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晓辉
数字说明一切!特区政府日前公布2023年中人口临时数字为749.1万,比2022年年中人口734.6万人增加15.2万人,升幅为2.1%。其中录得17.4万名香港居民净移入,包括3.1万名单程证持有人的移入,以及14.3万名其他香港居民的净移入。数字不降反升,无疑令许多质疑香港前景之人大跌眼镜,亦反映香港作为多个国际中心,不可动摇的多种优势,仍然在全球层面对人才具备极强的吸引力。

人口录得上升主要是有两点原因。第一,按特区政府的统计标准,已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港逗留超过1个月的时间,均会被界定为流动居民而计入香港人口数字之内。这部分增长的数字反映出部分港人在移居海外后,有了“外国的月亮并非更圆”的感悟和体会。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外国特别是西方多个社会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同时,移居外地的港人并非每一个都能在当地社会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机会。当地社会亦并非如预想般自由而开放,种族歧视、社会治安、工作机会均有不同程度的种族倾向等等问题,都令不少移居的港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路径。
第二,则是特区政府的“抢人才”计划起到效果。特区政府早前公布,循“高才通”等计划来港的优秀人才,其中已有6万多人获批准。这些数字充分说明,香港在金融、专业服务、资讯科技等方面所具备的极大吸引力。这些高素质的人才选择来港发展,足以证明香港市场的成熟度、法治的健全度、生活的便利度等诸多方面,放眼全球仍然是处于领先水平。
留住人才是关键 “安居”才能“乐业”
人口数据上升,特区政府的“抢人才”、“抢企业”政策奏效,亦证明了香港的吸引力。下一步,特区政府更需要趁热打铁,将人才留在香港,笔者早前已提出特区政府应考虑放宽签证、提供税务优惠以及津贴,让人才真正在香港以至是大湾区住下来。事实上,现时影响人才会否“留下来”的最大因素便是住房问题。俗话说,“安居才能立业”,香港住房租赁市场近来的火爆情况,足以证明新人口来港后带来的火热需求。但与此同时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不少人才仍然处于观望阶段,未有下决心在港置业,在此长期工作生活。
特区政府早前已经推出的“七年后退税”措施,现时来看对人才并不具备吸引力。30%的高额印花税,加上香港较高的楼价,对许多人才和家庭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在现时的高息环境之下,这样一笔资金需要在特区政府的库房“静置”七年时间才能取回,对许多有心置业的人才亦要三思而行。
有见于此,有人提出可将购房印花税的退税期缩短至一年,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更进一步,特区政府更可考虑为吸引人才进一步“让利”,但与此同时则可以参考新加坡等地的人才政策,为人才留港加上期限。特区政府可考虑全额豁免新引进人才购置自住房屋的所有印花税,同时相关人才则需要留港工作5至7年,若未有到期便离港,则需要按30%的“辣税”补交相关税款。这样一来,不仅为人才置业提供了诱因,更可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都需要留港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香港出现所谓“移民潮”,有人便以此不断炒作香港竞争力的论调。但当香港走出疫情阴霾开始复苏之际,人口数字便立即上升。这不仅是人才对香港投下的信任票,更证明各种唱衰香港的论调实属无稽之谈。拥有多项国际中心地位、独特优势的香港,仍然是人们心目中闪耀的“东方之珠”。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晓辉观潮”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