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英 I 四川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文科讲席教授
全球化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关于全球化是否终结的激烈辩论,参加者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本文通过重提全球化概念的起源,以更加严谨的科学研究角度探讨全球化概念的诞生、发展阶段和未来方向。今天即使有人认为全球化已经终结,但是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却在继续。21世纪仍将是全球化的时代,不过未来的全球化仍将是局部的。
一、全球化概念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
广义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部门是最早认识到「全球化现象」并建议企业(公司)等机构以及广大的个人通过采取全球化策略或者政策来回应全球化。各类国际行为体,尤其是具有跨国能力的市场力量和技术力量早已塑造出了一种巨大的世界范围的全球化存在。但长期以来,在概念上,人们没有把这种存在称作全球化。全球化概念的诞生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因为全球化概念诞生后,大批企业、行业、部门以及一些国家的政府,依据全球化而在世界上发展,并更加主动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会。本文认为,全球化概念诞生前后的全球化是有区别的。2023年是莱维特(Theodore Levitt)提出全球化概念第40周年。全球化概念预示了世界翻天覆地的巨变。40年来,没有哪个概念比全球化概念更重要更普及,全球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概念,全球化一词浓缩了代表了「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变化。
40年前,莱维特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任教并担任《哈佛商务评论》主编。他的学术主攻方向是市场营销学。莱维特的市场营销学,包括了在国际市场(当时没有全球市场一词)的营销。哈佛大学商学院那时把市场营销学推到了极致,而莱维特则是哈佛营销学的领袖。他被誉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名作包括《营销短视症》(Marketing Myopia,1960)。1983年,莱维特在《哈佛商务评论》发表了他的《全球化的市场》(Globalization of Markets)一文。莱维特说的「市场」是复数的市场。这意味著他不仅考虑美国市场和其他国家市场,而且要考虑全球市场。这篇文章让莱维特更加成功。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提出的全球化一词不胫而走,很快被各个学科、各行各业讨论。在莱维特提出全球化概念第20年的2003年5月,为了「向莱维特致谢」,哈佛商学院举办了「全球化市场论坛」。那场空前的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讲者。不过,抱病多年的莱维特已经无力参加那场研讨会,并于2006年6月病逝。
全球化概念的诞生意味著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全球化终于被人们发现了。因为全球化,不少人的世界观逐步发生了颠覆性、转型性的改变或者不得不改变。这就如同历史上任何伟大概念发挥的作用。全球化概念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不管他们的母国是哪个国家,根植全球化、转向「全球公司」成为流行。
铸造了全球化概念,莱维特的世界贡献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关于全球化一词的起源,在学界辩论多年,但大多权威均承认莱维特是第一个铸造全球化概念的人。关于这一点,可见于许多关于全球化的研究文献,如《大英百科全书》的「全球化」(Globalisation)词条。全球化概念也高度全球化了,40年来,各国学术界均引进和争论全球化。在国际关系学界,全球化概念诞生前,不少学者更看重的是「相互依存」或者「相互依赖」的概念。笔者认为,相互依存的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中顽固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现在,相互依存与全球化并存,全球化居然没有取代相互依存。这反映了国际关系这个学科与全球化的复杂关系。相互依存有助于全球化进入国际关系学科,与此同时,国际关系学科又本能地抵制全球化。不过,国际关系学科终归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影响,国际关系学或者世界政治研究被全球化了。需要指出的是,莱维特等人虽然铸造了全球化概念,但其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局限于当时的市场营销。莱维特之后,「全球化的定义问题」继续存在。今天,世界上有著形形色色的全球化定义。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政府处在不同的位置对全球化概念有著不同的定义。
二、全球化的重要性:
全球化在世界运行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
