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一国两制”的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两种不同的制度,统一于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的香港和社会主义的内地,并非水火不相融,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和谐共处。
然而,在本港一些人的意识深处,总是潜伏着“对立思维”。过去反中乱港势力总是把“两制”和“一国”对立起来,把“爱国”和“爱港”对立起来。如今,反中乱港势力土崩瓦解了,但“对立思维”在一些人脑海里并未消失。比如最近就有人把发展经济与维护国家安全对立起来,不停地念叨,香港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维护国家安全的“弦”该松一松了。
难道维护国家安全的“弦”真的该松一松了?否!法律具有刚性约束力,这根“弦”该是甚么状态,就要绷到甚么状态,岂可时紧时松?
“威胁已转化”论 只看到事物一面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反中乱港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掀不起大风浪。于是,有人认为,香港的威胁已经转化,主要威胁来自美英等外部势力,因此,在内部大可不必强调维护国家安全。
应该说,持以上观点的人,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另一面。比如,香港警方悬赏通缉8名国安嫌犯,立即就有西方政客跳出来谴责“侵犯人权”,而美国至今还在通缉违反其国家安全法的斯诺登,却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批评指摘。两件事情对比,可以看出某些西方国家采取“双标”,明显是在威胁香港。这种来自外部的威胁很容易识别。
但另一种威胁却容易被忽略,这就是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严重缺失。香港属于中国,香港居民必须无条件的维护国家安全;而作为香港行政、司法、立法机构的公职人员,更应该带头维护国家安全。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公职人员不愿意带头。较远的事情是,香港国安法实施后,有部分公务员不愿宣誓效忠基本法和特区政府;最近的事情是,香港高等法院不愿意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拒批律政司申请禁止“独歌”的禁制令。这两件事都与国安法的要求背道而驰。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治理的失败,内因都起决定性作用。痛定思痛,2019年发生的“修例风波”,主要原因是回归以来没有进行全面的国家安全教育,没有进行彻底的“去殖民化”,部分香港居民国家观念淡薄,一旦有人借机搞事,“吃瓜群众”就很容易被骑劫。
来自外部的威胁看得见,人所共知。部分香港居民国家观念淡薄、对“港独”缺乏“免疫力”,很容易被骑劫,这个来自内部的威胁却容易被人忽略。事实上,香港并不存在“威胁转化”的问题,而是外部威胁和内部威胁并存。香港国安法订明,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正是为了筑牢内心的防线。
美对港“去两制化”? 毋须过虑
过往,有一种论调在香港喧嚣尘上,认为中央加紧了对香港的控制,令“一国两制”变成“一国一制”。也就是说,中央要“去两制化”。
现在,香港又冒出另一种说法,认为美国要对香港“去两制化”。美国欲取消香港经贸办事处特殊待遇,美国还在准备取消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如果美国对港政策继续这样推行下去,将对香港的经济发展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基于这样的判断,有人认为内部就不要搞得太紧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营造宽松的环境。
这些说法的背后隐藏着两个观点:第一,我们维护国家安全松一松,美国“去两制化”就会“放一马”。第二,特区政府主要精力用于维护国家安全了,没有在经济发展上发力。
第一个观点完全是天真的幻想。如今香港发生的一切,是中美两个大国博弈引发的结果。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松一松,美国就“放一马”,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为甚么香港回归之初的十几年会风平浪静?因为那时中国还不够强大,没有入美国人的“法眼”;如今,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人看中国的“眼神”变了,他们视中国为“竞争对手”、“最大挑战”。因此,千方百计遏制中国崛起,台湾、香港、西藏、新疆、南海都是他们遏华的“牌”。由于香港与内地有“两制”之别,是反华势力最容易下手的地方,这决定了香港未来仍不会平静。从全局看一域,从长远看当下,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切勿心存幻想!
第二个观点则不符合事实,由于过去香港的国家安全教育不足,现在需要“补课”,这令一些人感到国安的气氛浓了很多。但本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在经济民生方面所做的工作有目共睹。比如“抢企业”、“抢人才”已初见成效;走出去说好“香港故事”引来投资,推出“开心香港”活动撑住本地消费,司局长频繁出入内地,达成了经贸、金融、创科、养老、医疗、教育等诸多合作协议等等。有的举措还具有突破性的,并非只看重国家安全,而轻视经济民生。
因为担心美国“去两制化”,就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国家安全,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风雨要来终归要来,那是“大气候”所决定的,不会因为你退缩就能躲过风雨。
最近还有一种声音认为,香港社会不存在“软对抗”。理由是香港原本就是一个多元社会,任何事情都会有反对声音,不能将“人民内部矛盾”称之为“软对抗”。
这个说法其实是偷换了“软对抗”的概念。“软对抗”从本质上讲是以“对抗”为目的,只是穿上了一件“外衣”而已。对抗谁呢?终极目标是对抗宪法、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并非表达与政府不同意见就被视为“软对抗”。
各种事实证明 不能忽视软对抗
那么,香港是否存在“软对抗”呢?当然存在。比如国安法订明,任何组织或个人包庇、资助4种违反国家安全的行为,即属犯罪。那么,当国安嫌犯在网上以“众筹”方式筹款的时候,有人积极参与,虽然出资并不多,但性质严重,已经踩到了法律的红线,这算不算“软对抗”呢?又比如,国安法第7条订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应当尽早完成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完善相关法律。”这是指“基本法23条立法”,是香港必须履行的宪制责任,有人却故意设置障碍阻止立法。这算不算“软对抗”呢?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今年4月15日举行的香港特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3”开幕典礼上致辞中指出:“维护国家安全,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应自觉参与其中。香港是一个高度多元、五颜六色的社会。任何人,不管持何种政治立场、信奉什么理念,只要遵守香港基本法、香港国安法和特别行政区法律,都可以在香港自由地生活、工作、学习,都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都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
这段话十分精辟,阐明了“不能违法”这条底线,而“软对抗”正是挑战法律底线;如果对“软对抗”视而不见,那么,今后如果遇到“大气候”、“小气候”相互作用,“软对抗”瞬间就会变为“硬对抗”,后果是严重的。
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从宏观上讲,国安家好、香港长治久安,更有利于经济繁荣。从微观讲,香港管治团队的职责不同,各司其职,不存在“把重心从维护国家安全转到发展经济上”的问题。
香港国安法划了一条底线,任何组织和个人只要不逾越底线,就不会受到法律制裁,那么,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作者认为,香港国安法划了一条底线,任何组织和个人只要不逾越底线,就不会受到法律制裁,故没有什么需要担心。(资料图片)(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