣,不光是对零售企业,其实对整个香港本地数字化产业的上下游,比如独立软件发展商等,都会带来很大益处。
(作者系凤凰卫视香港新闻采访中心记者,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9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30/EJS5HjSSQ6DSkwX44uOIM159U50WUR7a8a7.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