今天的世界,那些反对全球化的人,不管其高低贵贱,其实也是多少意识到全球化的系统重要性,尽管他们过分强调全球化的挑战性,把人们不幸(如失业等)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全球化,甚至错误地把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或者「新资本主义」等挂钩。他们满以为「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新自由主义」或者反对当代资本主义。反对全球化者也许有所不知的是,全球化正是创造了包括反对者在内的全球发展、全球财富、全球安全、全球文明的主要力量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日益形成的社会科学新学科体系全球化研究中,经济史学家对全球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个个重要突破。
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市场的逻辑》概括地引用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德隆(J. Bradford Delong)关于人类历史上只有「20世纪才发生的财富大爆炸」:「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按照19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张维迎提到的这位德隆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曾任美国经济史学会长。德隆认为全球化的历史超过百年,但不会超过200年。他认为,应该从1870年(当时中国处于晚清时期)考虑全球化历史,到今天,全球化大概也就是过去150年左右的时间发生和出现的现象或者现实。150年相当于一个「长的20世纪」(The Long 20th Century)。德隆的研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采取了「长的20世纪」的宏观历史研究方法。曾有不少学术大家采用这一时间框架。德隆的「长的20世纪」与英国已故著名全球史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短的20世纪」(The Short 20th Century)不同,他用了将近20年时间研究这个「长的20世纪」的经济史。2022年,德隆《延长了乌托邦:20世纪经济史》一书出版,受到多方关注,包括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二是,他认为「创新」是「长的20世纪」经济奇迹的根源。在《延长了的乌托邦》新著中,德隆从「创新」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是「长的20世纪」之前所未有的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三大原因之一,另外两大因素德隆认为是现代企业和科研实验室。
德隆的研究是令人震惊的发现。全球化存在的长期性和持续性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那些以为全球化是脆弱的,其坏处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被「去除」或者「终结」的人没有像德隆那样研究全球化史,把全球化想简单了。事实上,在「长的20世纪」,全球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持续近半个世纪的苏美冷战的大冲击而九死一生。所以,对于各经济体和企业来说,全球化的收缩,或者主动「去全球化」,抗拒全球化,到头来只能影响全球化的方向和结构,并将付出大混乱、大衰退、大萧条的代价,但全球化仍然还是不会真正被「去除」。
三、作为政府策略或者政府政策的全球化
认识到全球化后,除了公司企业回应和利用全球化外,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或经济体也采取了全球化策略。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一个大策略(Grand Strategy)就是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仍然面对「滞涨」的困境。1979-1990年,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担任英国首相;1981-1989年,里根(Ronald Reagan)担任美国总统。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完全是全球化的。20世纪80年代,美英两国经济逐步走出「滞涨」,开始了新一轮长期增长。
冷战结束后,美国民主党的克林顿政府,则明确以全球化为美国的内外政策。2000年12月,两届克林顿政府即将结束,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邀请克林顿夫妇到英国进行告别访问。克林顿和布莱尔在演讲中告诉在华威大学的英国听众,他们峰会讨论的主题不是别的,而是全球化及其未来:「全球化就是(各国)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上的相互依存」,世界的一体化和相互依存正在加强。而布莱尔则与克林顿一同强调,要走「基于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以便让全球经济更具人性,使世界上大多数人从全球化中获益。总的看,克林顿与布莱尔在华威大学的共同演讲,是为冷战后的全球化举办的「合唱会」。布莱尔称赞克林顿是一位「全球化总统」(President Globalization)。
四、从「局部全球化」到「超级全球化」
再从「超级全球化」回归「局部全球化」
