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现代化的数字新城,踏进古意与今尘相融的三坊七巷,宛如穿越了千年的岁月,亲览悠久而精彩的历史故事,寻觅惊艳了世人的美丽和感动。
不管是文人雅士与英雄名将共冶一炉的名人故居,还是街道两旁精致的铜雕石刻,都让人看到了福州对文化保育的重视,也期待本港深入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新方向。
福州市国德老年康养中心——关于跨境安老政策的心得体会

走过了水墨和时尚交织的三坊七巷,笔者随后探访了身在福州的香港退休长者,在彼此交流和互动中,激发出笔者对跨境安老政策的深刻领悟。
不少长者指出,特区政府实施了不少保障长者生活的措施,但不论是福建计划,还是长者医疗券计划,都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一、检视及改进福建计划/广东计划
现时,香港公共福利金计划下设有福建计划及广东计划两项长者福利政策,符合资格的长者无须每年返港,只要在每一个付款年度内居住在福建或广东满60天,便可领取全年津贴。
两项计划的领款安排是由特区政府直接转帐至受惠人指定的香港帐户而非内地户口,对受惠人来说甚为不便。特区政府指出,曾与香港各主要银行探讨,确认是由于内地法规限制,因此未能进行跨境自动转帐。
其实,特区政府既然已允许受惠人免受居港要求的限制,更应该完善计划细节,打通领款安排的“最后一公里”。对此,笔者有以下两项建议:
首先,行政长官与广东省领导于去年9月设立的“粤港合作专班(工作组)”是高层合作的一个良好机制。特区政府与福建省政府可以借鉴这个机制,与福建省等较多港人居住的省市及地区商讨成立专班对接,推进落实今年六月闽港合作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双方签署的《闽港合作会议第四次会议合作备忘录》,著重支持港人在闽发展,将提高福利可携性作为相关负责专班的工作重点,梳理及解决现有限制。
其次,特区政府可以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香港银行公会商讨,通过由该两大机构提供指引等方式,完善计划的领款规定,助力港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安排,让有关津贴可直接转帐至受惠人的内地户口,为长者提供便利。
二、完善长者医疗券计划

特区政府于2015年10月6日推出计划,允许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医疗券,亦于2023年4月17日起,将医疗券的使用范围扩展至该院外设的华为荔枝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然而,实质上长者医疗券计划的境外适用地仍然只限于深圳,对于身处福建等内地省市的香港长者来讲,造成很大的不便。
是次探访,不少长者提及医疗服务是他们当天选择在内地养老时,其中一项顾虑。因此,特区政府在鼓励港人北上养老时,应该站在长者的角度思考政策措施,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笔者在过往立法会及相关委员会上,均曾指出,特区政府应抓紧时间检视港大深圳医院计划的实施成效及经验,并积极与大湾区及福建省等较多港人居住养老的地区进行探讨,扩阔医疗券计划范围,或者研究容许北上养老的港人可以使用医疗券购买内地医保,提高医疗福利可携性。
三、优化跨境安老服务

现时,特区政府所推行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只涵盖两间由本地非特区政府机构营办、分别位于深圳及肇庆的安老院。该计划在2014-2022年间,只有282位本港长者参与,而选择肇庆安老院的长者更只有12%。计划成效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除了选择少外,安老院的所在地是否合适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
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在容许及鼓励本港的医疗和社福机构在内地营运优质的安老服务设施、扩大市民跨境养老的选择范围时,也要考察内地成熟的安老院舍,与内地省市及地区建立资格认证系统,把“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扩展至其他大湾区内由内地机构营运的安老院。
今年4月《广州市南沙区公办养老机构入住本区港澳老年人实施方案》正式生效,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可以借此契机,与内地相关部门探讨扩大计划中涵盖的院舍,加强两地制度对接,让合资格长者可以获得香港特区政府资助,入住内地公办及私营养老机构。
同时,特区政府更可借鉴“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并拓展该计划的辐射区域,与福建或其他省市及地区商讨设立类似的机制,向内地合资格的安老院舍购买服务,从而支援港人北上养老。
期望特区政府持续提升长者的生活质素,让“老有所属﹑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生活更安康、更舒适、更幸福。
小结
福建职务考察团首站——福州的行程收获满满,笔者惊叹于福建省的数字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也在与当地领导、政协代表、港商及退休长者的交谈中,深切体会到习近平主席极具前瞻性和开创性的理念创新及实践探索。
挥别福州,在初晨的阳光中看著车外的风景不断飞快后退,笔者怀著期盼的心情踏上了前往下一站——厦门的旅途。
https://minio.bau.com.hk/zjsp/5Oj29oJ7ax0lZuiiLs9v5g6x4Q6M2OGf.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