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育红 I 外交部领事司
2023年6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任命徐浩良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协理署长,徐浩良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十一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本文回顾了徐浩良之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十位中国人的职业生涯,从中可以看到新中国在外交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性进步和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在多数签字国批准后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其宗旨及原则是:维持世界和平;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帮助各国共同努力,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战胜饥饿、疾病和扫除文盲,并鼓励尊重彼此的权利和自由;成为协调各国行动、实现上述目标的中心。
联合国现有193个会员国。它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肯尼亚内罗毕、泰国曼谷、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黎巴嫩贝鲁特、智利圣地亚哥也设有办事处。工作语言有6种:中文、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主要机关有6个: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其中,秘书处的秘书长是联合国首席行政长官,现由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担任,他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九位秘书长。副秘书长的岗位有若干个,均属国际公务员,专为联合国服务。按照惯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即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的公民,不能出任联合国秘书长,但可任职联合国副秘书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自1972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截至2023年4月,相继有十位中国人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他们依次为:唐明照(1972-1979)、毕季龙(1979-1985)、谢启美(1985-1991)、冀朝铸(1991-1996)、金永健(1996-2001)、陈健(2001-2007)、沙祖康(2007-2012)、吴红波(2012-2017)、刘振民(2017-2022)、李军华(2022至今)。
第一位,唐明照。原名唐锡朝,1910年生于广东恩平。少年时随家人移居美国旧金山,在那里读完小学和初中。1927年回国后,就读天津南开中学并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1933年,唐明照中断在清华大学的学习,赴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研读西方近代史,其间担任美国共产党在加州大学的党支部书记等职。毕业后,他参与创办纽约华侨洗衣馆联合会。在这里,他与在南开中学就读时认识的张希先女士结为伉俪,婚后生育二女唐闻生和唐建生。1940年,唐明照与冀贡泉(后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之父)等人共同创办《美洲华侨日报》,并任第一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那时,不少华侨儿女读了该报文章后,毅然回到祖国并投身革命。朝鲜战争爆发后,唐明照携家人秘密回国。此后,历任外交部专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局长、副秘书长。1958年兼任《中国建设》副总编辑。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关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唐明照在以乔冠华和黄华为正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中任副代表。
1972年,被外交界誉为「美国通」的唐明照,成为新中国在联合国的首任副秘书长,负责政治事务及非殖民化等工作。任职期间,除雇用一位华侨司机及日常开销外,他将积余的26万美元全部上交国家。1979年离任回国后,唐明照任中共中央联络部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二位,毕季龙。原名毕庆芳,江苏仪征人,1914年出生于名门望族。1936年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下同)财政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经济工作。后来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工作。翌年,赴朝鲜参加板门店停战谈判,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参谋处处长、秘书处处长。回国后,任外交部研究室研究员。此后近10年间,毕季龙担任外交部新闻司专员、副司长。1961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新闻官员,随外交部长陈毅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之后任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多次参加联合国相关会议。1979年,毕季龙出任新中国在联合国的第二任副秘书长,负责技术合作与发展事务。当时,所管部门刚成立不久,工作人员六七百名。经过6年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该部门成为联合国一个向100多个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派出大量专家顾问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技术人才、受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欢迎的重要部门。任职后期,由于发达国家认捐金额减少,有些援助项目被迫取消,技术合作与发展部门也不得不减员。由于他平时注重调查研究,故能迅速做出妥善安排,成绩卓著。其间,夫人胡济邦随同前往美国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第三位:谢启美。祖籍江苏武进,1923年出生于北京。父亲谢仁冰是江苏颇有声望的工商业家,同父异母兄长是章汉夫。谢启美从孩提时起对数学情有独钟,少年时随父母到上海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读完高中,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后转至数学系。毕业后任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助教。其间,他苦苦思索人生之路,参加了清华大学的中国文化建设学会。1949年,谢启美参加「南下工作团」到武汉军管会外侨事务处,主要从事为肃清外国帝国主义的各项准备工作。新中国成立不久,他被调到外交部工作,先后任中国驻瑞典使馆随员、外交部西欧司副科长,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相继任中国驻英国代办处三等秘书、驻美国联络处文化参赞。中美建交后,升任中国驻美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在华盛顿8年间,他在文化、新闻、科技、教育等领域内的工作样样出色。如,中国武术团应邀访美,团员中有名扬四海的李连杰,武术团的表演倾倒了美国各界人士,观众如醉如痴到每个节目非重复一次不可的程度,最终尼克松总统接见武术团全体成员并给予了赞誉。回国后,谢启美任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接著又赴美国纽约,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大使衔副代表。
1985年6月,作为毕季龙的继任者,已是花甲之年的谢启美走进了联合国,负责技术合作与发展事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联合国第三任副秘书长的中国人。任职期间,由于他的努力使主管部门财政扭亏为盈,时任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为此致函表示感谢,联合国《技术合作发展部新闻》也刊文予以肯定。1991年谢启美回国后,担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从不同角度继续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发展,受到各方好评。
第四位:冀朝铸。1929年出生于山西汾阳,1938年为躲避日本侵华的战火,跟随父母赴美国纽约定居,先后在纽约城乡学校、霍莱斯·曼一林肯中学就读,并在那里树立了早期的革命思想。1948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朝鲜战争爆发后,冀朝铸毅然放弃哈佛大学的学业,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的一天,外交部一位领导到访北京现代物理研究所,见了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冀朝铸,对他说:「你是学化学的,现在有另一种化学工作需要你的参与。」这种「化学工作」就是从事翻译。1952-1953年,冀朝铸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翻译,因工作出色获得中朝两国的表彰。1954年4月,他回到外交部,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亲历了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建交谈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从1956年起,冀朝铸为周恩来担任翻译达十六七年,同时多次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
