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屠海鸣
再过几天,本周日(27日)5年一签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就将到期。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政府签署了这一协定,此后每5年续签一次。在中美关系正常时,续签不是问题,但今年能否签署该协定却充满变数。有10位共和党籍的美国国会议员于今年6月给国务卿布林肯写了封公开信,“强烈建议”美政府不要续签该协定。他们声称中国会因此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优势,有助于中国实现军事现代化,宣称“美国必须停止助攻自己的毁灭”。美国最终是否续签,现在尚不可知。
当地时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国企业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AI)系统等几个敏感技术领域的对外国投资,包括中国内地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上周四(17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即将访华。据悉,雷蒙多访华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与中方讨论镓、锗等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问题。中国从8月1日起对镓、锗等相关物项实行出口管制。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 快到期
中美之间的这一系列动作看得人眼花缭乱,其背后隐藏着甚么逻辑?香港如何应对?值得深入分析。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确立了双方合作的平等关系,该协定并非致力于“高精尖”前沿科技合作,主要是涵盖环境、农业科学、物理和化学在内的基础研究。
既然是“合作”,一定是双方受益的事情,不存在“强制性”问题。况且,中美科技之间的实力差距很大,美国一直很强势,如果说“强制性”,从常理来分析,那也是美国占上风,为何美国对此表现得如此敏感和小气?这说明美国政界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普遍产生了焦虑,为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可以不择手段、不怕伤及自身。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是为全球客户提供数据与分析的公司,其数据显示2019年在被引用次数前1%的顶尖论文(通常被称为诺贝尔奖级论文)中,中国论文数量的占比首次超过美国;2020年,中国论文在被引用次数前10%的论文中的占比也超过了美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关起门来搞科技创新的逐渐减少,国与国之间合作进行科技创新的占比愈来愈大。时下美国4成以上的科研成果都有外国研究人员参与,中美互为第一大科研合作伙伴。
研究还发现,在某些战略领域,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要高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比如2017至21年,在纳米科学领域,中美合作成果占美国科学家高质量研究的27%,但只占中国科学家此类研究的13%;在电信领域,中美合作成果占中国此类研究的10%,但占美国此类研究的33%以上。
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直追美国,这并非是坏事。如果美国能够以良性竞争的思维去想问题,两者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可以让科技改变生活,为全世界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科技产品,为人类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的政客都不这么想,他们焦虑无比,不仅在前沿科技领域要对中国实行封锁,在一般科技领域也要限制,不惜提出“停止科技合作”。
美挑起科技战 中方对策渐多
美国挑起对中国的科技战,中国最初十分被动。因为缺少思想准备,特别是企业界,认为核心技术能买到,何必自己从头开始去研发呢?在经历了短暂的应对乏力之后,现在变得逐渐从容和自信。
今年7月3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宣布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镓、锗等金属用于生产电动汽车、芯片与部分军用武器系统,包括用于新一代导弹防御和雷达系统。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数据,中国的镓储量占全球储量的68%左右,美国的镓还不到中国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锗储量为3,870吨,全球第一;中国的锗储量为3,500吨,储量第二;两国占世界锗总储量的8成以上。
美国对镓、锗的依赖只是冰山一角,据美国内政部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分析,在对美国至关重要的54种矿产商品中,中国至少是其中35种商品供应链上某一环节的主要生产国。
美国从高科技产品上限制中国,中国则从产业链上游入手应对,这有点出乎美国的预料,显示出中国在应对美国科技领域打压时思路更宽,办法更多更管用。你对我“卡脖子”,我也可以对你“卡脖子”。
除了直接“卡脖子”之外,中国的长远计划是“科技自立自强”。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指出,“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中国以“科技自立自强”应对美国“卡脖子”,经过几年努力,中低端芯片已量产。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场,如果今后不再需要从外国进口中低端芯片,美国的有关企业产能就会过剩,对华封锁将反噬自己。当然,科技创新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中国的举国体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这才是中国最过硬的一招。
中美科技战对香港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对香港贸易的影响。由于香港是中美贸易的“中转站”,对美贸易在香港对外贸易中占据较大份额,随着美国以“去风险”为由,限制美企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AI系统等几个敏感技术领域对中国投资,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必然有负面影响。其二,对香港创科的影响。香港创科发展原本就比较滞后,现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优势产品、优势产业的工作起步不久,美国对华高科技领域的限制,对香港创科发展今后会有所影响。
港聚焦科创2重点 找准着力点
在中美科技战的大背景下,香港在高科技领域想要与美国合作,基本上是没有可能了,香港要做好思想准备。香港还应认清科技创新的两个重点。其一,香港应该依靠国家。香港在某些领域的科研能力走在了世界前列,应与内地合作,特别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城市合作,将其产品化、产业化,做大做强。其二,香港应该贡献国家。美欧并非铁板一块,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封锁,也拉拢其他国家封锁中国,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香港仍可利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为内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穿针引线。
笔者还注意到,美国企业界对政府发起的对华科技战反对之声很大,这倒不是他们对华友好,而是此举损害了他们的商业利益。这种反对之声也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演变成一股力量,促使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香港应保持敏感性,随时观察这些变化,寻找应对之策,推进香港的创科事业稳步发展。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非常关心香港的科技创新,今年4月份来港考察时,专程到港大和前海调研,现场直接听取科研人员和创业者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中央港澳工作的“掌门人”,他对香港的支持不遗余力,将会极力推动香港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美国基于维持其科技霸权地位,对中国的科技封锁还会持续下去,今后几年,中美科技战可能会愈来愈激烈。香港具有灵活应变的传统优势,看准大方向,找准着力点,才能趋利避害,在创科发展上有所作为。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