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赵雨乐:用好文博教育资源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赵雨乐 | 一带一路文化鉴识专业协会主席、香港文博教育资源集团主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彼此进行互利共赢的贸易外,更是充满了地域互动的文化故事。历史、文化与人文教育之间息息相关,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重视「以实证史」的文物作用。香港应利用好博物馆和公众收藏的资源加强人文教育,发挥自身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在各国的共同协力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续。除重视亚非欧等地区的交通、港口等基建项目,以营造彼此互利共赢的贸易环境外,中国亦重视文化交流,更多从历史角度探讨地缘文化合作的基因。「一带一路」涉及错综复杂的时代变迁,从汉代以来努力拓通「陆上丝绸之路」,以至唐宋以降,经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而进入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充满了地域互动的文化故事,值得各国的尊重和学习。如何从过去的历史文物中,掌握更真实的「一带一路」联系,更应该是今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思考保育「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重视「以实证史」的文物作用
中国需要利用文博教育资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 「一带一路」故事。地域间的文化交流通常有一些文化隔阂,例如当中国人去到阿拉伯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差异,双方往往缺乏一种打开交流的工具。但如果在文化交流中以共同的「以实证史」的文物为介,则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找到双方的共通点,从而促进交流。当提到唐代的文物,如果这个文物与阿拉伯的宗教信仰有关,对方马上会有一种文化认同感。所以重视在文物上寻找共同的情感共鸣点,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能找到很多「以实证史」的文物。长沙窑中绘画的鱼龙「摩羯」(Makara),正是保护阿拉伯商船出入平安的神明,并成为当时中亚、南亚、中国的共同文化信仰,其形象广泛流行于唐代的金银器上。千禧年前后,陆续在中国南海至印尼水域打捞出来沉船,例如阿拉伯商船「黑石号」,以及中国南宋商船「南海一号」,船上各种珍贵器物,都是古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的实证。这些活生生的教材,大可以融为东亚、东南亚历史的一部分,是「一带一路」交流的个案典范。由此可见,历史、文化与「一带一路」息息相关。
香港应利用好文博教育资源加强人文教育
香港过去忽视了文化对其他社会因素的促进和联系作用,缺乏把贸易、金融等社会活动与文化串联起来的环节。香港拥有丰富的文博教育资源,但是当学生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参观时,学生反而会对馆中的文物产生距离感。这是因为香港的学生并不了解这些文物当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和历史。香港作为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利用好文化这个途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香港故事,将会有助于扩大「一带一路」的影响范围和经贸文化交流网络。香港应充分利用好公立博物馆和公众收藏的文化资源,这将有助于建立整全的国民身份认同。尤其在外力不断挑战下,文博培育将是中国坚固不移的堡垒,并成为世代存留给子孙的宝贵资源。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9-10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18/Mo0mXwfRQVCOf6uxY8Zo1DLQmNW6wlT4Sm2.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