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最近一些日子,行政长官李家超很忙,为10月25日发表的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已开了多场咨询会议。前天,他还和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律政司司长林定国等21位司局级官员风尘仆仆落区咨询,与约120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市民互动交流。互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含地产房屋、交通运输、创新科技、金融、文化体育、教育、青年、扶贫、医疗和社福等许多议题。
李家超对于施政报告非常重视和紧张,他计划举办逾30场咨询会,广泛听取不同界别代表和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除本港社会极为关注施政报告的难点、痛点、增长点、潜力点,中央领导、中央涉港部门、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都十分关切。此前,李家超已经进行了多场公众咨询,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咨询活动将更加密集。
那么,今年的施政报告咨询应多关注什么呢?

聚焦“难点”求突破
施政报告咨询的用意,首要一条是为了解决难题。因此,应该聚焦“难点”多咨询。
以公屋建设为例。中央领导深深感受到住在“㓥房”的居民多等一天也嫌长,一直指示特区政府须尽快让“㓥房”住户搬出来。李家超上任后,特区政府在公屋建设开始破题,总算有了“曙光”。
但好事总多磨。公屋建设引发社会争议不断。选址偏远,居民不愿意居住,浪费资源;选址在繁华地段,相邻的居民反对,声称影响了当地的生活品质,拉低了房价;将粉岭高尔夫球场收回一部分用于建设公屋,又引来相关群体反对。至于“简约公屋不简约”的问题,也成为争议的热点。
众人之事,应有众人想办法解决。针对“公屋建设”这样的特大难点问题,特区政府应多组织一些公众咨询活动,也可对咨询形式做适当改革,不一定把公众截然分为几个群体来咨询,还可以组织社区人士、“㓥房”住户、地产企业、建筑专家和政府官员坐在一起,大家各抒己见,多一些“思想碰撞”,也许能找到解决难题的好办法。
难点当然不止公屋建设,本港人士北上广东养老渐成趋势,怎样让长者的“跨境医疗”更便捷,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这里面涉及到许多具体事项,比如,医疗资格的相互认证、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相互流通等等,都需要透过公众咨询汲取智慧。
还有,香港低生育率也是一个难题。年轻人不愿意生育,既涉及到生育观念,也涉及到养育成本,而养育成本又涉及到住房、教育、医疗等等诸多问题,十分复杂。当然,这个难题并非短时间可解决,但需要针对年轻群体多咨询,听听他们的心声,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聚焦“痛点”补短板
香港的“痛点”很多,从回归26年的时间段来看,香港至少有两大“痛点”不容忽视。
其一,国民教育缺失。国民教育涉及到“香港之稳”。香港回归后,没有进行“去殖民化”,成年人的国家观念原本就不太强,由于学校国民教育的缺失,回归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同样国家观念不强,这些问题在“修例风波”中充分显现。
此次公众咨询中,有人建议设立“抗战纪念馆”、“中共党史馆”和“国家资料馆”,中小学每周要有书法课。这些建议很有道理。针对“国民教育”这个痛点,在公众咨询中还可再多多征求爱国爱港阵营人士的意见。
其二,创科发展滞后。创科发展涉及到“香港之兴”。香港的创科发展原本有很好的条件,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可以吸引国际各领域顶尖人才;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为创科项目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然而,特区首届政府提出的“数码港”计划因种种原因搁浅,错失发展良机。试想,如果该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今天的香港就不仅是“自由港”了,而应是“自由港+数码港”,发展步入新境界。
日前,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对华投资限制令”,对中国的半导体、微电子、量子讯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投资的限制,此限令涉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美国是全球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这项禁令对香港发展创科增添了不少困难。面对美国对华合作的大门愈来愈关紧的情况下,香港如何走好自己的创科之路,特区政府应透过公众咨询,听取有国际视野、有丰富学识、有深度研究的专业人士的意见。
聚焦“增长点”优结构
本港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放缓,由第一季度的2.7%降至1.5%。近日,特区政府将全年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预测,由5月复检时的3.5%至5.5%,修订为4%至5%。下半年经济增长点在哪里?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已经表示,主要依靠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
访港旅游情况在变。年初,舆论普遍看好恢复通关后内地游客爆发式增长,但上半年内地游客数量尚未恢复到2018年的同期水平,反映出内地游客对香港的兴趣在衰减;此外,内地游客口味也发生了变化,以往购物“血拚”的场景明显少见,来港的年轻人更注重“文化游”、“深度游”,反映出香港“购物天堂”的优势在衰减。再从访港游客的结构来看,内地游客仍占八成左右,恢复通关后,香港并未吸引到更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
私人消费也不乐观。在后疫情时代,特区政府采取“组合拳”,旨在撑住本地消费,包括推出电子消费券、举办“开心香港”活动等,但出人意料的是,本港居民北上广东、特别是北上深圳消费的热情很高。这其中有汇率变化的原因,也有我们邻居的消费环境、服务水平更具诱惑力的原因。
怎样打造吸引内地游客的旅游项目?怎样说好“香港故事”、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来港?怎样把港人的消费留在香港?解决每个问题都需要系统谋划,需要高招、奇招。特区政府应聚焦“增长点”,多咨询广大市民的看法和观点。
聚焦“潜力点”拓空间
今年二季度,货物出口和投资拖累了香港的经济增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货物出口下挫;受美元加息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受挫。这是不是就无解呢?不见得!“天无绝人之路”。特区政府公众咨询应聚焦“潜力点”,寻找新的突破口,拓展发展空间。
内地经济增长势头劲,应该把目光向内挖潜力。香港二季度经济增长放缓,但内地二季度经济增长达6.3%,高于一季度的4.5%,上半年整体增长5.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于首位。香港应搭乘内地发展的“快车”。如何“搭乘”?涉及到制度创新、政策对接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特区政府应聚焦这个“潜力点”,透过找企业、找专家、找巿场,多方咨询谋良策。
“西方不亮东方亮”,应该目光向外挖潜力。香港的出口主要是面向欧美,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美国和欧洲对华贸易战、科技战必然殃及香港。香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面向东盟、中东等地区发展贸易,逐步推动贸易多元化。香港发展贸易的优势明显,既有区位优势,也有现代服务业的优势,还有法治环境的优势,香港完全有自信改善贸易结构。当务之急是:怎样把“想法”变成“做法”,让好思路变成好办法?特区政府应透过公众咨询,吸纳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十分重视听取民意。他今年4月来港考察时,与本港政界、商界、教育界、科技界以及普通市民,乃至学生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倾听各界对于香港发展的看法,对香港经济民生的难点、痛点、增长点、潜力点均有涉及,对特区政府寄予厚望。
公众咨询是听民意、找问题、拓思路、谋措施的过程,问题抓得准是前提。无论是中央,还是香港各界及广大市民,都期望特区政府透过深入细致的公众咨询,鞭辟入里、析毫剖厘,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早建成效,使“兴”的动能愈来愈强劲。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