1983年以后的全球化,尤其是作为英美政策的全球化,可能是冷战加速走向「终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上文提到的克林顿英国告别行,他不得不承认全球化遇到了大的挑战。克林顿经历了1999年在美国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期间发生的首次大规模的全球「反全球化」示威。但是,在克林顿时期,全球化总体顺利进展。2008-2010年,在美国和欧盟等地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人和欧洲人对金融危机见得太多了。但是2008-2010年的金融危机则让他们大出所料,是冠名「全球」的第一场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后,在美国经济学界,为了深入理解全球化到底为什么发生危机,有学者制造了一个「超级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的概念,认为冷战后的全球化走过了头。发明「超级全球化」的和使用「超级全球化」的,言外之意是全球化「见顶」。
罗德里克(Dani Rodrik)是经济学家,但不是经济史学家。他的「超级全球化」概念大体上属于作为策略或者政策的全球化范畴。他提出的「全球化悖论」主要建立在「超级全球化」上,批评有的国家,如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几届政府推行了过度全球化的政策,加剧了「全球化的悖论」,反而导致全球化走不下去了。但我认为,罗德里克的全球化概念是有问题的。他把全球化本身和以全球化为名的政策,即支持或者促进全球化的政策混为一谈。不幸的是,「全球化的悖论」现在成为「去全球化」的一个主要理论依据。罗德里克本人也成为「全球化终结」的一个代表人物。
不过,必须肯定,罗德里克的「全球化的悖论」也是一个伟大的学术贡献。罗德里克看到是基于美国经验在美国存在的「全球化的悖论」,世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全球化还有很多的「全球化的悖论」,他并没有研究其他「全球化的悖论」,更没有研究一般的「全球化的悖论」。全球化这个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悖论中进行的。19世纪和20世纪的全球化,尽管那时没有全球化的概念,但也是充满悖论的。21世纪的全球化,全球化继续存在悖论。「全球化的悖论」到底如何解决?「去全球化」并不是解决「全球化悖论」的办法。解决「全球化的悖论」的根本方案恰恰是进一步的全球化。英国《金融时报》主笔、著名评论家沃尔夫(Martin Wolf)早在21世纪刚开始时就认为,全球化不是过度了,而是全球化远远不够。
「Globalization」一词来到中国后,学术界先是把该词翻译为「环球化」,后来统一译为「全球化」。全球化的翻译之所以很有「中国特色」,是因为打上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字烙印。「全」使「Globalization」一词在中国达到了「超级」程度。也就是说,全球化在字面上,几乎与罗德里克的「Hyper-Globalization」是一样的。世界的全球化从来都是局部的,并不那么「全」。今天,在很多国家,如美国,「超级全球化」如果不是夸大其词,也早已结束,而全世界既不存在「超级全球化」,也没有发生「全球化的终结」,世界仍然是「局部全球化的世界」。由于在美国和欧洲推行「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去风险」(De-Risking),由于各种相互排斥的「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局部全球化」的常态全球化又回来了。
结论
全球化概念诞生40年的时刻是反思全球化和全球化研究的重要机会。观念、思想和理论的力量是很大的。由于有了全球化概念,过去40年,全球化不同于以往上百年的全球化。如果把19世纪算作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具体年份在经济史和国际史等学科有很大争议),20世纪的全球化可以为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因为莱维特等在概念上发现了全球化,1983年是全球化历史上的转折点或者分水岭。在全球化的第三阶段,获得了全球化概念的人们(包括非政府和政府两大机构)对全球化的影响是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阶段的,全球化曾在冷战后到达了「超级」的程度——全球经济、全球社会等现象的产生,从而加剧了各种「全球化的悖论」,使全球化发生了大危机。目前,全球化已经历史性地退缩或者放慢,但全球化并未终结。21世纪仍然将是全球化的时代,但不同于19世纪也不同于20世纪的全球化,21世纪将是全球化的第四阶段。21世纪的全球化,参加、塑造、形成全球化的各种行为体,其全球化概念有著21世纪的特征,更加多元、更加复合。
这里顺便指出的是,在中国,人们往往把全球化与国际化混为一谈。这种混同并不恰当。全球化不同于国际化,不仅是对国际化的超越和改变。有些事情,比如,「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全球化」是不同的。目前,中国仍然使用「人民币国际化」而不是「人民币全球化」。在经济学里,「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全球化」代表了两大不同的世界经济中的人民币学派。「人民币全球化」显然要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全球货币。这是国际化与全球化显著不同的一个重要例子。随著全球化时代不断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币的最佳目标是成为全球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要调整为「人民币全球化」。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7-8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22/2anHfnBkVeogASkPWEZnAYe0Kf6DzunKWZr.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