冀朝铸担当翻译的同时,历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参赞、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美大司副司长、中国驻美国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斐济兼驻基巴斯和瓦努阿图大使、中国驻英国大使。1991年3月14日,冀朝铸从伦敦抵达纽约接替谢启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联合国第四任副秘书长的中国人,同样负责技术合作与发展事务,一直到1996年。1996-2005年,冀朝铸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第五位:金永健。江苏昆山人,1934年8月17日出生。就读于昆山近民小学(今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1949年考入昆山县立中学校(今昆山一中)初中,后转学上海。抗美援朝时报名参军,后按参干参军的标准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下同)英语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到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工作10年,其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金永健进入外交部,首先参与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的筹建工作,接著在外交部非洲司、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工作。1977年,奉调前往纽约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从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参赞,到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候补代表、联合国非洲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代表、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代表等职。1984年回国后,他相继任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及司长、国际司司长。20世纪90年代初,金永健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1995年,出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在常驻联合国10余年间,金永健参加了第32至38届、第45届、第47届联大会议,以及第45、46届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会议等。1996年3月赴联合国总部,出任新中国成立后在联合国的第五任副秘书长,负责发展、资助和管理事务。2001年回国后,担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第六位:陈健。江苏吴县人,194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9-1966年,先后在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班学习。1967年9月,进入外交部国际司。1968年9月起,在外交部干校劳动。1971年10月,回到外交部国际司。1972年9月,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1977年10月,又回到外交部国际司。1980年7月至1984年2月,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等秘书、二等秘书、一等秘书。之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董事办公室助理。1985年9月起,在外交部国际司任处长、参赞、副司长。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大使。回国后,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1996年2月至1998年2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部党委委员。1998年2月至2001年4月,任中国驻日本大使。2001-2007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联合国第六任副秘书长的中国人,主管联合国大会和会议事务管理部。
第七位:沙祖康。江苏宜兴人,1947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奖坫小学、杨巷中学。1970年,他从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进入外交部。1971-1985年,相继就职于中国驻英国、斯里兰卡、印度使馆。1985-1988年,任外交部国际司三等秘书、副处长、一等秘书。之后,先后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中国常驻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大使、外交部军控司司长、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的代表和大使。其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沙祖康积极推动中俄、中美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双边军控合作,参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及《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等军控和裁军领域重大国际条约的谈判和审议,参与起草联大和安理会通过的一些关于军控和国际安全的重要决议,积极倡导国际安全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地区稳定与安全。沙祖康爱看武侠小说,敢说敢为,常自称为「农民外交官」,有人则称他为「沙将军」。2007-2012年,沙祖康被任命为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成为新中国在联合国的第七任副秘书长。
第八位:吴红波。山东泰安人,1952年5月出生。1976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他进入外交部下属的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1978-1980年,赴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进修。之后,在中国驻新西兰使馆任职一年。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1983-1987年,在外交部翻译局任三等秘书;接著,在外交部港澳事务办公室任二等秘书。1988-1991年,在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处任二等秘书。后来,任外交部港澳事务办公室一等秘书、处长。1995-1997年,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参赞衔)。后来,吴红波任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参赞。1998-1999年,担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大使衔)。回国后,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2000-2002年,升为外交部港澳台司司长。2002年8月至2004年2月,转任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副特派员。2004年3月到2005年10月,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回国后,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2007-2009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欧洲地区事务、新闻与领事工作。之后,任中国驻德国大使。 2012-2017年,吴红波在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第八位中国人。
第九位:刘振民。山西岚县人。1978年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1981年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82年初,到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工作。1984-1988年,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任随员、三等秘书。回国后,在外交部条约法律司任三等秘书、副处长。1992-1995年,在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任二等秘书、一等秘书。1995-2006年,在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先后任一等秘书、参赞、副司长、司长。接著,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大使。2009-2011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出国后,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代表、大使。2013-2017年,回国任外交部副部长。2017-2022年,刘振民接替吴红波,出任新中国在联合国的第九任副秘书长,同样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
第十位:李军华。1962年8月出生,国际公共政策硕士,1985年加入外交部国际司。1986-1992年,在中国驻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代表处任随员、三等秘书。回国后,任外交部国际司三等秘书、二等秘书。1996-1997年,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进修。之后,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任二等秘书、一等秘书。接著,回到外交部国际司任处长、参赞。2003-2008年,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任参赞、公使衔参赞。回国后,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2010-2013年,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回国后,在外交部国际司任司长6年。2019年6月至2022年7月,任中国驻意大利兼驻圣马力诺大使。2022年7月至今,李军华接替刘振民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成为新中国在联合国副秘书长岗位上的第十位中国人。
通过回顾上述历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十位中国人,至少可以看到两点:第一,新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性进步。如,除第一位唐明照、第二位毕季龙、第四位冀朝铸有留美经历外,其他七位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本土培养的。第二,中国籍副秘书长在主管事务领域的阶段性变化。如,第一位唐明照负责政治事务及非殖民化等工作,第二位毕季龙、第三位谢启美、第四位冀朝铸均负责技术合作与发展事务,第五位金永健负责联合国发展、资助和管理事务,第六位陈健主管联合国大会和会议事务管理部,第七位沙祖康、第八位吴红波、第九位刘振民乃至第十位李军华,则连续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7-8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23/JmmaD0pVquOaGSGdNDz4EIleX9qCfQmLzyc.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