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晓辉
在深圳河两岸,一边是发展现代的高楼大厦,一边则是郁郁葱葱的生态湿地。香港一直未有发展边境地区的政策被人诟病多时。如今,特区政府提出北部都会区的大发展计划,似乎希望追上失去的时间,有望在河的两岸形成新的互动协同经济区域。但如何在发展与保育之间取得平衡,却一直是坊间争论不休的话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能发展新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环境,做好生态建设,应该是可以共同实现的目标。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出席活动时透露,特区政府一直致力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正研究在“北部都会区”内设立湿地公园,以构建一个发展与保育并存的都会环境。此番思路值得肯定,在实际规划中更有许多值得讨论之处。
丰富湿地资源极珍贵
北部都会区计划有250万人居住,为区内提供65万个就业职位,创科产业职位占15万个。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入驻,良好环境的规划亦是十分重要。而在城市中心区域规划大片公园区域亦早有先例。例如大家熟悉的纽约中央公园,以及东京的代代木公园都是在城市最中心的商业区域划出大片区域,修建风景宜人的城市公园,更成为当地居民引以为傲的城市设施。北部都会区如今所拥有的丰富湿地资源,便是建立城市公园极度珍贵的天然资源,为今后居民入住新发展区提供极大诱因。
与此同时,北部都会区的生态公园不仅可以成为香港新创科中心的公园,更可以成为深圳福田居民休闲之地。今后深圳居民只需要跨过关口,便可以来到这偌大的公园休憩,这样的规划设计是造福两地居民。
但同时亦要注意的是,城市公园与传统的湿地公园在功能上的倚重有所不同。传统湿地公园更加重视保育,但城市公园则需要更加注重居民如何使用公园。公园内部的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山水布局都需要更加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融,突出中华文化的可贵之处。
同时,政府在规划时,更要与考虑到周边城市区域的规划发展,做好公园的接驳工作。务求令在北部发展区居住的市民和工作者都能够尽量便利地享受公园带来的宜人风景。在此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做好保育工作,便是成功的设计。
今后,住在北部都会区的居民说起都会区时,特意提及的可能并非耸立的摩天大楼,也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可能大家最喜欢、最珍惜的,便是一个充满保育意义的城市“绿肺”。这才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金山银山”。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晓辉观潮”微信公众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17/XQJNEc6XrplnkUR4OsHARNd10wuQxDQi5J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